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药谷”的修炼之路

  • 来源:支点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2-05 14:07

  聚焦细分领域,实行错位发展,是光谷生物城“后发赶超”的秘诀。

  很多人不知道,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简称“东湖高新区”)除“光谷”外,还有个“药谷”称号。

  在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16年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50强”中,前四分别是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苏州工业园。以开始着力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的时间计算,苏州工业园区做到第四花了10年时间,而东湖高新区做到第三,仅用了8年。

  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为生物医药产业主体的东湖高新区,为何能后来居上?“药谷”能否超越前者?

  独特的存在

  在全国的生物产业园中,光谷生物城一直是个独特的存在。

  第一个独特是名称。“光谷、生物”分别代表光电子信息、生物健康。这两个看似不搭边的词汇之所以凑在一起,有特殊的历史因素。2001年,国家光电产业基地在东湖高新区落地,“光谷”概念开始生根。2007年,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同样落在此处。

  《支点》记者发现,从批复部委看,两个基地可谓“平级”,但因光电产业基地在前,已成为区域品牌,因此用了“光谷生物城”这个名字。

  第二个独特体现在速度。作为第三批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在中西部产业园区招商引资、区域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光谷生物城却实现了后来居上。2016年,其产业收入达1005亿元,聚集企业1200多家。

  此外,《支点》记者在采访中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入驻企业的认同感。如果说第二个独特是“量”,那么这第三个独特,就是基于这份认同感的“质”。

  记者曾在不少产业园区采访过,听到入驻企业对园区的赞誉并不少,但哪些是面上的说法,哪些是真正的心声,并不难判断。譬如,能向同行真心推介自己所在园区的企业家就少之又少。但近期,《支点》记者在光谷生物城接触到了两个典型案例。

  2017年11月30日,记者在光谷生物城见到康圣环球医学特检集团(以下简称“康圣环球”)创始人黄士昂,他前一天刚从美国回来。

  “这次是和东湖高新区领导一起去的,我扮演的角色是‘推介专员’。”在波士顿,黄士昂做了一场路演,介绍光谷是怎样一个“福地”。当天,参加活动的既有华人企业家也有不少美国人,路演之后,不少企业都有到光谷生物城考察的意向。

  2017年12月8日,记者向迈德同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德同信”)副总裁吴欣江抛出了同样问题。

  “您是否向同行推荐过光谷生物城?”

  “当然有,不少同行还挺有意向的。”

  “可否演示下?”

  “用英文还是中文?”

  “中文吧。”

  “在中国中部特大城市武汉,有个叫‘光谷’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就像美国‘硅谷’一样,这里政策环境、人才储备方面都处于中国前列,生物健康领域产值排名中国前三。而光谷生物城,是这里生物产业的核心区。”

  看似简单的推介,背后包含了很大责任--企业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都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如果别人不满意,推荐人颜面何存?“在这里发展,感觉确实不错,所以才愿意、敢于推荐。”吴欣江表示,目前已有一些看到推介的企业打算正式入驻。

  错位发展互助研发

  成绩背后有不少可借鉴的经验,顶层规划便是其中一点。

  2003年,黄士昂在国内成立康圣环球,“主要提供一般医院无法提供的全面、高难度检测服务,与医院形成互补”。5年后,当光谷生物城筹备建设时,作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获得者,黄士昂成为专家组顾问。

  彼时,全国已有26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武汉想后发赶超,究竟该从何处发力?

  前期讨论过程中,黄士昂强调的一点是,必须聚焦于细分领域、错位发展,这一观点也成为顾问团的共识。全球著名的咨询管理公司美国毕博也被请来参与这次规划。经过数月的深入调研、探讨,由毕博操刀,光谷生物城决定瞄准以下板块:生物医药、生物农业、医疗器械、CRO(医药研发外包)等。

  围绕这一点,光谷生物城所在的东湖高新区陆续出台生物产业专项政策,重点扶持以上项目。至今,已累计投入财政资金数亿元。

  这样布局的好处是什么?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能促进合作。“我们和包括友芝友在内的多家生物城企业已成功合作,项目总金额累计已超过3000万元。”黄士昂说。

  迈德同信和同处光谷生物城的佰奥达生物科技公司也建立了合作。“佰奥达在试剂研发方面有多年经验,而我们在慢病领域有专家和渠道资源。双方一碰,产品从研发、市场推广、营销都合作得非常顺利。”吴欣江说。

  在顶层规划指引下,相关配套也逐一落实。

  生物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怎么办?光谷生物城着力于建设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替企业承载一部分压力。“这么多企业在一起,只有资源共享、上下互动,才能成为产业集群。”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生物办”)主任但长春说。

  生物城内有家政府背景的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让买不起、用不起大型设备的中小企业能以较低成本进行创新创业。从药物筛选、药理评估、临床研究、中试放大到量产上市,该研究院能在每个环节提供服务。

  针对医药、医疗应用场景相对缺乏的问题,生物办还特意引进同济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等知名医院落户。“家门口办医院,有助于医务人员直接对产品提出具体建议,为产品临床、定价提供直接便利。目前,我们已与同济医院建立了合作。”吴欣江说。

  此外,医药行业有严格的行业标准,经常要与各类检验检疫机构打交道。为了让企业办事不出园区,生物城整合湖北省、武汉市政务资源,先后引进省食品药品安全评价中心、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等近10家重要的行业监督检测机构,成立省药监局东湖高新区直属分局,就地办理新药检验、检测和申报。

