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集团的傲慢与偏见—— 《广汽传奇》前序

  • 来源:家用汽车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07 10:06

珠江两岸的风景仍记忆犹新,青春似也随流水而逝去。

广州汽车在砥砺前行了20年之后,终于积累起来属于自己足以傲慢的资本,这一次,在广州国际车展上,他们把这种自信呈现出来,从集团的曾庆洪、冯兴亚到各个子公司的高层、中层,他们穿梭于各个媒体的访谈室中,他们参与到一轮又一轮的新车发布会中,他们谈广汽的产品、广汽的规划、广汽的发展,无论是广丰、广本、广三还是广汽乘用车,似乎广汽从来没有这样高调过。在广汽人眼里,这辛苦得来的,不仅仅有为之付出的艰辛与困苦,更有一种压抑许久的压抑,终于可以释放出来。

或许广汽人只是不爱接电话,不喜寒暄而已,他们并不傲慢,他们谦逊、务实,他们快速而且高效,他们注重生活品质,他们注重工作秩序,注重私人时间,注重安全距离。

写广汽集团是一个太大的题目,需要几十万字可能都不止,更多的文字将通过《广汽传奇》这本书来呈现。在这里,我们只能从几个画面的截取,几个事件的剖析,几个人物的聚焦也许能看到广汽集团大发展,大战略,大眼光的种种端倪。这是不止一个时代的故事,这是一个广州汽车人群像的素描,是一个广汽集团发展的企业品牌书。

很多个充满故事性的人物,从他们的举手投足,从他们的言语,从他们在广汽系统里工作的履历,从他们所经历的新闻事件中就可以把大广汽的概念基本描绘清楚。这是其他的汽车企业集团无法做到的,这是一个从失败走向成功的非典型案例。当我们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停驻在展场里的广汽旗下的汽车产品时,一个拥有完整产品架构,清晰组织布局,长期发展规划的依托于广州汽车产业集群的大广汽蓝图,便逐步呈现出来。

故事要从2003年的10月,甚至更久之前讲起。

自1985年广州标致项目签署以来,广州标致踉跄前行,最终折戟沉沙。这其中,有当时的历史环境所限,也有法国人的一意孤行,目光短浅,但广汽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13个年头的时间成本是再也无可追回了。1998年,相对拥有更加优化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广汽本田项目启动,凭借着并不光彩的所谓“饥饿式营销”即加价销售,广州本田虽然受到了整个社会的口诛笔伐,但他们完成了为广汽积累资金资本的目标。广汽终于缓过一口气。

好事多磨。本田的发动机项目又在关键时间,被朝三暮四的本田和伺机而动的东风联手算计,旁落武汉。从那时起,广汽集团的高层,就有一种自主发展的思维逐步形成,即通过合资合作,兼并吸收,夯实自身的基础,然后形成广汽的核心竞争力而不再看别人的颜色,也不要再受制于人。此后广汽三菱项目签署时,广汽开创性地实现占股比70%,也是这样的战略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2003年10月的一天,在调研完广汽日野,广汽电装、广汽提埃斯、羊城客车四个企业之后,时任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在晚上的工作餐即将结束的时候,向调研团队一行慢悠悠地吐出了一句,今天下午发改委批复了广汽丰田的项目。

在当时,那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广汽集团不再仅仅依托广汽本田的单一轿车项目,但很显然,这在当时的张房有看来,庆祝还为时尚早。之后不久,广汽拥有了广汽丰田发动机公司,他们没有让广汽本田的发动机项目旁落的故事重演,直到广汽丰田项目2006年正式启动,一个广汽提速发展的时代就此来临。

2017年11月16日,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与腾讯总裁马化腾签署了广汽与腾讯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经历“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技术与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的当下,广汽集团选择了腾讯作为战略伙伴,打造未来移动出行的智能生态系统,一款名为iSPACE的概念车,拉开了广汽集团致力于智能网联技术对汽车进行颠覆性创新的又一个序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