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加息,全世界主要经济体多会跟着加息;特朗普政府减税,全球主要经济体也都在考虑,或推进减税政策。因美元的全球流动会对多数国家的汇率稳定产生影响,香港是联系汇率制度,自然最快随之加息。
短期内,我国央行不跟随美联储上调基准利率是非常有可能的。其原因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改革,提高基准利率虽然是最基础的工具,但已不是惟一的工具。进入年末,我国市场利率已经出现明显走高的趋势。美联储加息后,央行立即配合微调了5个基点的逆回购和MLF操作利率,大有“先意思一下,看看情况再说”的态度。
是否加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币汇率,而决定汇率的是中美利差。中国的利率水平一直略高于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利差仍处于历史较高位置,且目前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6.6附近并未出现明显波动;另一方面,央行对汇率的浮动容忍度也在加大,所以在汇率层面,加息并非必要的选择。
从市场来看,12月14日,国债抢先上涨。有市场人士猜测是国家队所为,说明央行也在担心流动性紧张的气氛蔓延。
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从2017年年初流动性被收紧后,一段时间里宏观经济似乎显示出了强有力的韧性。而最近几个月,经济疲软的压力开始显现,这或许是流动性收紧后,在传导时间上之于实体经济有一定滞后。
宏观数据显示,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6.1%,连续2个月下滑,距离8月6.0%的年内低点仅一步之遥;季调环比增速0.48%,也创下3个月新低。商品期货和电力反映了这一现实,11月的发电量增速,以及钢材、有色金属、乙烯、化纤、煤炭等主要工业品产量增速均普遍下滑。
我国汽车行业的销售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以上情况。2017年以来,我国乘用车销量持续疲软。11月最新数据已经显示为零增长。其中,轿车负增长4.8%;重卡销售持续火爆了一年之后,增长率首度跌入负值,同比下降7.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宗商品需求市场的增速在下滑。
前面提到,央行工具不仅只有上调基准利率。相比发达国家,我国货币机制的传导效率仍不够高。纵观近两年的金融市场,高层更多选择了定向调控,而不是靠调节基准利率的“一刀切”。央行显然不想“连带伤害”到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甚至希望能够降低它们的融资成本。
总结来说,我国经济情况的形势并没有那么乐观;从人民币汇率来看,我国没有立即加息的必要;从货币的调控手段看,我国高层更注重的是定向调控。由此可见,短期内,我国加息的可能性不大,美联储加息对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影响有限。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