  服务意识获点赞

  服务意识往往是不少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所欠缺的一环,但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光谷生物城的服务却得到了受访企业的一致点赞。

  康圣环球刚成立时并未落户于光谷生物城,发展过程中,黄士昂时常要应对一些工商、税务、质检方面的突发状况,深感创业环境的复杂。彼时,黄士昂的最大愿望,就是能有个能安安心心不被打扰的发展环境。

  2011年,康圣环球迁至光谷生物城,“搬到这里之后特别舒心,这里的政府部门不会打扰企业,工作人员都很客气。”黄士昂说。

  “不打扰”仅是基础,光谷生物城还有更多细致服务。

  2008年,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作为其下设机构的生物办会定期组织各类活动,促成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合作。截至2017年11月24日,光谷生物城已累计主办了80期“生物创赢汇”活动。第80期活动中,大成律师事务所代表与参会企业探讨“股权转让中的税务风险防范”,吸引了50家生物城企业学习交流。

  活动之外,日常与企业的对接也必不可少。

  国家、省、市、区层面的扶持政策很多,但企业不一定能及时知晓,生物办会向企业传递这些信息,甚至协助企业申报。“我们每年要进口不少昂贵的海外设备,生物办专门提醒我们可以向海关申请优惠政策。最后,我们成为武汉首个获得这类补助的企业。”黄士昂说。

  同类案例还有很多。开始创业时,禾元生物董事长杨代常也为研发场地、设备、资金等事项着急,后来在生物城支持下,得到了人才计划等专项资金支持。

  光谷生物城还建立了不少微信群,有的涉及人才招聘,有的涉及金融投资,定期有专人发布信息。“生物城领导都很了解入驻企业,信息不限于政策支持,还有业务对接。”吴欣江介绍,在生物城牵线下,公司正筹备收购一家外地的医疗器械企业。

  除了普适性的服务外,当企业遇到麻烦,找光谷生物城都能得到及时反馈。

  “企业需要相关部门支持时,我们会帮忙出具邀请函。”生物办常务副主任钱德平举例说,有一家企业申请产品注册时,生物城出面帮其对接国家相关部门,正因如此,“这个产品没在这家企业总部注册下来,却被其在光谷生物城落户的分公司注册成功了。”

  黄士昂也曾受益于此。康圣环球推出亲子鉴定检验项目时,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许可,生物城也主动帮忙出具函件。

  细到创业者生活方面的问题,生物城也能提供帮助。吴欣江是云南人,户口在老家,在武汉工作生活一直不太便利。他联系生物城相关负责人后,立马就有专员对接,“花了一周就处理好了落户的事。”

  “普遍吃饱,少数吃好”

  细细盘点后,《支点》记者发现,东湖高新区要想更进一步,在“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方面超越前一名的上海张江高新区,并非不可能的事。

  文章开头提及的“2016年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50强”,是基于各个子项排名的综合结果。在部分子项,东湖高新区排名已超过张江高新区。其中,在2016年的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研发投入排名、国家高新区生物医药总产值排名中,东湖高新区分列全国第二、第四,张江高新区的位次都在十名开外。

  差距体现在何处?

  从龙头企业规模看,去年张江高新区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生物医药企业达61家,而光谷生物城收入过亿元企业为51家。由此可见,光谷生物城面临企业“小而散”的状况。除人福医药、国药集团等少数企业过百亿外,尚缺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

  业内人士表示,“普遍吃饱,少数吃好”或许是个出路。

  普遍吃饱,就是让园区内每个企业享受同等的硬件设施和优惠政策。少数吃好,就要重点服务相对成熟、成长力强的企业。

  “生物城组织的大部分活动还是针对企业早期需求,比如对接天使投资机构的路演。这类活动对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就缺乏吸引力。”吴欣江坦言。每个企业成长都有一个周期,不同阶段有不同需求。吴欣江举了个例子,针对迈德同信而言,更青睐于PE参与的投资类活动。“未来进一步针对重点企业倾斜资源,才能培育出更多像人福医药这样的产业巨头。”吴欣江说。

  而且从园区企业结构上看,很多500强药企在上海张江设立全球研发总部所在地。相比之下,光谷生物城虽然引进了包括美国辉瑞、德国费森尤斯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但大部分企业都没有将核心部门如研发中心落地此处。

  “我们希望更多500强外企过来,特别是核心研发部门。”黄士昂表示,比起上海,武汉更应具备全球视野,才能成为真正的创新型城市。

  论人才潜力,张江高新区也略胜一筹。从两区所在城市生物医药人才情况看,截至2017年11月29日,武汉所有领域的两院院士人数为65人,而上海仅生命科学、医学领域两院院士就达64人。

  下一步,光谷生物城将在基因工程药、血液制品、高端化学药制剂、基因检测、细胞治疗、体外诊断、医学影像、植入性医材、生物服务、兽用生物制品、智慧医疗等领域,引进产业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的项目。

  按照规划,到2020年,光谷生物城将实现产业总收入3000亿元,带动湖北省生物健康产业总收入突破8000亿元。实现这一目标,尚需政企多方努力。(支点杂志2018年2月刊)

  《支点》记者 蒋李 实习生 叶黎霞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