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买买买,你的消费理性吗?

  距今年“双11”还有几天。周末上网看了下各大电商平台发现,今年众商家促销活动的内容花样繁多,规则越加复杂。什么预售、定金膨胀、满减红包、直降红包、返现、7天或30天保价……等等。眼花缭乱,复杂的感觉像我这种数学没学好的,都没资格买东西了。相对而言,那种简单粗暴的告诉我打几折的商家莫名的都可爱了不少。

  商家利用掌握制订“打折规则”的主场优势,精心设计一系列“打折陷阱”,诱导消费者分享、抢购、下单。然后再设置种种限制性条件,要真正享受优惠,就必须满足这些条件,如不能合并购买、优惠券品类限制,不支持跨品牌使用、优惠人数有上限,先到先优惠等等,商家让利大幅度缩水。

  然后再利用“最终解释权”剥夺消费者售后维权的想法,从而既实现了“打折”促销的目的,又成功地忽悠消费者买单,等到买了一堆无用的东西回家后你只能捶胸懊悔一个没忍住又多剁了只手。然后再告诫自己:下次购物一定要理性一点!

  双十一的成功之处不在于每年的国民消费数据,不在于各种奇招的促销页面设计,不在于“仅此一天”“定金膨胀”等等营销手段,而在于它成功的利用民众的从众心理形成了一个“消费心理预设”。

  就像“过年回家”、“八月十五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情人节送玫瑰花巧克力”......等等,各大电商平台竭力营造出了一种“双十一就要买买买”“双十一就应该剁手”的心理预设,给你的消费给了一个既成的理由。感觉到了这一天大家都在买买买,作为一个“需要对自己好一点的人”,你不买点什么都有点对不起自己的感觉。

  没有逻辑,只有消费理由,但是消费者愿意买单,这样一来,促进消费行为的就不是商家,而是消费者自身了。

  关于大众心理研究的畅销书《乌合之众》里面就有提到:一群人在一起时,是完全没有理智和判断力的。双十一进行了这么多年,每年都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发货速度慢、预先抬高价格再打折、质量差、定金不退等等问题。但是,我们依然会将一些看起来会更便宜,或者可买可不买的东西,甚至平时不急需的物品刻意留到这天再买。于是很多人的这种心理效应累积,最终滚雪球般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规模。在这种从众效应的刺激下,双十一变成了全民的狂欢,数亿人一起享受剁手的快感,说到底,这还是我们非理性的结果。

  没有一种消费行为是纯理性的行为,但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相对理性一点,购物的时候多思考一下:买的那么多商品中有多少是你“真正需要的”,有多少是“可能需要的”,有多少是“因为感觉便宜而买了的”?列个购物清单,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至少不会因为冲动消费而买一堆无用的东西。打折作为线上线下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重要手段,几乎每天都有,不要被促销奴役,对你没用的东西再便宜也没用,对你有用的再贵也值得。

  (来源:读者数码李敏)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