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中的远行情怀

  3年前,河南某女教师留下的一封只有10个字的辞职信,以迅雷之势火遍网络、风靡全国。“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入选2015年度十大网络用语的“颇具文艺”的话,令无数人热泪盈眶,尤其是在上班族中激起了千层浪。平常为忙碌的生活所累的他们,似乎从中找回了学生时代的“文青理想”和“青春激情”,仿佛此时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无法时尚一把,不能回归内心深处的情怀。然而世界这么大,远非路边摊贩叫卖的“看看不要钱”,时间所耗,金钱之巨,使太多口口声声要去“远行”的人望而却步,一场关于“情怀”的潮流慢慢冷清。

  而就在前年,由高晓松创作、许巍演唱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再次燃起了很多人沉寂已久的“远行情怀”。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不知戳中了多少人的痛点,让多少人捶胸顿足、唏嘘无限。但是,在喝下一碗浓香“鸡汤”的同时,对“诗和远方”的调侃却开始占据上风——“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要再还房贷三十年”“生活不止眼前的田野,还有诗和远方的苟且”……似乎在这场“情怀风波”中,只剩下了对理想消弭和世俗平庸的哀叹和戾气。

  然而,细想之下,就会发现,“远行情怀”往往被淹没在喧嚣之中,遮住了旅行真正的意义。正如诗人余光中所说: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旅途中,你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到各不相同的风俗习惯,会潜移默化地适应“尊重他人”,由此改变个人的气质,开拓个人的胸怀和眼界。

  所以,“生活的苟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但为“眼前的苟且”而屈服,还因“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更有甚者,以否定“远方”来寻求自我安慰,嘲讽那些比自己脚踏实地、埋头肯干的人。

  另一方面,对于旅行的意义,大多数人过分关注“追寻远方”和“行万里路”,而忽视了“吟诗”和“读万卷书”。其实,远行和阅读是紧密相连的,“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二者缺一不可,读书是精神的旅行,而旅行又是身体的阅读。没有阅读支撑的“远行”,即使遍访世界,恐怕也不得要领,甚至肤浅。

  时间不太充裕的我,在短短的远行中,总难忘却独行绍兴的那个夜晚。我自小便钟爱鲁迅先生小说集《彷徨》中的那篇《在酒楼上》,里面那有着磨得发亮的老柜、长凳和方桌的小酒楼,有着四种写法的微微发硬的“茴香豆”,半斤散装的陈酿绍兴黄酒……我一遍一遍地揣摩,连睡梦中都念念有词,终于在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魂牵梦绕地抵达了绍兴。我像一个虔诚的朝拜者,慢慢向前踱步,行至一家不知名的小餐馆内,似梦呓般地招呼着“伙计”:“半斤绍酒、十个油豆腐,辣酱要多、一碟茴香豆……”我一个人,呆坐在靠窗的桌子边,望着只有几点孤灯的远方,眼前出现的却是鲁迅先生的身影……

  我想,这就是有点“厚度”的旅行吧,这就是“阅读”和“远行”必然或偶然的关联吧!

  所以,“诗和远方”不是简单地揣着诗集去做环球旅行,而是一种向往,是一种由阅读和知识支撑起来的远行情怀,是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即使我们在平常无法避免“苟且的生活”,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万卷书”和“万里路”的期待。

  文 贾少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