追求美好生活的十大方式

  • 来源:小康
  • 关键字:美好生活,方式
  • 发布时间:2017-11-10 10:54

  行动能够表达幸福,亦能够追求幸福,如何才能用幸福的方式去生活?哪些生活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收获幸福?在“2017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中,受访者纷纷将自己正在践行着的幸福生活方式写在问卷中,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能够帮助中国人获得幸福的十种最佳生活方式。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远古先民歌谣《击壤歌》如此咏赞美好的生活。自然顺生的生活方式,自古以来就让中国人心生向往。

  生活方式究竟有多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曾做过这样的“总结”:健康=60%生活方式+15%遗传因素+10%社会因素+8%医疗因素+7%气候因素。而就在最近,又有两件事情“告诉”人们,千万不能小瞧了生活方式。

  10月初,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研究生物钟运行的分子机制方面的成就。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人体生物钟可以精准地调节人们的生理机能。若外部环境与生物钟节律暂时不匹配,人就会有不适感。还有证据表明,当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内在生物钟节律长期不相符时,患上多种疾病的风险会增加。

  几乎与此“同步”,英国爱丁堡大学也发布了一项研究,该校的研究团队分析了超过60万人的基因信息,利用基因对比分析的方法,更精确判别不同生活方式对人预期寿命的影响。研究发现,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相应延长寿命,持续学习以及对新事物保持开放的心态也可以使寿命延长。

  “身体健康是最具资本的幸福”,2012年11月,《小康》杂志发布“新时期国人十大幸福标准”时指出。在这份榜单中,“收入满意”“和家人在一起”“得到爱”“拥有个人住房”“自我价值实现”“吃到安全食品”“人居环境优良”“社会安全”“有可信赖的朋友”,亦显得无比重要。但是,“身体健康”,在这个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身体与心灵的时代,还是被排在了“新时期国人十大幸福标准”的首位。自2011年起持续每年发布一次的“中国幸福小康指数”,也会对影响国人幸福感的种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健康,在“影响国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榜单中一直占据着前两名的位次。

  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健康又会影响到人们的幸福感受,那么,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能够影响到他/她的幸福感吗?

  “2017中国幸福小康指数”对此进行了调查。多达90.1%的受访者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幸福是行为的体验,而不是抽象的概念,我们的生活方式就是行为,这个行为一定会让自己的身心灵产生一种反应。”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系主任彭凯平告诉《小康》记者,其实,生活方式与幸福可以说是“一回事”,幸福就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则可以产生幸福。

  在三年前联合国举行的国际幸福日纪念活动上,中国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倡导者彭凯平,作为亚洲唯一嘉宾,赴联合国发表演讲,介绍“中国幸福状况和中国幸福研究的贡献”。彭凯平及其研究团队发现,中国人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行胜于言”--不会用词语来表达我们的幸福,但会用行动来表达我们的幸福。

  行动能够表达幸福,亦能够追求幸福,如何才能用幸福的方式去生活?哪些生活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收获幸福?彭凯平介绍说,“追求幸福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人性弘扬到极致,真正科学的幸福追求一定是积极天性的弘扬。”

  追求幸福有简单的方法,让生活幸福其实也非难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文化学者楼宇烈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谈道,“不要为别人而生活,不要去跟任何人比较,顺着自己的本性,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适合自己的事情,一切顺其自然,幸福生活其实很简单。”

  在“2017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中,受访者纷纷将自己正在践行着的幸福生活方式写在问卷中,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能够帮助中国人获得幸福的十种最佳生活方式。

  NO1 最温馨的方式:与家人在一起

  因为扮演“诸葛亮”,演员李法曾被许多观众熟知、喜爱;同样作为演员,赵敏芬因在《还珠格格》中饰演太后老佛爷而轰动全国。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诸葛亮”和“老佛爷”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一对夫妻。

  “我们是互补的存在。”从同行到同学、再从朋友结为夫妻,李法曾和赵敏芬夫妇一直享受于和家人在一起的温馨快乐,“好的家庭生活,是工作事业的助力,‘家’就在于能让人觉得温暖、舒适和放松。”在他们看来,家,就是幸福的源泉。

  重视家庭,是中国人普遍的价值观。与家人在一起,则称得上是最温馨的幸福生活方式。在历年的“影响国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榜单上,从2012年至今,婚姻、家庭关系这两个选项,始终保持在前四名的位次上。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谈及幸福的生活方式,不少受访者都提到要“与家人在一起”。

