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人的“中产”观

  • 来源:海外文摘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2-19 10:23

大部分加拿大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事实上,“中产”这个词的词义很丰富,政客们说起它时,谈的是“中产阶级”目标和志向,而我们觉得,政客们说话的对象就是我们,无论它与涨工资、债务、纳税、储蓄手段中的哪个有关,这些都跟我们的积蓄有关,关系到我们对下一代的教育投资。

我们如何定义中产呢?这取决于我们的说话对象是谁。加拿大银行行长斯蒂芬·保罗兹去年提出,一个家庭是否为中产阶级,由其资产净值来决定。总理贾斯汀·特鲁多则特别指出,加拿大中产阶级家庭的标准是家庭收入达到 9万美元。渥太华瓦尼耶家庭研究所 CEO诺拉·斯品克斯却认为,单纯用收入水平来判定是否为中产有失偏颇,他说 :“一个人认为自己属不属于中产阶级,实际上取决于他的出身及抱负。”

如果不谈收入,这些认为自己是中产的加拿大人又都是什么来头,为何以中产自居呢?他们都有孩子吗?受过高等教育吗?他们都有一份体面又高薪的工作吗?还是其他什么因素使他们认为自己位于中产阶级之列?通常我们说的都是家庭的全部财产,而非单纯的收入。中产家庭通常都有一栋房子、一辆汽车,每年都能进行一次家庭旅行。

无论中产阶级是如何定义的,过去的几十年里,加拿大中产阶级家庭的数量始终保持平稳,既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约超过一半的加拿大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也就是说,除去接近上限的富裕的 20% 人口和接近下限的相对贫困的 20% 人口,加拿大中等收入人群中 60% 的人口都是中产阶级。”斯品克斯解释说。

由《麦考林》杂志发起的一份问卷调查印证了斯品克斯关于 60% 的说法,并补充了一些有意思的数据。忽略地域和人口统计结果,70% 甚至更多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中产,安大略省例外,因为那里的调查结果为 68%。相比之下,77% 的魁北克人、74% 的阿尔伯塔人以及 79% 的大西洋省人也都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

“安大略人基本只能达到收支平衡。”渥太华的理财规划师维奇·坎贝尔说,“但他们有资产,他们的房子的房价一直在迅速攀升,但是他们基本挣多少花多少,没有积蓄,所以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安逸的中产。而 20 世纪 60、70 年代时的中产阶级都衣食无忧,十分安逸自在,绝不会为了可能入不敷出而发愁。现在,一切都变了。”

多伦多的理财规划师希瑟·富兰克林也持有相同的看法,他说 :“即使加拿大人负债累累,我觉得他们也会认为自己是中产且家境殷实,因为他们的房子很值钱。安静的一代(75 - 90 岁人群)从未把他们的家看作是一份投资,那对它们来说是一种很新的概念。但是老年人们也以中产自居,因为相对年轻人,他们很少会入不敷出,达到收支平衡是非常容易的。”

谁是中产?

认为自己是中产的那些受访者,76% 来自安大略以外的省,这也说明了,居住地对于收入和生活水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根据 2014 年加拿大统计数据,新不伦瑞克省、新斯科舍省、马尼托巴省和魁北克省的中产阶级家庭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887 万美元,但这些地方认为自己是中产的受访者还是比安大略省多。原因是,全国的平均数据并不能反映全局。

《麦考林》杂志的另一次问卷显示,81% 的移民受访者认为自己是中产,而加拿大本国人只有74%这样认为。其中,有孩子的加拿大人更倾向于有这种认识(84%),而没有孩子的加拿大人只有70% 认为自己是中产。“一般来说,单身者和没有孩子的夫妻收入都不错,开销相对有孩儿家庭要小一些,但他们不认为自己是中产的原因是,‘中产’家庭在人们的印象中都是样版式家庭——有两个孩子和一栋房子。”

瓦尼耶研究所的斯品克斯补充说,“如果你让一个孩子画一栋房子,无论这个孩子来自哪个国家,都会画一个有着三角屋顶的方形的房子,上面有一扇门和一扇窗。无论是婴儿玩具、儿童故事书还是电视广告中所描绘的正常家庭都至少有爸爸、妈妈、两个可爱的孩子和一栋独立住宅。因此,在人们的心中,中产家庭就应该具备这些。就连哈利·波特当年都住在一栋小房子的楼梯下面呢。这是全世界的普遍共识。”

但是如今,并非每个加拿大人都有自己的房子,并非每个人都有大学文凭,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小孩,甚至可能也没有车。但是如果有人问起,我们还是可能把自己定义为中产。其原因可能依旧与收入水平有关。

中产的定义始终在改变着,在未来的 10 年到 20 年可能还会继续变化。唯一不变的是,这个一直在变化的概念的衡量标准也在变化,而我们发现加拿大的中产阶级的共同点是:始终债务缠身,因为他们总有需要满足的消费渴望。

