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再忙,也要悄悄回家看看

  2017年10月2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华灯璀璨,世界瞩目。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习总书记率领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亲切出现在中外记者面前。作为两位安徽人之一,新晋常委汪洋副总理无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任职期间,伴随着他的,始终是果敢、成熟以及雷厉风行的人格色彩,还有他严谨深沉的家庭观念、家国情怀。因此,本刊特选取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子刊《小康》杂志的一篇旧闻,以飨读者。

  天道酬勤

  “虽然他很早就离开了宿县,但是我们非常关注他,他的一举一动都是我们眼里最大的新闻。”一位曾经和汪洋共过事的老同志说。

  宿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号称“皖北大门”。这里曾经出过嵇康、刘伶、葛婴、朱温等诸多历史名人。也发生过改变历史的关键战役,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时期的垓下大战、解放前夕的淮海战役等等,宿县均处在中心地位。

  1955年,汪洋就出生在这里,年少的时候,家境贫寒。父亲早逝,母亲要照顾一家人,生活艰难。而汪洋作为家中的长子,不得不替母亲分担家中的压力,读中学的时候,他退学了,开始到当地的食品厂做工人。

  他在食品厂里,一干就是四年,因为他不怕苦、不怕累,很快从一个基层工人成了车间的负责人。

  天道酬勤。虽然为了照顾家庭,汪洋中学没有读完,但是他仍然坚持学习。而正是这种长期坚持的毅力,使他的付出有了回报,1976年,汪洋被调到五七干校做教员,这是他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

  在五七干校的三年间,汪洋担任过教研室副主任,并于1979年到中央党校政治经济专业学习一年多,这为他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80年,从党校学成归来的汪洋开始到宿县地委党校担任教员,一年以后成为共青团安徽省宿县地委副书记。从此,他的政治生涯翻开了新的一页。1982年,他成为共青团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1983年,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副书记;1984年,安徽省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7年,安徽省体委主任、党组书记。

  从教员到体委主任、党组书记,汪洋只用了短短的七年。一位认识他的熟人这样评价,升迁之快,和他本人严以律己、积极进取的做人风格密不可分。

  “按照现在好多人的说法,升迁过快肯定是凭借关系,但汪洋不是,他依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一位和汪洋交往多年的人士回忆说,“他在公事和私事上分得很清楚。”

  在汪洋担任安徽省体委主任后,他的一位老朋友曾经到合肥办事,想和汪洋叙叙旧,便电话告诉汪洋,汪洋表示到火车站接他。等到他下火车出站后,发现汪洋骑着自行车在火车站外等他,他深深地震惊了。汪洋当时属于正厅级干部,有自己的专车,但是他并没有使用,而是用自行车接他的朋友去家里吃饭,之后又用自行车送老朋友到火车站。

  但公私分明并不是汪洋性格的全部,工作中的汪洋表现出超前的思维和果敢的作风,这一切在他出任安徽省铜陵市市长时展现得淋漓尽致。

  铜陵之行

  1988年底,汪洋担任安徽省铜陵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在铜陵的几年,是他彻底展现才华的几年,充分展示了个人独特的政治风采。即使在后来上调国务院以后,他依旧保持这种工作作风,以至于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一位工作人员评价他是“雷厉风行,有很多现代的观念和理念,改革和创新的意识很强”。

  在铜陵,汪洋做了一件轰动一时的事情,不仅吸引了国内媒体,而且还引来境外媒体的关注。1991年,《铜陵报》发表署名龚声的文章《醒来,铜陵!》当地电台同日播出,一场有关思想解放大讨论的序幕于是轰轰烈烈拉开,在整个铜陵市激起强烈反响。

  “那次思想大讨论深深触动了当地干部的内心,带给他们的不仅是震撼,还有整个思想开放的风气,很多保守官员的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使当时的官场风气为之一振。”一位熟悉当年情况的铜陵人士告诉记者。

  思想大讨论只是汪洋在铜陵改革方案中的一部分,最关键的是他要确确实实对当地旧体制进行改革,打破束缚地方发展的“三铁”思想,彻底改革“三铁”体制。

  他首先从住房制度改革开始,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进行整改。而当地官员和群众也被他激情四溢的改革决心所带动,开始从冷眼旁观迅速转为积极投入,参与其中。之后,用工制度、干部管理、机构设置等等都被列入改革计划,多家全民国有企业列入改革范围,整个改革被推上高潮,铜陵沸腾了。