  奥运冠军、型动体育CEO陈一冰认为,要在生活中多多陪伴家人,与家人多沟通,珍惜当下现有的一切,学会享受当下。

  导演、制片人陈晓卿平时工作繁忙的程度可能超出大家的想象,他几乎没有什么大块的闲暇时间,但只要是有一点时间,他都会尽可能陪伴家人,比如带孩子看看电影吃吃饭,或带家人出去走一走。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系主任彭凯平及其研究团队还发现,当人们谈论幸福本身时,就表现出更高的幸福指数,并且幸福也可以传染给别人,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水平。

  在进行“2017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的过程中,《小康》记者对五年前讲述过自己“幸福故事”的民营企业家吴俊、教师魏宪萍、摊主弓俊红、自由职业者郑雷雷、退休一族韩辉等人进行了回访,回顾起自己的“这五年”,他们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家庭、家人的话题。弓俊红和丈夫甚至正盘算着这一两年离开北京,回老家继续做生意,这样全家就可以“在一起”了。

  NO2 最超值的方式:选择做自己喜爱的工作

  一直以来,自由职业者郑雷雷都把工作看成是“玩”的一部分,她从小就热爱体育,参加工作后学过健美操,但觉得自己不适合做这个项目的教练,便放弃了。20岁那年,她开始学习并教授瑜伽,还尝试过在健身俱乐部里做私教,没多久,她就成为了健身俱乐部里的年度销售冠军。2012年底,她开始学习网球,3年之后,这项运动就帮她换到了一份满意的新工作,她还是没有离开“玩”。今年夏天,她离职了,原因很简单,三个字足以概括:不喜欢。

  选择做自己喜爱的工作是最“超值”的幸福生活方式,既能满足物质需要,又能品尝到丰富的精神食粮。在“中国幸福小康指数”历年关于“影响国人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调查中,“个人兴趣的实现”往往会被受访者们排在重要的位置上;而在“幸福的十大‘杀手’”榜单上,每一次都少不了“干不喜欢的工作”这个选项的影子。“2017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七成受访者表示,“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能够为自己带来幸福感。

  虽然工作非常繁忙,但导演、制片人陈晓卿无论怎么累,都还觉得“平时在外面拍片,很快乐”,因为他喜欢自己的工作。“一般来说,把自己的工作、自己该做的事情尽可能做好之后,再随便有点什么,就都是生活里的惊喜了。”陈晓卿说。

  歌手李健的状态则更令人羡慕。许多人都认为他的名气大、工作多,应该非常忙。实际上,他说自己没有那么忙,“可能是人们对这个行业不了解。就像我说过,名声是误解的总和,人们可能喜欢揣测明星的个人生活。换句话说,我的生活和工作是融为一体的。”结合他的音乐、为人、生活,他进一步向《小康》记者解释了自己所感受到的这种“融为一体”的状态,“为人和音乐都是你的作品,有的时候感受生活客观上来讲是为生活创造了基础,但感受生活并不是为了创作,创作只是感知生活的富余产品”。

  NO3 最具成就感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长

  民营企业家吴俊是江苏日进工具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在采访过程中,他的话题总会“转向”一双儿女。虽然工作繁忙,但他还是会尽可能地多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对于女儿的教育,他尤其重视,他认为青春期的女孩需要更细致、科学的引导。

  一年多之前,17岁且还处于“叛逆期”的女儿突然提出想去美国读高中,对于吴俊来说有点突然,他不明白一直在自己呵护下成长的女儿为何想要“飞”向更远的天空。但他心里也明白,女儿的人生,就应该由她自己来规划,一番“纠结”之后,他还是尊重了女儿的选择。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不可能走得很远,只有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家庭成员的成长实际上也是如此。在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看来,父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成长是不够的,甚至仅仅用自身的成长故事、成长榜样影响孩子也是不够的,成长有一个共作效应,有一个生命的成长场,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与孩子一起锻炼健身,与孩子一起郊游走进大自然,与孩子一起参观博物馆,不仅能够让孩子拓宽视野、增强体质,自己也会收获满满。