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普通的中产家庭凭借一份家庭收入再加上 15 -20 年时间就足以支付房款。到了 80、90年代,一份家庭收入不足以负担这笔开支了,需要两份,时间也相应延长,需要 25 - 30 年才能还清贷款。而近些年乃至现在,平均需要 2.5 份收入才足以支撑一个家的开销,而房贷似乎绵绵无绝期。“现代人直到退休身上还背着贷款。”斯品克斯说。

现在的加拿大人为了保持中产的生活水准已经习惯了借贷生活,债台高筑再也不是丢人的事儿。现在的家庭只不过把一笔笔的债务看成是可支配收入外的那部分开销,然后精打细算,努力还贷。普通的加拿大中产家庭已经开始无视事实——他们是无论如何负担不起一栋 100 万美元的房子的。但他们依然安之若素,该怎么花怎么花。

加国中产众生相

现在我们来看看加拿大的中产阶级究竟是如何生活的吧。罗布·恩格,37岁,妻子琳赛,35 岁,他们来自阿尔伯塔省的莱斯布里奇,符合一般人对中产阶级的典型定义——有两个女儿,一栋房子,还有一份体面的家庭收入。但连恩格本人都承认他家的开销入不敷出,“哪些钱是必须花的,哪些开销是可以省掉的,我时刻都要计算清楚,因为我要还房贷,要为退休储蓄,有时还得纠结要不要为女儿们买双新跑鞋。”恩格说,“我希望等我四五十岁的时候,家里的经济状况能够乐观些。”

考酷尔·加亚帕尔来自安大略省的斯卡伯勒,他和妻子及 3 个孩子住在一间小公寓里。加亚帕尔也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虽然他家的境况与典型的中产家庭有很大不同。“我们一家人住公寓,而不是独栋,我和妻子都不是全职工作,但工作了这些年,我们通过储蓄和投资,也挣了一些钱,我们觉得我们也是中产。”加亚帕尔说。他今年42 岁,2004 年 28 岁的时候移民来到加拿大。“我们看起来不像中产阶级,但我们紧衣缩食,合理投资,隔一段时间就兼一份职,靠着这些年投资积攒下来的钱过活,生活自由自在,心态也比较平和。身为加拿大人,我感到很自豪。”

琳赛·奇斯科特,30 岁,目前单身,是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坎卢普斯的一位工程顾问。琳赛觉得自己也是中产,但认为别人可能并不认同。“我很幸运,有很好的学位,靠一份工资过得也相当不错,不过我没有独栋住宅,未来也不太可能买得起。虽然我没结婚,没房没孩子,不像许多家庭那样工作挣钱,但我也是中产阶级。我的生活安逸快乐,因为我受过良好的教育,我的工作是我自己选的,我很满意。”

上述 3 个家庭的不同境况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中产的定义一直在不断演变。虽然低息贷款在当下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满足人们与左邻右舍保持同等的生活水准,但 X 一代即千禧一代以及他们的后代很有可能将彻底改写中产阶级的定义。

年轻一代有年轻一代的渴求

年轻的新一代与他们的父辈不同,他们更崇尚个性发展、追求自我、强调个性化定制。斯品克斯说 :“我们这一代还希望自己的衣服和鞋子都跟别人一样,现在的年轻人需要的却截然相反。时代不同了。”

如今的年轻人也更强调有所作为,奉献社会与社区,斯品克斯介绍,年轻的一代加拿大人对房产不再那样渴求,他们想要的跟老辈人不一样。他们看重的都是可循环、可降解、可再利用的东西。他们是“礼品卡一代”——他们不直接给朋友或家人买礼物,而是赠送礼品卡,让当事人自己上 Etsy 或 Ebay 或通过任何其他的渠道进行个性化的订制,订购任何自己想要的礼物。这是个巨大的变化。事实是,中产阶级家庭也在发生变革。30 年前时,大部分 20 出头的年轻人会离开家独立生活,他们搬进租来的公寓,有的已经开始与伴侣或配偶储蓄买房。那时的工作机会很多,所以很少有 20 多岁还与父母同住,无法自立的情况。而现如今,婴儿潮一代人想资助自己的子女,却苦于无从着手。“上涨的房价和变化了的就业市场使家庭资产和家庭收入缩了水。”斯品克斯说,“现在的中产比 30 年前更富有,父母们更有可能出资为子女买房,因为婴儿潮一代有这个资本。而安静的一代不会向父母伸手,他们知道经历过战争的父母负担不起这笔钱。”

除了钱以外,定义未来中产阶级的一个关键因素还包括有着怎样的社会价值观。人们的观念在转变,当务之急也在改变,敬畏与保护环境,忠于地方政府领导,致力于社区发展,都属于社会价值观的范畴。未来的中产阶级将从家庭、社会和环保等多方面入手,重新定义何为“优质生活”。[ 译自加拿大《麦考林》]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