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黑科技再升级
-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03-28 14:38
历年“两会”都是媒体的“战场”。以前,媒体同行之间“拼速度”“抢独家”靠的大多是记者个人的能力和职业素养,或者是团队小伙伴前后方的配合。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更新换代的媒体采访“黑科技”也成为每年“两会”期间的一大看点。从谷歌眼镜、自拍杆、360全景相机再到钢铁侠、VR、AR的应用,采访硬件的比拼也曾成为媒体新技术成果最直接的展示。
媒体大脑:新华社放大招
“两会”前,新华社发布消息称,其和阿里巴巴公司共同研发的国内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从5亿网页中梳理出“两会”舆情热词,并生产发布了全球首条关于“两会”内容的MGC(机器生产内容)新闻。该消息还称,“媒体大脑”具有15秒产出新闻内容的能力。以往需要媒体工作者花费大量精力做的社会调查,如今交给人工智能即可以完成。新华社的“媒体大脑”注定成为今年“两会”中最抢眼的“黑科技新宠”。
除了“媒体大脑”,新华网还使用了Star生物传感智能机器人,以一套科学“读心术”描绘出观众在听政府工作报告时最真实的“情绪曲线”;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的AR增强现实报道,通过扫描二代身份证就可以用更具科技感的方式浏览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是国内首次采用端内原生“增强现实”技术报道“两会”。
不得不说,“黑科技”年年有,今年更胜一筹。相较于媒体往年更炫更酷的采访硬件比拼,今年的“黑科技”智能化体验更加明显,服务性、实用性更强。“媒体大脑”的突破和应用或将为媒体生产端带来无限想象空间,智能时代新闻生产基础设施的变革将大幅提升新闻生产和传播效率。当然,也有人表示担忧,媒体人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那天是不是越来越近了。无论愿意与否,未来已来,伴随着“两会”报道“黑科技”的再度升级,人工智能与媒体行业的关系将更加紧密、深入。
全景直播:内容制作新科技
同时,内容制作成为媒体报道“两会”的高科技“秀场”。据粗略统计,“两会”期间有20多款高科技产品参与到报道中来。包括大数据、H5、AR视频、3D立体动画等。
山东电视台联合浪潮集团运用机器人策划推出节目《机器人“小闪电”的大数据时间》,通过发挥浪潮的大数据分析和AI技术优势,实时收集“两会”大数据和“两会”热点,通过筛查和分析,实现人工智能分析和机器人新闻播报。
浙江广电集团在北京设立的全国“两会”中国蓝融媒体中心也非常夺目,400多平方米的开放演播区,也是浙江广电在整个“两会”报道的“中央厨房”,所有的新闻报道制作、融合发布都在这里完成。
大屏上也可以看到各大网络媒体实时的报道情况。“两会”期间,浙江广电集团旗下所有媒体的新闻线索都将汇聚到这里,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分发。
新蓝网的直播区,正在进行720°全景视频直播,通过全景摄像机上的8个摄像头进行多角度拍摄,对新闻现场进行3D呈现,就像身临其境一样。除了VR直播,像人脸识别、声音识别这样的黑科技,都会用到“两会报道”新闻采制过程中。除了直播技术,以往一直运用的虚拟演播室,也在这次“两会”报道中,有了全新升级。与以往相比,虚拟效果的呈现更为逼真,更加立体,传递的信息量也大大增加。同时,这里也能转换成嘉宾访谈区,大会期间,将邀请与会代表委员、权威专家做客这里,第一时间解读大会精神。
人脸识别:“两会”黑科技
“两会”安保一直都是我国高科技应用的重要展示舞台。过去这些年里,芯片识别技术、智能快速安检系统、采用VR/AR技术的执法记录仪等,都先后登上“两会”安保装备名单,引发广泛关注。今年两会安保上线的“黑科技”更加温馨、高效。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想要迅速发现、识别危险者、犯罪分子,靠人力往往十分吃力。不过,依靠一款名为“天网”的动态人脸识别实时预警系统,今年“两会”的安全保障有了更重的砝码。
这套系统采用的是动态人脸识别实时预警系统,可以进行人脸捕获、分析、比对和预警,实现动态布控,对“两会”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这套系统被称为人脸识别的“天网”,因为它一旦开启,无论要搜寻的目标身在何处,都能通过动态人脸识别,在数秒内识别20亿人,对目标的面部准确定位。这本是科幻片《少数派报告》中的情节,如今正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项来自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教授张钹团队的动态人脸识别技术,在硬件计算能力保证的前提下,可实现每秒比对30亿次,2秒钟就能将全世界的人脸比对个遍。
系统的开发单位负责人之一,深醒科技联合创始人袁培江表示,一直以来,人们都坚信深度学习可以实现人脸检测、人脸关键点定位、身份证比对、聚类及人脸属性、活体检测等。但在实际条件下,特别是复杂的监控环境下,类似光照、遮挡等严重影响实际效果,理想情况下训练出的模型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所以他和同事们一直在做的努力就是,如何将技术和应用结合,解决实战领域的实际问题。最终,他们获得了成功。
现在,动态人脸识别技术结合AI和大数据、云计算的优势,可以实现全帧人脸检测、近红外人脸识别、支持大年龄跨度识别、多数据源综合研判、自定义预警规则等。袁培江介绍,这套算法的1∶1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8%以上,远高于人类的97.52%。在过去的两年里,这项技术协助公安机关抓捕2000多名在逃人员,在新疆、西宁、贵阳、山西、河南、云南等地的刑侦案、失踪案中屡立奇功。
智能装备:助力“两会”安全
除了“天网”,各式智能装备也在大量运用。例如,在对进入会场的人员进行查验时,民警们除了人工对比证件和本人是否相符外,还会采用一款类似POS机的移动警务终端来“刷脸”辨认。在代表委员的酒店驻地或会场,“刷脸”“刷证”进入成为标配,既减少了代表委员和记者的排队时间,又极大提升了安保能力。
在天安门广场四周巡逻的警犬身上,如今都配戴着一个长方形盒子——执法记录仪。它有前后双“鱼眼”,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均可实时拍摄;经过重新编排程序,还能复原成正常人眼观察的画面。这些画面能通过WiFi实时传输到民警佩戴的虚拟现实(VR)眼镜上,帮助民警随时发现异常情况。
电子记票:会务服务更高效
此次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时,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今年的计票速度和结果出炉时间有明显的加快。其实,这是源于本次大会采用了新的电子计票系统的缘故。据了解,这套系统不仅统计收回票数速度更快,而且做到精准。在投票过程中,如电子计票系统出现故障,工作人员还能启用备用电子计票系统。
近年来广泛运用的二维码在“两会”上也颇为受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央预算报告中,二维码运用更为广泛,每份报告中的很多相关信息都有了二维码。而在“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旁边,记者们还能通过在现场扫一扫二维码,提交自己关心的问题,由主持人汇总后直接向代表委员、部长们进行提问。
此外,“两会”各地方代表团工作人员、代表委员们也开始利用二维码、H5等形式宣介家乡和自己。在贵州代表团提供的记者采访联系卡上,扫描二维码便能观看用H5制作的宣传贵州美景的内容;很多代表委员名片上也出现了二维码,扫一扫便能快速添加微信号,或阅读提案、议案,让记者们与代表委员们的沟通更为高效、便捷。
本报记者 张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