  和孩子一起成长,无疑是最具成就感的幸福生活方式。孩子,就是父母最好的作品。

  法国作家大仲马一生作品颇丰,各种著作达到300卷之多,被誉为“通俗小说之王”,但是在他的眼里,最好的作品却是自己的儿子--小仲马。

  很多中国家庭都将培养孩子作为“核心重任”,在接受“2017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访问的时候,41.7%的受访者表示,培养孩子能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受。其实,培养孩子并不是父母单方面的情感输出。五年前,《小康》杂志在做“2012中国人十大幸福标准”这组封面故事报道的时候,也集中采访过一批“零零后”,这一次,“长大了”的“零零后”们也接受了回访,2005年生的何东峻说,他一天中的第一个幸福时刻就是与妈妈聊天、谈心。

  “父母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完全是互动的关系。父母的成长会带动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会促进父母的成长。而且,抚养孩子并不仅仅是父母的任务,也是父母进行精神生命第二次发育的最佳时机。对孩子的抚育过程,是父母对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朱永新称。

  NO4 最基本的方式:既有独处时间,又有朋友相伴

  “当蜡染相遇文庙,一样的回味悠长,一样的历经沧桑。当闺蜜遇见发小,一样的两小无猜,一样的恣意大笑。亲,让我们一起,在这百世文城,瀑乡安顺生活,修行,慢慢老去,期待那一份--岁月静好。”今年国庆、中秋小长假临近尾声的时候,安顺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顾新蔚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配图是她与闺蜜、发小们一起穿着蜡染旗袍,在文庙拍摄的靓照。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顾新蔚处处都能展现出身为女性细致的一面,她很看重亲情与友情,觉得现在即便是能够和朋友们天天在微信上见,有时也还需要精心设计、组织一些聚会活动。10月7日那天的聚会拍照活动,就是送给朋友们的一份惊喜。顾新蔚觉得,“与久别的朋友来一场聚会,笑看人生,用非常淡定、从容的心态,去乐享岁月静好的感觉”,对于提升幸福感大有益处。

  在中国人的幸福生活里,朋友是不可或缺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等等,描述的都是朋友。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总结的有效提高中国人幸福感的3C健康生活方式中,排在首位的就是“contact(接触)”,要与人交往、与人交流,一定要有朋友,一定要多与人在一起,一定要与人有一些肢体的接触。

  与朋友聚会,需要时间;陪伴自己,同样也需要时间。“2017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们既需要独处时间,又希望常能与朋友相伴,这两种最基本的幸福生活方式,在公众眼中,缺一不可。

  交往能力是一生受用的本领。2003年出生的张闻道或许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觉得从2012年到今年,生活中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对于交往的改变,善于交朋友了。”

  歌手李健有着独到的“辩证交友观”,在他看来,跟朋友的关系特别像节日,“一年有那么几个就行,不能天天有,也不能完全没有。节日是自动降临的,这种情感的联络是不定期的,但也有周期。”他还认为,与朋友不应该走太近,也不能离群索居,保持距离,也是尊重他人,“我比较尊崇非功利的友谊,志趣相投。但不要挑战友谊的边界,尽量维护友谊的纯度和友谊的质量。试探友情是没有意义的,一定要维护。好的朋友在不经意间给你启发。朋友不宜多,三五个即可,泛泛之交谈不上朋友,友谊有质量之分。当有些友谊被岁月流逝稀释的时候,极高质量的友情却能够与爱情一样,它终究会翻山越岭,流向它应去之处”。

  同交往一样,独处也是一种能力。那么,独处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与感受呢?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独处中度过的诗人雷平阳告诉《小康》记者,他是个无趣的人,分不清楚工作时间与闲暇时间,“也就是说,我的时间除了入眠之外是缺少分类的,无所谓繁忙与闲暇。去单位、读书、写作,偶尔也外出。”

  意大利传奇导演费里尼说:“独处是种特别的能力,有这种能力的人并不多见。我向来羡慕那些拥有内在资源、可以享受独处的人,因为独处能给人一个独立空间、一份自由,这些是人们嘴上喊‘要’,实际上却害怕的东西:人生在世,没有什么比独处更让人惧怕的了……他们害怕寂静无声,害怕那种只剩下自己一人与自我思绪及长篇内心独白独处时的静默。”

  所以,如果你掌握了和自己相处的这项技能,恭喜你!没有人能夺走你的幸福了!

