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结束的第七届“数据技术嘉年华”上亮相了12种数据库产品,其中既有国外的,又有国内的;既有商用的,又有开源的。用ACOUG、云和恩墨创始人盖国强的话说,如今的数据库领域已不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
不过,随着行业百花齐放时代的到来,行业形势、市场环境及用户需求都在发生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数据库厂商开始从高可用、高性能、高兼容、高安全的角度进行技术应用和产品研发,在试图增强竞争力的同时,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其中,浪潮K-DB数据库就是典型代表。
兼具多重“使命” K-DB应运而生
浪潮集团主机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江豫京表示,行业数据库厂商要做大做强,首先要让用户能快速便捷地适应新数据库,其次要在集群(K-RAC)处理性能、数据库数据最终一致性及数据库迁移的便捷性方面做足功课。最终要在帮助用户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实现用户数据的价值变现。
目前,数据的一致性保障和数据迁移的安全性是数据库使用中最主要也是用户最关注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首先解决跨数据库平台及异构数据库平台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不同数据库之间在接口、调用方式、存储形式及内部代码方面存在诸多差别,使得DBA们在进行不同数据库之间数据迁移的时候,往往需要开发新的数据接口,并修改内部代码。这样不仅增加了工作的难度,降低了工作效率,并且还不能完全保障迁移过程中的数据安全。
其实,在之前浪潮就推出了天梭K1系统。经过多年积累,像DB2、Sybase和Informix等数据库都实现了对天梭K1的支持。不过,浪潮K1系统上的大部分客户之前都使用Oracle的数据库,如果迁移到K1系统上,用户对异构数据库平台迁移在性能、可用性、安全性方面有着苛刻的要求。面对这样的市场形势和用户需求,作为一款为天梭K1定制优化的数据库,K-DB就应运而生了。
在兼容性方面,K-DB能实现在数据库体系架构、集群方式、数据库对象、函数与存储过程、数据库运维工具、管理与调优方法等方面全面兼容Oracle。另外,Oracle到K-DB的迁移工作,包含数据结构的比对、SQL语句检查等,可以由工具软件自动完成,无需进行代码修改。
与此同时,在江豫京看来,目前大多数数据库厂商都只支持集群主备架构,这样一来如果要维持数据库性能,就需要应用更先进、更高端的硬件设备,从而大幅度增加成本。而应用了RAC模式的多活集群K-DB,能够将客户的硬件投资压缩到最小化。
除此之外,从整体业务场景和数据库特性方面来讲,一直以来,浪潮都在和众多的合作伙伴一起从事着定制化的工作。在这方面,针对特定业务场景的优化过程是浪潮数据库产品的一大亮点。在一些特定的场景当中,凭借K-DB自身独有的特性及优化,它的性能会比Oracle还要快。
构建合作生态 实现共赢
江豫京表示,浪潮希望和众多合作伙伴进行更深入的合作。数据库推广不仅需要本身具有强大的可靠性稳定性等的支撑,还需要完备的生态体系来支持,这需要和大家共同打造。
比如,在2016年浪潮与迪思杰进行合作,尝试共同解决K-DB与Oracle、DB2这些数据库通过数据同步软件进行相应平台数据复制的问题。这样的平台一旦打通,实际上就能打造一个基于异构数据库或者跨平台数据库的容灾备份方案。在这个解决方案中,将Oracle数据库同步到K-DB上,就相当于在容灾平台上部署了一个一模一样的软件应用层,并由K-DB对外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主数据库不变,当经过一段长期且稳定的测试期后,如果需要进行数据库之间的升级切换,此时只需要做一个主备切换就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就能达到一个平滑的迁移过程。
与此同时,还需要和ISV紧密合作。比如,浪潮将数据库提供给众多的ISV,他们再将众多的应用软件嵌入到数据库,这就可以打造一个一体化的解决方案。通过采用嵌入式数据库的模式,一方面合作伙伴会得到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他们可以针对浪潮的业务系统实施更多定制化的开发,这样所打造的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往往会拥有比传统的方案更好的性价比。
“在这种模式下,我们更容易去了解合作伙伴对数据库的需求和痛点,有助于我们针对这种场景去开发新的产品,从而为升级未来的数据库提供更好的需求切入点,进而加速产品的迭代进程。” 江豫京如此说道。
接下来,浪潮K-DB会有两个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方向。第一个是尝试借助浪潮自身的硬件平台,打造一个在海量规模场景之下,基于OLAP和OLTP的混合云数据库,从而实现软硬件的极致优化。第二个是希望能为云客户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并最终希望与应用平台实现融合。
本报记者 路沙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