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的名义向历史致敬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1-13 11:16

  在照片铺天盖地的今天,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以主题性的展览,带给人对现实的观照和思考。

  艳阳之下,火车一路从法国阿维尼翁直达阿尔勒,窗外金黄的南法麦田,仿佛定格在梵高1888年所绘的麦田守望者油画中一般。

  走进色彩浓烈的古老小镇,情绪立即随其氛围高涨起来。小镇斗牛季刚好开始,斗兽场内观众的呼吼声一阵阵传来,夹杂着附近小广场上欢快的街头爵士乐,让人恍惚置身于美国爵士乐的故乡新奥尔良。

  找个地方坐下来,桌面上明晃晃的光斑和树影,随着风的节奏跳跃不已,又好似走进了雷诺瓦画笔下的巴黎蒙马特广场。点一份阿尔勒的传统菜式,再来一杯浓缩咖啡,正好补足了能量,好去探究星罗棋布般分布于小镇上的阿尔勒国际摄影节(Rencontres d’Arles)。

  这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摄影展,今年共有250名艺术家的作品在25个场馆的近40个展览中展出。

  阿尔勒摄影节可谓是文化使命及风格表达的意见场,这点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展览便可看出。今年是蓬皮杜艺术中心40周年纪念,其摄影部策展人卡罗利纳·刘当斯卡与收藏家朱莉·琼斯一起推出了名为“超现实主义幽灵”的展览,提醒观众将记忆拉回到巴黎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兴起的一场超现实主义运动。

  另一方面,阿尔勒摄影节为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他者”文化的表达,创造了一个展现的场所。本届阿尔勒摄影节有一个很明显的关注点,即拉丁美洲。此次以哥伦比亚为的主题的展览有3个,其中重要的展览之一,便是汇聚了111位拉丁摄影师的展览--《城市冲击:拉美摄影1966-2016》。

  展览分9个部分,将拉美过去的60年进行了一次庞大的全景式展示,展现了这些大部分自学成才的拉美摄影师们,在一个政治巨变的年代,在不自由的军事独裁、社会动荡的社会条件下,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拿起了相机,又是怎样发展了摄影这种媒介,并如何纪录了当时所处的社会。

  除了一线美术馆的年度大型展览,很难看到像《城市冲击》这样在一定的地理历史框架下,分门别类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展览。该展览不仅作品数量庞大,所涉及的摄影师人数之多,年代跨越之广,布展的变化多样,作品的细致完整等都令人折服。

  目前,美术馆、图书馆、策展人、出版机构、艺术家等基于照片收藏进行重新制作的展览、出版物已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以档案照片和自己所拍的照片进行混合介入式的创作,以新的观看方式来表达观点,让照片产生再观看的意义。这不仅是一种趋势,更是本届阿尔勒摄影节的一大特色。

  如果说,今年阿尔勒摄影节关注拉丁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基于“法国哥伦比亚文化年”,那么,对伊朗和中东的聚焦,则是阿尔勒摄影节着眼于政治和社会语境,对摄影的政治与审美双重力量的展现。

  展览《伊朗:38年》以一种广阔的视角,展现了66位伊朗摄影师对自己国家的纪录、观看与审视。展览《50-50》则是对过去几年来世界主要议题之一的欧洲难民危机的呈现。

  “50-50”这个名称的含义在于,对这些难民而言,坐上橡皮艇跨越地中海抵达欧洲,他们赌命的机会只有百分之五十,一半的人会在寻找希望的路上因各种原因死去。摄影师萨缪尔·格拉塔克用照片、宝丽来、声音、文字旁白和叙述、录像和装置等,对难民问题进行了立体化的呈现,既避免了时效上的速食新闻化,又将时间和空间拉长,进入到一种深沉的多重线索叙述中。我们不仅能在展场中看到利比亚人民的现实处境,也能听到他们自我叙述的声音,更能在沙滩遗体的背影上看到他们的命运。

  不得不说的是,在阿尔勒的展览中,布展似乎随着摄影媒介与时俱进发展的浪潮前进了一大步。在展厅内,我很难找到经典的布展样式,摄影再一次展现了其自身的特性。我们无法将油画、雕塑随意放大缩小,但是摄影的可复制特性,决定了它可以根据每个不同的展厅和环境进行不同的呈现。加上其贴合现实的特性,在阿尔勒小镇几天逛下来,我触摸到的是时代的脉搏和体温。(支点杂志2018年1月刊)

  傅尔得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