  NO5 最可靠的方式:态度积极,保持努力

  对,谈论“独处”的话题时,还可以用上古罗马诗人提布鲁斯(Tibullus)的一句诗,“在孤独中,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让自己每天都拥有积极的生活状态,要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这些,在很多时候,真的不是所谓的“心灵鸡汤”,而是让你获得幸福的最可靠的生活方式。

  遇到困难、困惑等生活、工作难题时,迎难而上与绕道而行,哪种选择会让人感到更幸福?“2017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多达96.2%的受访者选择了迎难而上这种态度积极、保持努力的状态。

  NO6 最安心的方式:待在自己喜欢的地方

  “真是找到了一片‘世外桃源’!”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地理学科组长、教师魏宪萍一见到《小康》记者,就忍不住得意地“自夸”。这五年当中,她换了工作单位、变更了教学的科目,买了新房子、搬了家,还给儿子转了学,变了个理解幸福的思路、换了种生活方式的她,感觉非常棒。

  几年前,在学校里教过中学生政治、后来又改教地理的魏宪萍也只是在书本、教材、媒体中看到过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她自己的生活、工作,则已经“奔波”得甚至有些麻木了。而现在,魏宪萍就真实地生活在15分钟生活圈里,她所居住的社区类似一个小型城市,步行不用超过一刻钟,就能到达“城市中心”,而在家门口的社区中心,买菜、看病、休闲娱乐、缴费、购物等日常生活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择自己喜欢的地方,或居住、或奋斗、或读书、或发呆、或打拼事业或休闲、或享受生活,都无比美好,这也是最令人安心的幸福生活方式了。择一座城,你会如何选择?在参与“2017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的受访者中,48.5%的人觉得待在城市的幸福感最高,28.8%的人向往县域生活,15.9%的人心仪农村,6.8%的人想去国外。

  网络上的一个优质创作社区里,有一篇文章专门讲的是“择一城终老:哪座城才是最适合你的那座城?”这篇文章总结了“影响你选择适合居住地的五大因素”,分别是居住地点将如何影响你就业及职业前景;亲近的朋友和家人就住在附近,对你而言究竟有多重要;哪一种城市最适合你的生活形态;审慎考虑你选择的地点是否与你的个性相符;你选中的地点符合你自己特殊的人生阶段。

  NO7 最实在的方式:活在当下,顺其自然

  在这一次就幸福生活方式话题接受《小康》记者采访的近三十位受访者中,83岁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文化学者楼宇烈是最年长的,他送给了国人哪些幸福生活的宝贵经验?“幸福没有统一的标准,幸福生活方式也不能有统一的模式,不要为别人而生活,不要去跟任何人比较,顺着自己的本性,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适合自己的事情。”楼宇烈告诉我们,“一切顺其自然,幸福生活其实很简单。”

  活在当下,顺其自然,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生活的最本质意义,还的的确确是最实在的幸福生活方式。只是有些人还没有体验到这份美好。“2017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显示,77.3%的受访者表示已经体验到了“活在当下”这种生活方式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受,其余受访者则还有些茫然。

  在掌握交往、独处“本领”的同时,人们还应该学会活在当下、顺其自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莫言曾在一篇文章中介绍过如何做才算是“活在当下、顺其自然”,他先是介绍了自己的做法与体会,“我常会把手边的杂事放下,找一本小说,打开音响,躺在沙发上,抓住一些自己的时间。我会从落地窗欣赏淡水河的景色,不去管玻璃上的灰尘,我会拉着家人到外面去吃饭,不管家里的饭菜该怎么处理。生活应当是我们珍惜的一种经验,而不是要挨过去的日子。”

  最后,莫言告诉人们:每天早上我们睁开眼睛时,都要告诉自己这是特别的一天。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是那么可贵。

  来吧,从现在开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每一天。

  NO8 最长久的方式:坚持锻炼,定期旅行,留点时间体验“慢生活”

  和体育运动、旅行与慢生活来一次最长情的告白吧!

