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课堂的高效性

【摘要】在今天素质教育全面开始实施的形势下,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打造高中历史高效课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享受学习历史的过程,形成对历史理性的认识,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成为历史老师们的共同心愿。

【关键词】浅谈;高中历史;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7)9-0037-01

历史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是一门十分枯燥无味的学科,一是由于历史知识涉及古今中外、纷繁庞杂,如果形不成完整准确的知识体系,仅靠死记硬背难度很大,使得不少学生望而却步;二是由于历史教科书限定了学习的内容,这之中很多内容一般都理论性很强,而且大多数都已经给出了固定的论断,很多学生认为没有发挥的余地,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对历史学习毫无兴趣。因此历史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认真构建高中历史课堂,把课堂激活,让无效转变为有效。

第一,正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等层次要求。由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此没有表述。鉴于初中、高中历史课程的一贯性,教师可借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规定,将“内容标准”中的学习要点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3)凡在内容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

第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动因。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是课堂效率高低的前提。因此,教师应根据《内容标准》梳理出教学内容中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和教学重点,通过历史典故、诗词歌曲、图片资料、影像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引出问题,把学生引入获取新知识的愤悱状态,引导学生投入新内容学习,使教与学同步,以期学生迅速进入主动探究、学习的状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兴趣,既可以用于新课题的导入、也可以用于知识间的过渡、历史事物的论证和探讨等。

第三、做充分的课前准备。

要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每分每秒,充分的课前准备是至关重要的。这包含了两层含义:老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要广泛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比如历史文献、历史纪录片、影视剧、历史歌曲、图片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是各个学习小组根据学案导学预习课本知识,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基本认识,同时小组内合作探究找出存在的疑问,以便在课上有的放矢地融入课堂。

第四、创最佳的课堂环境。

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成的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而体验和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本质就是公民素质中的人格教育。其内容包括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坚强不屈的意志、团结合作的精神、民主科学和法制的意识、开放的世界意识、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和载体,依托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合理解读史实,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有效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壮观的历史画面,体会历史智慧,认同历史文化,从而达到潜移默化,自然生成的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五、加强检测,及时巩固。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巩固练习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问题中,鉴别历史经验和教训在现实中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对练习的内容、形式,事先应精心设计。同时也可以布置一些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对于课堂检测要及时反馈、矫正。课后练习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旨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所谓“高效课堂”,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力获得更大的发展。“高效课堂”就是要以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做到身动、心动、神动,使每一个学生肯学、想学、会学,最终取得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大国崛起》人民出版社.(周萍)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