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金馨有生活才有传承

  • 来源:生活+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2-06 11:02

北京,南锣鼓巷,人流往来,商者云集。随着人潮的变换与流行的演替,街市也在更新着一批批的商品与商家,能在这条街上经营十年以上的店铺少之又少。一家名为“京绣”的店铺却安安静静地在这里成为“老字号”,从用作国礼的手帕到日常使用的钱包、围巾、披肩、衣冠,再有为佰草集、娇兰、星巴克等商品品牌进行内容创作、文化赋予等,让宫廷绣艺服务于百姓生活,使喧嚣的时尚增添了一份文化的从容与精雅。

从金秀到京绣

2003年,在广西做记者的金馨来到北京,跟随纺织考古学家、有“中国织绣研究领域第一人”之称的王亚蓉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专门对考古出土的丝织品进行修复与复制。她也在那个时候开始接触了解和学习京绣的历史传承与绣制工艺。

设计、扎稿、配线、采买,什么都干。金馨说,自己很喜欢刺绣,或许是因为在家乡金秀瑶族自治县生活的时候,民族服饰里传统刺绣也是必不可少的工艺。记忆里家乡灵秀山水的自然感悟,幼年时那些蕴含着传统文化绣品的美好在北京被唤醒,成为一种对京绣的热爱,支撑她拿着很少的津贴每天跋涉半个京城去工作和不断地学习,每个月的交通费都要占去收入的绝大部分。

学新闻出身,没有任何绘画基础,服装制作、刺绣零经验的金馨从基础开始学,配色、临摹、设计、纹样、电脑绘图、服装制作……一项项技能逐渐成为她的专长,基本贯穿了京绣生产的所有工艺流程。

她说,自己做什么事都较真儿。她的工作日记详细记录了自己每天遇到了什么困难,做了哪些工作,学到了什么东西,以及每天几点到工作岗位。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年。

两年间,如同行针走线,一丝一扣,不乱不燥,近乎苦行僧似的坚持身兼数职完成几个人的工作量。

“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喜欢。”

忙碌与认真也给她带来了很多收获。

工作两年后,拿着几个绣片,金馨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南锣十大小强”之首

3000元换来的四五个京绣绣片,这是金馨的创业资本。她拿着这些绣片样本开始一家一家去寻找需要京绣工艺的客户,一开始主要是高级时装定制公司,以获得需要刺绣的工艺委托。

跑客户、做设计、扎稿样,一个人没有精力独自完成京绣生产的全部流程,金馨又到北京远郊与河北周边走村串户,去寻访有京绣传统、手艺精良的绣娘来完成设计选样之后的制作。

渐渐地,她有了生意。由于活儿做得漂亮,服务到位,客户们口口相传,相互引荐,主动找上门的也越来越多。聚集在金馨身边的绣娘也从三五个发展到三五十至一百多人。

随后,金馨成立了公司,自行设计产品,制作服装,也承接很多高级时装定制店的绣花加工。创业一年多,一家名为“京绣”的门店在南锣鼓巷开张。

门店经营并非一帆风顺,开业初期也遇到过缴纳房租都困难的时候,只有请求房东通融缓交。

随着业务的逐渐拓展与业内知名度的上升,门店成为京绣以及相关门类展示汇聚的窗口,吸引了众多的京绣爱好者和行业合作者。京绣店也在南锣鼓巷站稳了脚跟,成为经营超过十年的南锣鼓巷“十大小强”之首。如今去南锣鼓巷买京绣已被不少旅游指南推荐为特色项目。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作为国礼赠送与会元首及夫人的京绣月季手帕就出自金馨的团队。

日渐老去的绣娘

绣娘们与金馨合作大多超过了十年,她们所在的村庄以前曾是皇家绣品的定制产业基地,有着祖传的手艺。皇朝覆灭之后,产业也随之萧条。她们由乡村闲散时间偶尔做一些绣品自娱到成为职业绣娘,逐渐形成产业团队,见证着这个行当日渐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为了这个团队,金馨有一段时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她们有活干。但她们却一年年老去,由于刺绣是一项很费心耗神的工作,一丝一线描绘那些精美繁复的图案尤其累眼,现在有些绣娘只有靠强光手电照着工作面才能进行刺绣。后继者缺乏,已经形成断代。

办培训班义务传授,带徒弟学习技术,金馨想过许多的办法,可依然少有年轻人能留住。“主要是待遇太低”,目前市场上绣品价格所能支撑的人力成本完全无法吸引年轻人加入进来。人们对于手工技艺价值的认同还有待提高。还有就是现在的年轻人静不下心,有一时新鲜的也往往抱着玩玩的态度。

实用是传承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传统技艺都面临着传承的问题,而发展传承的关键是技艺的实用性。金馨认为,如果没有实用性,那技艺只能成为摆设的工艺品,逐渐与生活脱节。而如果有用,比如“绣一个手帕,有个小姑娘喜欢,买走了;绣一条围巾,有个女士喜欢,买走了。然后她们就会用,会披着出门,会被别人看到,大家要是喜欢就都会买,这样才能传承下去,把京绣仅仅当作纯粹的工艺品,受众就会越来越少”。

所有的技艺都是应用而生,而作为宫廷绣的京绣,原本的应用范围是极小众的,金馨记得她的一位老师曾说一件作品“这以前可是正宫娘娘才能用的”。

宫廷应用的技艺有它的特点,京绣严格遵循图必有意、纹必吉祥的宗旨。据记载,这一宗旨最早见于舜禹时代,也就是《尚书·虞书》所说的关于舜命禹制作典章服的故事,确立了天子服饰十二章,历代沿承直至清末。

在风格上京绣构图满而不滞、造型端庄稳重、设色典雅、充满雍容高贵的皇家气派和尊严。所有意象物体在造型上绝无取巧、媚俗和率意的倾向,这一点和民间绣品所体现的文人意趣、商贾艳俗、乡土之美的风格有本质的不同。

如何在保持京绣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如何让文化传承能有生活滋养以保持自己的活力一直是金馨思考的问题。

她并不认为自己只是简单的商人,也不仅仅是在为了传承这门手艺而奋斗。

她自我认同的角色更多的是让那些美好的令人惊叹的技艺能够焕发新生,至少,能记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的状况。

从修复文物接触京绣的第一天起,金馨就一直在疑惑为什么京绣会面临失传的危险,所以她一直在记录,每年都抽出时间在全国各地到处走,了解当地的刺绣现状。“到底有多少人在从事京绣这个行业,她们都是什么年龄层次和文化层面,通过每天不停地刺绣能赚多少钱等,我希望以后能够写一篇有分量的社会调查报告,等到多少年之后,我们的后人想来了解这个领域的时候,不会发现前人什么都没有给他留下。”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