  健康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在历年“中国幸福小康指数”之“影响国人幸福感的十大因素”排行榜上,受访者已经用他们的选择表明了自己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2011年和2013年,健康都位居第一;2012年、2014年、2015年,健康位居第二;去年和今年,则均保持着第一的位次。

  作为“健康达人”,原广东卫计委巡视员、副厅长,原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廖新波也对《小康》记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健康就是幸福,学会健康生活则是幸福的基础。具有健康的心态和健康素养,不仅能够幸福自己,也能给家人以幸福。”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的普及使许多人变成了‘低头一族’,网络成为了我们工作、社交以及消遣的主要渠道。虽然我们的精神世界可能得到了填充,但却并不一定能在这样的生活中获得幸福感。”奥运冠军、型动体育CEO陈一冰认为,身体和精神本来就是分不开的,提升幸福感的第一步就是要离开手机,多多运动、锻炼身体。

  那么,为了健康,就坚持锻炼、定期旅行吧!再留点时间多一些“慢生活”的体验,这些最长久的幸福生活方式,真的能够陪伴人们的一生。在“2017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中,62.1%的受访者表示已体验到了旅行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受,55.3%的受访者表示已体验到了锻炼身体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受。

  对于旅行,安顺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顾新蔚提出了两个具体的建议,一是假期旅行不忘父母,二是走进美丽乡村。这位“旅行达人”还与我们分享了她赏美景、品美食后的感受,“我觉得美食美景可以使我们的视觉、味觉、感官得到极大的满足,而亲情和友情、人情则会温暖我们的心灵。如果能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来一场触景生情的旅行,来一场更富有文化内涵的旅行,来一场跟亲人一起相伴的旅行,那么幸福感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NO9 最具资本的方式:与学习为伴,与书籍为友,勤钻研,勤思考

  学习与读书是可以成为一种习惯,也是最具资本的幸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再快、职场竞争再激烈、生活压力再大,也不会轻易“淘汰”一个勤于钻研与思考的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系主任彭凯平建议人们要尽可能多一些文化的体验,多参与一些文化的活动。据他介绍,读书与学习,都能让人类产生愉悦与幸福的感受。

  在“2017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中,43.2%的受访者表示已体验到了学习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受,35.6%的受访者表示已体验到了读书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受,28%的受访者表示已体验到了钻研与思考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受。

  NO10 最浪漫的方式:培养至少一项兴趣爱好

  拥有兴趣爱好是多么浪漫的一种幸福生活方式,这个,只有你体验过了,才会有发言权。那就从现在开始,培养至少一项兴趣爱好吧!哪怕这个爱好是享用美食。

  因为拍摄过火遍了全中国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采访导演、制片人陈晓卿时,记者最好奇的还是他如何来诠释美食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果然,在这方面,他非常“与众不同”,他喜欢通过味觉来了解这个星球。

  “对我来说,吃东西是了解世界的一个通道。所以我,不仅仅关心吃什么,也比较在意和谁吃以及去哪里吃,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人,吃不同的东西,能够让我体会到这个世界千变万化的样子。”陈晓卿解释称,“当然对每个人来说,小时候的味觉习惯是会影响一生的,你会特别想念故乡的食物,它会唤醒你很多童年的记忆。然而同样的道理,你必须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你会特别想知道这个世界的边界在哪,所以你也要吃很多很多和自己故乡不一样的食物。”

  在陈晓卿的眼中,食物与幸福感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你特别饿的话,吃得饱就是一种幸福感,这个非常‘写实’。但如果你对美食有了更多的期待,那么,当你吃到一种特别有想象力的美食,你会发现,享用食物实际上和欣赏艺术有非常多的相通之处,这时候,更多的就是‘写意’了。”陈晓卿浪漫地说,“美食对我来说就像生活,我喜欢让生活像生活一样展开,同时,我也喜欢让生活像诗一样展开。”

  美食,绝对不是陈晓卿的唯一爱好,更不是他生活的全部,阅读、旅行等,也是他的兴趣所在。

  歌手李健的爱好也不仅仅是音乐,他这样描述:我无非就那几样,读书弹琴喝茶喝酒,做一点慢的事情。

  如果不能像陈晓卿、李健他们一样,让工作与爱好“相随相伴”,培养至少一项兴趣爱好,或许你就不再害怕“独处”了,或者在闲暇的时候你就不再感觉“无聊”了。“忙中偷闲,但闲不能闲得无聊。”李健说,无事可做、闲得无聊,是人生最大的折磨。

  亲,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免不了对抗折磨。

  (《小康》记者于靖园、刘源隆、尤蕾、吴洁对本文亦有贡献)

  文/《小康》记者 鄂璠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