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议人工智能

  2018年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成为互联网、科技界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比如,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建议实施“教育超脑计划”,通过教育大数据监测、分析与挖掘,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服务;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建议,把“AI之城”打造成北京新名片;全国政协委员、搜狗公司CEO王小川建议,构建新型数字医联体打通医疗惠民“最后一公里”;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段树民建议,建立中国人脑库基地,进一步提高人类对大脑的认知水平。

  相关领域的代表委员们普遍认为,中国原创人工智能技术目前在全球具备领先优势,当下的问题是,哪些应用场景会首先让人工智能实现从理论和实验向产业化落地?

  人工智能+医疗:普惠、精准,打通“最后一公里”

  曹建峰(人工智能行业研究员)

  今年两会上,多个医疗相关提案议案建议涉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

  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提出,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普惠医疗和精准医疗,包括初见成效的医疗影像识别、智能诊疗工具、机器人辅助手术等人工智能医疗应用;全国政协委员、搜狗CEO王小川的提案之一是发展“数字家庭医生”系统,即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采取“核心医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数字家庭医生”的三级供给模式,打通医疗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人工智能被比作“21世纪的听诊器”,有望成为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强大助手与外脑,不但能显著提升医疗健康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能帮助节约医疗支出以满足更多医疗需求。在我国医疗资源整体不足、地域分布不平衡,全科医生短缺,分级诊疗尚不理想、医疗需求持续攀升等大背景下,发展人工智能医疗应用尤其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和突破。较高准确率的医疗影像识别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癌症诊断;智能诊疗工具可以根据病历和症状及医疗大数据帮助医生改善诊断结果,制定个人化、精确化的治疗方案;人工智能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辅助发现新药;机器人辅助手术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度和成功概率。

  目前,影响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实现产业化落地的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医疗大数据开放共享程度不高,虽然我国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医疗大数据的开放和应用作出了部署,但目前各机构的医疗数据开放程度仍然很有限。二是相关制度存在滞后,国家对于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开发是非常重视的,但是例如人工智能在实践中如何运用的标准、人工智能产品算不算医疗器械、实验阶段的产品或程序如何合法使用等,都有待政策的进一步落实才能判定。

  人工智能+安防:被寄予厚望的应用场景

  吴伟章(科技公司从业人员)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董事长兼CEO周鸿祎认为,物联网时代,每个智能设备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攻击的发起点,在这种背景下,人工智能在安防领域的运用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和普通消费者市场不同,安防市场是一个体量巨大而高度封闭的市场,其服务和产品的“埋单者”是各级政府或银行、机场等特殊部门,这些消费者对于安防服务和产品的智能化正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比如,不断推进的“平安城市”和“雪亮工程”(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建设让视频监控遍布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据不完全统计,一个中型城市约有上万路监控,稍大城市至少有数十万路监控。城市安防系统产生海量图像与视频信息,但如何有效地对每一张人脸和车牌等进行识别,是能否真正实现平安城市的关键。有时候为了破案,需要大量公安民警集体检索视频录像,工作强度大到“眼睛都快看瞎”。

  视频智能分析正是人工智能技术最擅长的领域之一,当城市安防系统加载人工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后,机器可以把视频画面里的人、车、物体准确识别出来,通过特征分析,迅速帮助公安机关锁定犯罪嫌疑人。因此,在人工智能众多的应用场景中,安防成为最被寄予厚望的场景之一。可以说,安防行业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迫切的需求,而人工智能技术也正在推动安防行业继高清化和网络化之后实现第三次技术变革。

  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化的城市安防系统将这样工作:通过规模化、多样化的智能前端摄像机进行精准的数据采集,后台强大的云计算和视频解析系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准确的解析和表述,庞大的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系统对海量数据进行高效精准的处理,用户需要的一切观察、识别与应对都能够精准、高效地实现。

  人工智能+家电:于无声处“AI化”

  汉森(自媒体“AI传播评论”创办人)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提出“行业智能”这一新概念。他认为,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先进过程控制等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将整体助推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产业从业者,我的感受是,现阶段,如果一个电子产品不会“听说读写”,那它就基本失去了“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的资格了。这个趋势并非中国市场的特殊产物,谷歌与索尼,亚马逊与东芝,全世界的互联网巨头们都在通过智能技术拥抱传统家电行业。毕竟,渗透进一个成熟市场,要远比自己开拓一个新市场靠谱得多。

  在企业家们普遍认同产品人工智能化的时代,横亘在消费者面前的问题是:这些功能挺高大上的,但对我来说真有用吗,值得为这些附加值付费吗?

  比如,智能冰箱的应用场景。我晚饭想吃一道菜,但我不知道冰箱里有什么,因此就得下班回家打开冰箱门去看;不知道菜的热量和做法,得通过手机或电脑搜索;做菜时想定个时,就得去找闹钟。如果,冰箱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并且与家里的其他电子产品联了网,那么我从手机上就可以看到冰箱里的食材;想到做什么菜,冰箱也会把推荐菜谱、营养信息推送到手机;懒得看手机也不要紧,语音控制冰箱,冰箱就能给你读出来所有信息,并且做饭的时候,它还能给你当闹钟定时。之前的多轮触控的近距离交互,被整合为无用户界面化的语音交互。这种使用场景是不是很接地气,又很实用?

  再如,互联网电视已经深入千家万户,但人工智能电视的可能前景之一是成为家庭交互终端的入口,甚至成为整个智能家居生态体系的核心终端。

  对人工智能技术供应方来说,找到一个能够持续输出的制造业品牌进行合作,就可以于无声处完成诸多产品的“AI化”改造。企业要花心思培养出第一代“AI原住民”,这是和开发新品类、创造新需求同样重要的使命。

  从“加快”到“加强”,更加注重AI技术的落地应用

  王之波(自媒体“遇见人工智能”创办人及总编辑)

  今年,“人工智能”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对比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相关表述从“加快”到“加强”、从“人工智能”到“新一代人工智能”,说明政府不仅更加注重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落地应用,还在更加理性地规划相关产业。政府的大力支持,给人工智能领域注入了强大信心。

  来自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中国目前有技术、资金、政策、人才等多维度的积累以及在大数据方面的天然优势,完全具备在人工智能领域抗衡甚至超越西方发达国家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人工智能融入方方面面的生活场景,大到无人驾驶、智慧城市,小到智能客服、快递机器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人工智能产品还存在精度和智能程度的问题,相关企业需要在利好形势下,打磨更精准的算法,利用积累的数据不断演进,推动已经落地的产品不断升级。

  此外,行业巨头企业,尤其是承担国家级人工智能项目的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使命,打造智能驾驶、医疗、识别等更高层级的开放平台,让更多中小企业得以便利地接入、享用相关数据和技术,以助力“中国制造”开发出更加丰富的人工智能产品,进而助推中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