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微笑曲线

  • 来源:汽车观察
  • 关键字:温州,微笑,曲线
  • 发布时间:2010-12-14 16:14
  极度的危机感,配件行业起家的老板们选择了自救,转型升级、新产品开发、模块化生产等一系列举动后,带来了破局和重生的新局面。

  每月20万支燃油泵的生产量,这一数字和行业老大相比相距甚远,黄福仁给了自己两年时间,从过去每月1万支翻番的增长,他对目前的状况还颇为满意。

  这个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年轻人是温州卓人汽车电控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的生长经历有着上一代温州商人的缩影。

  1997年高中毕业进入卓进电器,从一名普通的电工、技术工、车间主任、售后经理做到集团常务副总,2002年不安分的他开始寻求自谋之路。

  他同龄者很多是准“富二代”,而他的父母是普通农民,这和温州第一代商人的经历雷同。上世纪60年代末,一些有意识的农民开始自筹资金创办农机修配厂,小作坊式地从事汽摩配产品加工,巧遇改革开放的政策,一批农民供销员奔波于全国各地推销汽车配件、摩托车配件,在90年代初,大面积异军突起的民营企业形成了温州颇具特色的汽摩配产业块状经济。

  黄福仁走出第一步创业,有着温州人普遍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2003年,偶闻燃油泵,这个他还不知长得啥样的配件产品,只是听说不久国家将出台政策:汽车强制要使用电喷,否则不让上牌的消息。直觉一它是个不错的机会。按照他的话来说是“糊里糊涂地干上了”。

  和合作伙伴的共事并非一帆风顺,两人对于企业发展理念的不同,几年下来黄福仁并未在金钱上有很大收获,但他对燃油泵行业有了较深了解,合久必分,出来后,他找到原卓进电器的老总,开始一次新的创业。

  这一次,他做了五年规划,结果当然也非同一般。

  这样的故事在中国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温州有可能时时都在上演。

  “瑞安是温州模式的典型缩影。”中国锻压协会秘书长张金对《汽车观察》说,瑞安是温州的地级市,实际上,所谓的“温州模式”起源发展追溯到瑞安的塘下镇,当时二轻系统开始生产汽车、摩托车配件,部分企业转产和尝试转产,直到现在,塘下镇企业数量在瑞安最多,占了瑞安企业总数的85%以上,而其他分布在安阳、莘塍。

  2003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瑞安“中国汽摩配之都”称号。截至去年,温州市有汽摩配企业5000多家,其中瑞安达2100家。

  阴霾逝去

  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温州形成了中国较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这在瑞安市汽车摩托车配件行业协会秘书长章金木看来,不仅发展速度快,总量增长也突飞猛进。但是这位一辈子都在瑞安经贸委任职的老人,退休后接管协会的事务,他深有感触金融危机给瑞安汽摩配企业带来的危机感。

  一时间,能够制造出全球最具竞争力商品的温州却无法留住赖以生存的利润,这看起来有些奇怪——在过去20年中,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成功的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而危机中,数以百家的工厂被弃之而去。受困于高涨的成本、冷酷无情的低价竞争和日益严格的监管,这一传统优势制造中心在竞争中渐感吃力。

  订单大量减少,这是最直接的表现。章金木看到,以外销为主的汽摩配企业显然要比内销型企业多了那么一些痛苦。但是如此困难的情况下,2008年,瑞安的汽摩配没有一家企业倒闭,章金木对此还是津津乐道,目前温州市汽摩配产品市场主要是由20%的国内配套市场、20%的出口市场和60%的售后市场构成。这个售后市场也主要以海外市场为主。

  “三个指头拿东西才最稳当”,这在温州是一句俗语。

  企业有着各自的方法,协会也需出力,章金木那年组团参展,国内达9场次,国外如美国拉斯维加斯、俄罗斯莫斯科等展会,帮助他们开拓市场,寻找商机。2008年,整个温州汽摩配行业依然实现销售总产值380亿元,其中瑞安约230亿元,出口额4.8亿美元。

  还好,这一切很快都在成为过去。2009年,中国汽车业是百年不遇的时机,无数的企业绝处逢生。

  胜华波集团曾在2002和美国通用签下6年3400万美元的订单而一夜成名,金融危机到来,它还在为外贸订单明显下降而苦恼时,一年后,工厂里出现一片繁忙的景象。胜华波的应对措施是,抛弃传统项目,重点关注汽车维修产品等二级售后市场。

  真是有惊无险!

