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丰满理想,我有现实骨感

  • 来源:足球报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7-12-25 15:02

  在遥远的甲A年代,那时候职业刚刚红红火火,某天,在《足球》报上发表了一篇来自上海名记钮也仿的文章,钮老师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尤文图斯不叫都灵菲亚特呢?第二,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你叫个“上海申花“,可以带动“申花”热水器的销售,但你叫“上海豫园”,难道外地看完比赛的朋友真能马上跑到豫园去看一眼?

  这两个问题,其实一回事,那就是中国的职业俱乐部,球队名称如何能摆脱企业属性而向中性化靠拢,你看,这个问题已经提了20多年,在职业化刚刚起步的时候,就已经有人敏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过。

  因为,这曾经是个无解的难题。

  这一次,中国足协终于从行政层面上提出,要在三年内解决这个问题,然而政策已经有了,但从实际情况看,其实今年80亿时代的中超大时代所面临的局面和当初没有太大本质区别。

  因为中国的职业足球俱乐部更多的仍然是企业属性,而非社区属性,投资人发生变化,俱乐部和球队的名字自然要变,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条件”,所以才会有北京人和这种迁徙四地,用过14个名字的俱乐部,没办法,要吃饭,要生存,悠悠万事,于斯为大,有头发,谁想当瘌痢头呢?

  中国足协想从根子上斩断这种企业属性,广告载体,其心可嘉,然而要怎样做,还得看实际情况,想提醒一下的是,固然,有些中超球队已经“富得流油”,但有些球队仍然举步维艰,如果再斩断了冠名纽带,只怕有些队伍的日子更加不好过了。

  毕竟,中国球队的几个困境仍然没有改变:第一,俱乐部本身缺乏造血功能,他们需要母公司的输血,第二,母公司之所以要输血,很大程度上看重的是球队的广告效应,如果把这个广告效应人为地掐掉,这不是断奶,而是断血。

  这个“广告效应”有多大,举个简单的例子:恒大2010年刚接手广州足球的时候,他们的房地产广告在广州某家报纸上一年的花费就是几个亿,而他们搞足球的第一年,也不过就是3个亿左右,但两者效果孰高孰低?大家心知肚明……

  而现在,这已经不是几个亿的事情,毕竟恒大已经从一个年售500亿的地方区域性房地产公司变成了资产万亿的“中国恒大”集团。

  按照丰满的理想,俱乐部是有社会属性的,有公众属性的,所以中性化、非企业化、长久化是个必然选择,而按照中国足球骨感的现实,有奶才是娘,一鸡死,一鸡鸣才是过去这些年中国足球的常态。

  某一年某支球队关于本土球员和外地球员之争处于白热化,有人说,管你外地球员还是本地球员,大家凭借本事上岗,毕竟皇马巴萨也是这样的;有人说,我们自有国情在:“今天这个投资人来了,给球队改个名字,明天另一个投资人来了,把球队带到了另一个地方,城头变幻大王旗,对于本地的球迷来说,他们无法建立对于俱乐部的归属感,剩下的靠什么?不就是这些土生土长的球员成为维系和这座城市之间的最后纽带?”

  说得如此有道理,竟然无力反驳……

  可能这种想法有点“遗老遗少”的味道,但骨感的现实会迫使人们用另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中国足协想“拨乱反正”,给了一个三年的缓冲期,但愿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这一步能够顺利实施——先有足球文化,社区文化,才慢慢地有了“曼城”、“曼联”、“AC米兰”、“国际米兰”,而我们是有了“广州恒大”、“广州富力”以后,才慢慢地要有“天河FC”,“越秀FC”,这一顺序的颠倒,多少也能反映出为什么中国足球总是如此的举步维艰,如此的花样百出。

  当然,“路子”有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白国华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