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绣花”功夫下在产业上

  • 来源:中国扶贫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3-26 16:22

在汪清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脱贫攻坚战场上,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驻鸡冠乡吉兴村第一书记王纵鹏一步一个脚印。你很难想象这位身着背心大短裤、晒得黝黑的小伙子是省里来的扶贫干部,也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在城里长大、新婚不久的年轻人,他以村为家,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提到王纵鹏,村干部都说这是一位“接地气”的好领导,村民则说 :“小王是个好孩子,为我们大家做了大好事。”

力求脱贫“线条流畅”

产业是脱贫的基础。在调研中,部分村民反映自家种植的木耳存在大面积感染面包菌的现象,严重影响种植收益,制约木耳产业发展。王纵鹏立刻向省局和单位主要领导提出申请,成立了吉兴村面包菌科研攻坚小组,利用省食药监局在微生物检验方面的技术优势对面包菌感染现象进行研究,并将自己从吉兴村采集的感染样本分别送至吉林省科技厅和吉林农业大学所属的两个食用菌研究权威部门进行检测,力求找到问题根源,寻找解决方案。

同时,在王纵鹏的积极协调下,省食药监局邀请黑木耳研究专家姚芳杰赴吉兴村,免费为村里种植户现场授课,让种植户了解各种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姚教授对吉兴村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意见。按照《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帮扶计划》和姚教授的建议以及两个科研院所的检测结论,王纵鹏同乡、村扶贫干部共同制定了《鸡冠乡吉兴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并以此来指导吉兴村未来3 年的脱贫攻坚工作。大量的前期工作,为吉兴村的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基础。

面对吉兴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不能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现状,王纵鹏积极争取项目、成效显著:2016 年,争取资金近 500 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44 盏 ;新建木塑栅栏 1500 米 ;绿化树木 1000 棵 ;新建 1000 ㎡文化广场一处 ;新建 200 ㎡新村部一处 ;堤坝护坡项目和自来水改造项目也将于近期完工……

确保产业“针法精准”

食用菌产业一直是鸡冠乡的支柱产业,全乡2015 年种植食用菌达 5000 万袋、产值 1 亿元,在吉兴村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项目立项过程中,王纵鹏与鸡冠乡扶贫工作人员几次赶赴天桥岭镇东新村以及黑龙江省鹤岗、伊春等地调研学习,撰写了近 2 万字的调研报告,最终省局党组同意立项,并为吉兴村拨付扶贫项目款 164 万元,帮助吉兴村建立了鸡冠乡第一个现代化食用菌菌包厂。

2016 年 12 月 6 日,吉兴村菌包厂项目正式投产。项目投产以来,日产菌包达 3 万袋,菌包厂共为 394 户贫困户发放菌包 10 余万袋,贫困户只需简单的浇水、采摘、晾晒劳动,人均可收益 1000 元。截至 2017 年 3 月 27 日,已完成 250 万袋菌包生产工作,净利润达 20 万元。同时,保洁、洗菜、洗刷等岗位直接安置 60 名村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16 名,贫困户子女 40 名,通过劳动用工的方式直接增加贫困户收入,实现就业脱贫。

菌包厂项目的投产使用对吉兴村黑木耳种植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改变了吉兴村原有的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用机械化取代人工化,标准化代替差异化,真正做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了全村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村民种植黑木耳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吉兴村菌农已自发新建育菌室 25 个,育菌室数量比 2016年提升了一倍。预计 2018 年全村木耳菌将增产约150 万袋,实现全村木耳产值和产量翻一番,人均收入提高近 2000 元。

为了把鸡冠乡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王纵鹏一刻也没停歇,又提出打造品牌,推进全乡产业升级的建议。在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的帮助下,鸡冠乡木耳“三品一标”工作已开展起来。在王纵鹏的协调下,鸡冠乡政府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合作成立了鸡冠乡食用菌研究室,为本地菌农做二三级食用菌的加工和审批,并研发适合本地发展的鸡冠 1 号、2 号菌种,打造特有菌种品牌,确保鸡冠乡的食用菌高质、高产。食用菌厂和研究室投产使用后,鸡冠乡在食用菌生产方面将具备一定规模,食用菌也将成为吉兴村和鸡冠乡的特色主导产业。

从建厂开始到建设完工,从设备调试到生产菌包,王纵鹏始终坚持与村民同吃同住,全力跟进项目。前期菌包厂设备不稳定,容易出现故障,他总是积极与厂家进行联系,协调厂家派人到村维修设备,并向专业人员请教设备保养方法。

全乡和全村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倾注着王纵鹏的心血。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施展“绣花”功夫, “一针一线”力有所指,王纵鹏成功带领吉兴村走出了一条精准、可持续的产业脱贫路子。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