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狂欢背后一地鸡毛

  • 来源:中国品牌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12 17:04

“双 11”从 2009 年的兴起到近年来的狂欢盛景,无不向我们表明,其始终遵循一条不言自明的界限,即商家所设定的规则的合理性,与消费者对于集体购物的参与和对价格优惠的向往是匹配的。

早在2015年的“双11”,就曾引发人们对“‘双11’到底还能走多远?”

的思考,今年同样也引发了大家对价格歧视、害怕失去与非理性需求、羊群效应等经济学原理的深入剖析。 “光棍节”对互联网启蒙意义的消失、赶羊式的营销及商家获利模式、行业脱节始终没有形成等因素,将令“双11”存在的必要性大大降低。如今电商平台的让利规则设计得越来越复杂,也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舆论吐槽,这似乎已在某种程度上给出了人们答案。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感到优惠获得之不易,简单粗暴的打折被精细化甚至充满陷阱的让利规则所替代,说明这两者已有失衡的倾向。

换个角度思考,在现今的大背景下,类似“双 11”这样的狂欢节是否还有足够的存在价值仍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在一次次疯狂的跟风消费狂欢之后,在一次次紧张爆满的物流大考之后,尽管我们仅仅是“围观者”的身份,但也多少感觉有些身心俱疲,或许理想、有品质的生活状态应该是 :能随时随地消费,而不是卯足了一个月的心力,蜂拥而至地集中在这一个特殊的节点来。

更早以前,先涨价再降价促销的手法颇受人们诟病,现在折扣真实起来,但优惠条件的限制却更多了,也不免引发了人们的担忧。2016 年,国家发改委受理涉及“双 11”网购节的投诉案件中,促销优惠诚意不够是消费者投诉最为集中的问题,占比达 62%,主要包括优惠条件限制多、保价承诺不保价、优惠承诺不兑现等。随着网络消费方式的普及,大众对“双 11”活动的“性价比”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其实,无论是平台还是商家,在设计促销规则方面,增加消费者的参与度和互动性,这无可厚非,但也要有个度。有观点认为 :“消费者对优惠规则复杂程度的接受力以及参与的积极性,本身是有一个阈值的,而一旦超过某个阈值,消费者对规则适应的疲劳大于让利的诱惑,恐怕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毫无疑问,消费升级这股浪潮已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今人们对个性化、体验、品质的诉求日益提升,一方面,既给了阿里、京东这样的电商巨头大展拳脚提供了舞台 ;另一方面,也给垂直玩家们留下了继续“小富即安”生存的空间。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