  对此次改革,汪洋评价道:拟定方案,难得出奇;启动实施,顺得意外。铜陵老百姓则评价汪洋为:聪明能干、思维超前、魄力很强、做事果敢。

  汪洋在铜陵开始成为当地官员的形象代表,老百姓也从怀疑逐渐到认可他的做法,并给予极高的信任。即使在今天,铜陵人依旧会不由自主地把他和现在的铜陵市长作对比。

  “汪洋形象非常好,人长得很帅,口才又好,加上很多提议都有很强的操作性,因此深为当地官员和民间佩服。”一位曾经近距离接触汪洋的人士说。据他说,汪洋还有一种不同常人的气质。在一次会议上,一位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局长遭到汪洋的严厉批评。“他训人的时候,让人感到很紧张。”但汪洋训人既不是那种粗野的,感觉无教养的方式,也不同于那种文绉绉的简单批评,而是很有气度,两眼炯炯有神,咄咄逼人,眼光很有锐气,不怒自威,发火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会一震。

  汪洋不仅会大刀阔斧地改革,也会表现出认真、重视细节的一面。铜陵市有一条长江路,这条路最大的特色就是地砖是彩色的,这是当年中国仅有的一条以彩砖铺地的马路。马路两边,大树成荫,绿色掩盖之处,干净美观。

  几年的铜陵生活,也培养了汪洋的铜陵情怀。曾经有人开玩笑地问汪洋,你是飞鸽牌还是永久牌?他笑着说,当然是永久牌了。汪洋在铜陵的成功改革,大大改善了城市面貌,也激发了铜陵人积极向上的精神。

  1992年,汪洋升任安徽省计委主任,之后又先后担任安徽省副省长、安徽省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直至1999年上调中央担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先后担任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若干职位。2005年末,汪洋重新返回地方,出任重庆市市委书记。

  家国情怀

  对于汪洋出任重庆市市委书记,重庆市政府首席顾问、著名学者雷亨顺说,重庆改为直辖市后,经过多年高速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现在急需一个年富力强、有魄力、有能力、有眼光、懂得把握大局的当家人。而汪洋正是这样适合的人选。

  中组部这样评价汪洋:长期在地方工作,在中央国家机关重要部门担任领导职务,政治素质好,党性观念强,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经过多岗位锻炼,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工作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善于从宏观上思考问题;工作敢抓敢管,有较强的改革创新意识;注重调查研究,把握政策稳妥;事业心、责任感强,工作求真务实;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注意听取他人意见,调动和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公道正派,处事稳重,待人诚恳,对自己要求严格。

  完善的性格和过人的才智来自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早期的磨练。汪洋孩提时代,家教甚严,母亲对他管理很严格,汪洋也非常孝顺。

  自从离开宿县以后,汪洋就很少回到家乡,他也想把母亲接到合肥、北京长年居住,但都被母亲婉言拒绝了。汪洋在安徽省任职期间,每年春节都要回宿县看望母亲,母亲认为路费很贵,表示打个电话就可以了,不必每年都回。

  在汪洋到北京工作以后,时间更加紧张,回老家的机会也愈发稀少。6年间,只有一次春节回家看望母亲,而且还是悄悄地,没有带秘书,也没有惊动地方政府,汪洋自己乘坐火车从北京回到了宿县。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他又悄悄地离开了。

  母亲默默地支持着自己的儿子,同时也尽量避免给儿子带来任何不必要的麻烦。

  汪洋一个很好的老乡朋友,到北京出差,去看望汪洋,当得知他母亲依然在宿县居住以后,随即表示一定回老家拜访。当他返回宿县时,正值中秋月圆,他马上拨打汪洋母亲的电话,表示要登门拜访。电话是汪洋的妹妹接的,回答说母亲不在家,去汪洋的弟弟家了。然而事后,他了解到,汪洋母亲根本就没有离开家门一步,只是为了不给汪洋添加任何额外的事情,所以才嘱咐女儿无论谁打电话来,一律回答不在家。

  家严出才子,汪洋也没有辜负母亲的希望,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即使成为安徽省常务副省长以后,他都没有忘记学习。为了顺利从中国科技大学哲学系毕业,他坚持学习英文,最终考取了大学英语6级的证书。

  作为宿县出来的官员,很多老乡希望汪洋能帮他们忙。宿县一个退伍老兵曾经托关系找到汪洋,希望能调他到合肥工作,但是按照政策他又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汪洋在了解情况以后,耐心地向他作了解释,表示工作还是要按照程序来办。结果这个老兵被说得心服口服,打消了原先的念头。

  虽然汪洋对自己严格要求,但是对于老百姓,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出任重庆市委书记期间,他说“为百姓办事、把百姓之事放在首要位置是一个政府官员应做之事,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文/秦俊勇洪芬;摘自《小康》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