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刻纸

  自古以来,江南可谓人杰地灵,江苏金坛除了众多美食让其美名远扬,精巧的刻纸更是让其蜚声中外。明清时期,刻纸即在金坛民间流传,其中,最为盛行的是门笺。门笺是一种图纹并茂、悬空挂贴的纸花,色彩多为大红色,一般贴挂在门楣、梁沿、神龛等处,意为驱鬼祛邪、祈福迎祥。至清末民初时期,金坛刻纸大致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自发性的,多为自制、自娱自乐的鞋花和窗花,内容涉及花鸟鱼虫、喜字和喜娃等,手巧的妇女将其作为礼物赠与亲朋好友;二是作坊式的,由艺人批量制作出售,以此为生。

  原始的刻纸工艺,是手艺人依托绘稿,用刻刀在木板或玻璃板上硬刻,后来改以油盘为托板,并对刻刀等工具进行改进,使刻制的工效和质量都得到有效提升,使得作品既有清晰完整的构图和造型,又有整体线条间的互相连接。金坛刻纸与传统剪纸有众多不同之处,传统剪纸多采用单色,而金坛刻纸常采用填彩、绘彩、衬彩等多种手法。此外,金坛刻纸还首倡叠层的表现手法,利用宣纸半透的效果映衬人物形体线条、层次对比。传统剪纸因受到剪纸工具——剪刀的局限,作品只能是小幅,而金坛刻纸利用刻刀,则可呈现出中大幅或巨幅作品。此外,题材内容可以自由选定,许多篇幅较大的作品,因气势宏大,深受人们的赞赏。传统剪纸构图较为简单,而金坛刻纸的构图随题材而定,既讲究简洁,又讲究繁茂,使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跃然于纸上。

  金坛刻纸可谓人才辈出,殷卓宁、杨兆群和孙荣才等人就是其中优秀代表。殷卓宁作品颇具创新元素,他用剪、刻、撕、套色、点、填、染的手法开拓了绘彩刻纸,其代表作有《山姑赶集》等。杨兆群的作品风格中西结合,构图精巧雅致,线条婉转流畅,代表作有《八节康宁》等。孙荣才曾在陕西从军,他借鉴了西北剪纸的风格特色,并融入江南水乡地域的生活元素,构图简约,独具一格,代表作有《捕鱼图》等。

  金坛刻纸经过不断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80年,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为期18天的“金坛民间刻纸艺术展览”,展出作品多达220多幅。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陈叔亮先生观展之后题词道:“出自勤劳双手,来于刻纸故乡,雨后野花怒放,风前泥土飘香。”1981年,20多件金坛刻纸作品入选在东京举办的“中国现代优秀刻纸展览”。1993年,金坛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美术(刻纸)之乡”。2001年,金坛刻纸在荷兰鹿特丹市展出,被当地媒体评价为“千姿百态人堪颂,皆是金坛神手来”。

  文 牟晓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