  转型升级

  感同身受的是瑞立集团董事长张晓平。浙江省首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主板上市的民营企业,在危机时,企业市值大幅缩水带来的压力,他也曾彷徨。

  这家生产汽车零部件、以出口型为主的企业,危机最严重的时候,它的产销量曾经减少了近一半,出口订单锐减。另一方面,企业库存的原材料也开始大幅下降,客户不断要求产品降价,导致企业资金回笼非常困难,效益明显下滑。

  像温州众多小作坊一样,张晓平的起家最先开始做的是最简单的开关。不过,被逼无奈,必须谋求传统产业的转型,他们和中国铁科院合作开发出38种轨道车辆制动系统新产品,使“瑞立”一跃成为动车组、高铁的模块供应商。

  温州以沿海产业带为主要转移阵地,拿出了汽摩配、泵阀、电气等十大行业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正在实施120个总投资达380亿元的项目,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转型升级,正成为传统产业的共同行动:低压电器业逐步向生产低、中、高压成套装备转变,汽配业由生产低档零部件向生产电气、模块化配件转变,泵阀业将目标客户锁定高压高温的石油化工、天然气行业……

  暂时躲过金融危机的风暴,章金木深刻地看到汽车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基本被外资掌控,一头掌握技术研发和设计;另一头掌控营销网络和终端市场。

  温州市政府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很快意识到,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争夺战,提高对价值链中高端环节的掌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汽摩配行业做强做大。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全力塑造“中国汽摩配之都”品牌,力争成为“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

  实现这一目标似乎路途还很遥远,到目前为止,只有瑞立、瑞明、胜华波、冠盛四家企业获得商务部颁发的汽车出口零部件基地企业称号。

  而温州的汽摩配企业同质化竞争很严峻,以塘下镇的调查显示,生产点火开关、电喇叭、滤清器等产品的企业就有400多家;生产化油器、仪表及总成的企业有52家;生产各类标准件的企业100多家;生产电动汽油泵的200多家……许多企业向同行挖上一两个技术员,筹集100多万资金就匆匆上马,甚至一些企业的普通技术员工掌握了一点技术就找上台伙人在家里搞家庭作坊。

  “多头布点,重复生产,造成较为严重的重复投资和恶性竞争。”章金木说,因此,合并与整台也是大势所趋。

  “模块化生产”这个词语在温州企业中并不陌生,即以关键部件生产企业为核心,以配件生产企业为成员,推动集团化整合,另一方面,通过以模块化生产的主导企业用股权并购或者控股的方式,对关键环节的企业实施控制,形成稳定的产业链纽带和模块化生产体系。章金木很明白,要想让瑞安的汽摩配企业进行资产整合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他们选择了博德、瑞星、力宝等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

  对新鲜事物天生的敏感性,让温州人也很快捕捉到新能源的甜头。

  由于整个零部件产业起步早,他们对于电动汽车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有着较好的基础。其中实力较强的是南洋集团,这家公司已经可以自主完成纯电动车整车方案初步设定、整车总布置和性能样车的试制工作,在今年7月进行场地和道路试验。

  “到2012年,集群规模将达到500亿元,逐步实现由汽摩配产业向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再向汽车产业的转型。”章金木说。

  现在,借助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转型升级,温州零部件产业正回归到最初的“微笑”,只是让人们更多期待的是嘴角再上扬。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