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显威、杜建平、赵静是三个普通的IT从业人员,他们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成绩算不上多了不起,但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起步,起点比杜拉拉更低,现在他们都已成为各自职场上的杜拉拉。
3份简历就进了500强
张显威是IBM 中国总部的一名售后测试工程师。他的同事们几乎无一例外都来自全国排名前几的大学,并且绝大多数都是硕士以上学历。而张显威只是毕业于沈阳建筑学院的一名本科生,况且这还是一所二本院校。而当初,他只投了3 份简历,就最先拿到IBM 的offer。
现在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张显威的工作都是同学中最“彪悍”的。别看张显威现在如鱼得水,他也曾经是迷茫的毕业生。2009 年2 月,全国硕士生统一考试成绩公布,报考人民大学的张显威落榜了,找工作似乎成了张显威唯一的出路。他其实早就接受了这样的现实:他是定位尴尬的二本院校学生。与一本院校学生相比,他们很难凭借个人努力找到理想的工作;和专科生也不一样,有些工作可以做但心理上不能接受。
张显威回忆说,当时对找工作也害怕到了极点,况且他自知自己虽然是好学生,但对IT 这个对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的行业来说,他一点儿底气都没有。
专科生成为IT研发工程师
1987年出生的杜建平现在北京北天信诚软件有限公司担任研发工程师,这是一家专业从事财务管理、智能财务分析、企业管理等软件研发的技术服务公司。
2009年毕业的杜建平工作刚刚一年多,就已经在多个项目中担任项目组组长,并负责对开发进程中的技术难点进行攻关。这些对很多一本学校毕业的学生来说并不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如果这些发生在一名专科生的身上呢?
2009 年7 月,山东信息技术学院大专毕业的杜建平,满怀希冀寻找研发工程师的职位。做开发一直是杜建平的梦想,但没想到简历投下去就石沉大海。
杜建平也得到了几个面试机会,但这几次面试经历让他备受打击,对考官的提问他无所适从。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还差得远,“公司不是慈善机构,没有义务让你从头学起”。当然惨痛的找工作经历并不是一无所获,杜建平找到了一份网站开发的工作,但这个工作与他的期望相差甚远,涉及的开发内容并不多。一番努力之后,杜建平仍然失望。
高职院校学生创办软件公司
当同龄人都在忙着挑选雇主的时候,25 岁的赵静已经在挑选自己的雇员了。2009 年7 月,他创办了成都星联软件有限公司。现在公司已经走上了正轨。
两年前,赵静从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毕业,这是一所高职院校,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送孩子去高职院校读书,将来有个一技之长就行了,能期待他有什么大出息呢!然而,他就是从不被看好,做到了受人尊敬。
IT教育培训实现人生的逆转
三个看似独立的故事,三个不相干的人,巧合的是因为近乎一样的原因扭转了生活的轨迹。
张显威考研失败、找工作无从下手感到“万念俱灰”时,一次宣讲会改变了他的命运,这是IBM教育培训项目在沈阳建筑学院的宣讲。他一堂不拉地把一周的试听课听了下来,随后就做了一个决定,参加正式的培训。“感觉这个实训课程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哪怕老师少讲点,也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亲身体验到。光是这一点就值了。大学里理论学得不少,实践一点没学着。”张显威说自己并不是病急乱投医,大三的时候他就开始关注培训机构,但靠不靠谱他并没有把握,直到听到这次宣讲。
张显威选择的是Java 编程体系的课程。刚进入基础部分的学习,张显威就感到吃不消,“自认为大学里理论学得不错,但到实际开发中发现编程能力差到出乎意料”。
“这儿的老师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定制学习方案。”张显威说在实训基地里和老师们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他很快消除了压力。因为自身实力的增长,在实训之后的工作推荐中,张显威顺利拿到了IBM 的offer。
相比张显威,杜建平饱尝了找工作屡屡碰壁的艰辛,“每个公司都要求有项目经验,刚毕业的学生哪个有那么多经验啊!”在实训课程中,模拟真实项目开发的方式让杜建平很快获得了企业要求的项目经验。在实训基地的学习班,他和他的三十几名同学被分成六组,每个组负责一个项目,每个人在项目中任职不同的角色。在项目进行的不同节点,项目组要模拟真实项目的开发和交付过程进行汇报。“你必须把这个阶段走完,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否则只能停留在这个节点上,直到完成为止。”严格遵循项目流程的学习使杜建平的开发能力得到了提高。
结束实训课程,杜建平再次踏上找工作之旅,这次的经历与第一次相比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他很快就找到了研发工程师的工作。
相比张显威和杜建平,赵静虽然在一所高职院校就读,但他少走了不少弯路。他所就读的专业由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与IBM教育项目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学的优点就是学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赵静深谙此道,他喜欢“黏着”来学校讲课的IBM 专家,不断问问题。因此,毕业后,虽然他和他的同学都得到了同样的就业推荐,他总能得到比别人更好的机会。也是因为这段学习经历,他对IT发展的方向有了自己的判断,最终选定了创业的方向。
在张显威、杜建平、赵静身上,我们发现除了勤奋努力的特质,他们都很会“借力”。他们借的力就是IBM教育学院教育培养计划,通过该计划,学生们将掌握基于开放标准的技能,并且有机会在毕业之后到IBM、IBM在全球的业务合作伙伴,甚至IBM 的客户那里亲身实践、工作。该计划按照职业角色分工为师生提供大量免费的软件、硬件、培训和课程资料,更提供了超过60项IBM 的软件技术。
张显威、杜建平、赵静正是紧紧抓住了实训或者学校联合办学的机会开阔视野、掌握技术、得到工作推荐机会,甚至把握创业方向,成为IT职场上的杜拉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