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数字经济中心 创新引领数字化

  全球跨境数据流动爆炸式增长。与十年前相比,跨境数据流动增长了45倍。中国经济发生了深刻变革,已经是数字经济中心了。不管是购物、支付还是投资,都在被互联网、数字经济改变。这对所有消费者、投资者、参与到数字经济活动中的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依靠三种能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是由什么推动的呢?第一,中国市场基数非常大,几亿年轻人愿意接受新事物;第二,中国孕育出非常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如BAT等,充分资本化,想要投资于数字生态;第三,政府支持数字革命,给予创新者非常多的空间。这三点是中国独特的优势,既有市场存在,又有公司积极创新,又有政府支持,所有人都愿意发展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这些优势未来三十年也会继续。

  中国劳动人口不会快速增加,通过提高劳动力强度、密集度的方式不能够提高生产能力。但是,提高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增加大数据分析的运用,使用电商进行交易,让每个人都释放更多的生产力,整个社会生产力会变得更加活跃,更加高效。

  我想强调三种数字能力:去中介化、分散化、非物质化。第一,去中介化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利用数字化减少中间渠道,商家直接连接消费者,然后重新定义商业模式。第二,分散化其实就是共享经济。以前我们喜欢建造大型的设施,如大医院、大工厂等,但是规模太大,利用率并不高,比如汽车、道路的使用率不高。分散化的意思是打破大型的实体,重新整合服务模式。投资不光是要投资资产本身,我们要把资产看成是新的服务模式。第三,非物质化就是数字化。比如说电子书、流媒体音乐。拥有直接、共享、虚拟三个特性可以减少中间成本、更好地连接需求和供给,所有人都上网,都在虚拟世界。

  物联网可以解决很多之前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国变得越来越富裕,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人将会变得越来越肥胖,会有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发生。很多中国人还意识不到,因为慢性疾病刚开始的症状不是特别明显。但是怎么能够让大家发现?晶体镜片,看上去是一个隐形眼镜,但是它可以检查葡萄糖。如果你有糖尿病,没有按时吃药,眼镜就会告诉你糖耐量增高,而不需要去医院,这就是有个性化的医疗系统了。对于能买得起这种眼镜的人来说当然是好消息了。所以我们要问这时的赢家是谁、输家是谁?这是决策者所担心的。如果机器都变得跟人一样聪明了,我们怎么生存?到底谁受益?

  可以试想一下,亨利·福特在他的工厂漫步,跟所有的工人讲我们要造车。但是工人也非常着急,有这么多车、有这么多机器,却没有工厂,没有工人了,大家收入降低了,谁来买工厂生产的车呢?这实际上是悖论。但我们应不应该焦虑?也许整件事情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怎么办?我们做了这样一件事情,把每一项工作都解构,解构成最后几百项的工作能力,基本上每一项工作都可以被分解成十八种技术能力。比如说与人交往、感官能力、语言理解等等,我们测量每个人在十八项里面的表现,然后看看机器自动化、数字化在这十八项能力当中的表现。

  提高个体参与程度发展数字经济

  现在全球有30%的工作能力会被机器所替代。如果我是一个商人,我到底要不要把秘书替换成扫描仪,或者我的下一辆车要不要自动驾驶,要不要把清洁工换成扫地机器人等,这些决定要考虑成本在内的众多因素。

  在中国,2030年前将有17%~20%的工作职能被自动化替代,每年会有2%的工作会被替代,所以市场会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呢?需求方是怎样的?我们又研究了需求方推动就业的七大因素到底是什么,比如说消费、老龄化,在技术上这些因素都可以推动就业的增长。美国因为自动化失去的工作更多,中国的自动化和数字化还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在需求方,美国的需求不像中国那么强劲。中国中等消费群体崛起,产生了很多的需求。另外,中国劳动力本身增长也不是很高,但是,中国现在自动化、数字化水平还低于美国,还有机会追赶,有机会解决存在的问题。

  最后,我想说我们必须有信心。技术将改变工作的形态,改变就业的方式;新的工作将运用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包括合作、管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那么,不需要的是什么呢?有一些体力劳动,比如说司机、建筑工人等,不太需要专业知识,这些也是最可能被机器或者自动化替代的。需要深度思考专业,比如记者也许不会那么快被替代。有创造力,有逻辑推理力的人,更有能力、更有决策力、更有理解力的人将不会被替代。未来中国要怎么做?

  第一,劳动力再培训,应对劳动市场的变化。第二,发展数字经济,提高个体参与程度。第三,中国的基础设施非常好,要继续投资,同时继续刺激全球的需求。第四,全球治理优化。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当中严格遵守全球治理,做得非常好,但中国还可以再做更多的事情。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 华强森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