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代的每一种体验都会在生命中留下痕迹,每件小事都是深刻影响着孩子成长的大事。每件小事都是最初抓在手心里的那把雪,可能会滚成一个硕大的雪球,对未来形成巨大的影响——就像一个比喻说的那样:南美洲的一只蝴蝶挥动翅膀,有可能引起北美洲的一场龙卷风。
孩子是怎么变笨的
昨天下午,表姐需要临时接待一位客户,就把读小学的儿子糖糖放在我家,还嘱咐我帮着检查一下作业。
表姐走后,小家伙表现得倒挺老实,自己乖乖坐到书桌前,从书包里翻出一张有点皱的数学卷子,埋头就开始做。过了一阵子,他估计是做完了,就叫我签字。我本想过去夸夸他做作业认真,但是拿起卷子后发现,好几道简单的乘除法算术题算错了,而且后面两道应用题还没做完。
我委婉地说:“糖糖,咱要不要再仔细算算?”孩子红着脸说:“算错了是吧?我做计算题就是粗心,送分的题都老错。”我又试探着问:“那这个应用题,再补充补充?”孩子说:“不做了,我妈说我不擅长做应用题。”
我正想开导一下糖糖,让他对自己有点信心,正好表姐回来了。还没等我“汇报”,表姐就先跟我数落起孩子来:“糖糖是不是把卷子揉得跟擦屁股纸似的?计算题又错了不少吧。后面的应用题经常空着,怎么这么笨呢……”表姐这么数落时,孩子在椅子上老老实实坐着,也不说话,低头拉扯着衣角……
笨,可能是学来的在儿童教育界,有个名词叫“习得性愚蠢”,是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凯茨提出来的。凯茨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很多出生时智力水平很正常的孩子,在后天学习过程中,接受了来自家长、老师、社会的过多负面评价,孩子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于是学习动力、自信心等变得很低。
仔细想想,咱们自己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点“习得性愚蠢”。
就像表姐家的孩子糖糖,他其实是个挺机灵的小男孩,只不过在学习应用题时接受得稍微慢了点,做错过几道同类型的题,然后就被妈妈、老师定义为“不擅长做应用题”。时间一久,孩子内心就接受了这种负面暗示,也认为自己真的不适合做应用题,于是每次遇到稍微难一点的题目时,就会有畏难情绪。这样的后果,就是不会的题越积累越多,最后真的就不擅长做应用题了。
我们传达给孩子的负面信息,多得吓人语言暗示的力量,真的很强大。正面的暗示,能让人信心百倍,即便遇到困难也有坚持下去的决心;而负面的暗示,则会让人灰心丧气、否定自己、不自信、没动力。
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就是积极健康的环境,可是大人们由于工作压力、长久养成的说话习惯、焦虑情绪等,总是不由自主地给孩子传达了非常负面的情绪:
孩子早上起晚了,要迟到了,我们脱口而出:“这都几点了,还撅着屁股睡,这孩子怎么这么懒散。”放学路上,孩子好动,跑跑跳跳,结果不小心摔倒了,我们脱口而出:“活该,让你淘气。老老实实走个路不行是吧?”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很深的不被理解、不被信任感。但是,父母又没有及时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于是,很多孩子就变得对家长有抵触情绪;而家长呢,也纳闷为什么孩子老跟自己对着干。
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如何去正面引导
就事论事,不要急着给孩子贴标签很多时候,当孩子表现出某一方面的缺点时,家长会以偏概全地给孩子贴标签。比如,孩子见了陌生人不敢打招呼,我们脱口而出:“这孩子没礼貌,见人也不打招呼!”在这个例子中,“没礼貌”就是我们给孩子贴上的标签。对于孩子来说,社交范围小,怕见陌生人是正常的表现。孩子不是真的“没礼貌”,只是家长没有正确引导而已。
多说“应该怎么做”,少说“不要做什么”家长都是爱孩子的,不过,教育孩子时的用语也是有讲究的。最重要的,就是把我们的批评埋怨,换成正面的鼓励、暗示。
比如:大冷天的,孩子不想穿外套,与其说“不穿冻死你”,不如说“穿得暖暖和和,才能跟小朋友好好玩”。家长要想给孩子时刻传达正面暗示,自己就得做个正能量的人,遇事多些冷静的思考,尝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理解问题,这样时间长了,你就能更好地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而不是动不动就发火。
毕竟,如果能和颜悦色解决问题的话,谁愿意大动肝火呢。
●尹建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