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旅游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上,探索出一条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发展路子。
龙胜县委书记周卉表示,县里按照“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思路,把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核心产业、品牌产业和生命产业来打造,修建一条长 300多公里、连接全县所有乡镇和 80% 行政村的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建设,作为一盘大棋局来走活。“绿水青山”渐成“金山银山”,以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带动更多龙胜群众吃上“旅游饭”“生态饭”,摆脱贫困奔小康。
生态旅游富了“两栖农民”
2017 年元旦刚过,龙脊梯田景区大寨村 2016 年度旅游扶贫分红现场欢声笑语,村委会将 473 万元“年终奖”发到 200 多户参与梯田保护的村民手中。“既得谷子又分钱,搞旅游真是好!”建档立卡户潘应芳说,这辈子第一次领到这么多现金,很激动。她家去年种植梯田水稻 5 亩,年终领到分红 4.35 万元。“平时还帮游客背行李,卖自产的红薯、百香果等,也有1 万多元收入,全年收入差不多 6 万元吧。”村干部说,该户摘“穷帽”已不是问题。
大寨村共有 281 户、1310 人,几乎全部为瑶族群众,过去不通公路不通电。2003 年修通公路以来,大寨村与桂林龙脊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协议,共同开发金坑梯田景区,景区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按比例补偿给大寨村作为梯田维护费,村民则需按照规定种植水稻和维护梯田景观。自家的梯田除了有耕作的收成,还有旅游业的分红,村民种田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近年来,依托龙脊梯田、吊脚木楼和民族民俗活动等,村民们在政府大力引导下发展乡村旅游,端起了旅游“金饭碗”,大寨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2016 年,该村入村游客量达 51 万人次,景区门票、索道、耕种补贴 3 项合计 473 万元,村民分成最多的达 4.35 万元。如今,大寨村的村民变成了“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
大寨村的变化是龙胜各族自治县开展生态旅游扶贫的缩影。借助“世界梯田原乡”的资源优势,龙胜各族自治县充分发挥龙脊梯田和民俗资源优势,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生态旅游,使当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临近大寨的龙脊镇金江村也是通过乡村旅游与扶贫工作结合,摘掉“戴”了多年的“穷帽子”。50 岁的村民潘红妹高兴地说 :“这两年,我家开的农家饭店生意红火,旅游旺季一天可以接待 20 多桌客人,年纯收入 15 万元以上。”
龙胜县县长吴永合介绍,2017 年,全县共接待游客 739.77 万人次,同比增长 14% ;实现旅游总收入 77.39 亿元,同比增长 16.5%。
把好生态关 保护绿水青山
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龙胜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龙胜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县共识和自觉行动。
2014 年以来,龙胜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努力构建生态功能区》决议,自治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天然阔叶林保护管理等方面政策,关停并转了 70 多家木材加工厂,2014 年以来全县未批准过杂木林砍伐指标。
不仅如此,龙胜还大力发展林业,加大秃杉、楠木、青钱柳等珍贵树种的培育和种植推广,已完成 5000 亩林下经济建设。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9.12%。
2015 年,龙胜对全县所有水电站生态流量实行严厉整治管理,确保河流的生态流量。2015 年 9 月1 日起,为有效保护江河流域生态环境,全县所有河道禁止采砂挖石。“以前把河道挖得坑坑洼洼,破坏很大。现在河水清了。”泗水乡周家村村民蒙大凡说。群众对这一禁令拍手称好。
如今,龙胜县结合“美丽生态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加快特色村寨开发保护,开展道路硬化、饮水净化、村屯绿化、村民素质提升等工作,扎实推进生态乡村建设。
目前,全县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 2.5 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 5 万人。2011 至 2016 年龙胜有 4.6万贫困人口摘掉了贫困帽子,其中 40% 以上与旅游开发有关。
吴永合介绍,龙胜县依托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特色优势,深入挖掘和整理苗瑶侗壮文化、申遗文化、梯田文化、民族节庆文化、红玉文化、健康养生文化等多种文化旅游资源,集中打造“民族风情游,梯田原乡游”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精品。实施了生态旅游大循环路、双洞旅游综合服务区、旅游迎宾路等 28 个旅游重大建设项目。全县主要景区景点和四星级以上农家乐景点全部通达三级以上公路。
现在,龙胜旅游扶贫工作呈现出遍地开花的态势,创新涌现出了“村寨联盟”“能人带动”“支部引领”“文化联营”等多种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扶贫成为龙胜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