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高《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实施效果,就必须瞄准真实的师资需求,盯着当地真实需求实施的“计划”才能更有效。
中国师范教育兴办一百多年来,几度兴衰;现代学堂兴起后,师资的供求关系随着社会条件以及多重因素的变化也反复波动。
分析这些变化的深层原因,有两种是最为主要的:一是政府对教师教育责任承担的多少;二是社会对教师的真实需求大小以及对师资的购买能力。当政府对教师教育的责任承担不足的时候,教师教育必然受到挫折。社会对教师需求的大小和品质要求也直接决定着教师教育的状况,其中对师资的购买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也与政府是否尽到责任直接相关。
当下正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不同,贫困落后地区的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地位和待遇问题落实不到位,管理过于呆板,使得一些落后地区的教师需求限于缺少购买力而难以得到真实呈现和有效满足。
在这样的背景下,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五部委近日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为《计划》),明确从师德教育、培养规格层次、教师资源供给、教师教育模式、师范院校作用五个方面采取行动从源头上加强师资培养,无疑是强化政府在教师教育以及师资任用上的责任。
《计划》提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级贫困县为重点,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科教师,为乡村初中培养补充“一专多能”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考虑到当下需求的情况而做出的政策选择。依法保障和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服务期由此前毕业后任教服务10年调整为6年,也是总结了自2007年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所做出的调整。
从问题解决的角度看,这些调整和改变来得太慢。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后,在2011年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的时候,违约与服务期限就成为突出的问题,相关的研究也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提出了切实的改进建议,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培养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怎么也到不了最缺教师的贫困乡村,政策实施的效果难以充分有效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就难以达到原先设计的目标。而这些问题在7年之后才得到政策回应,原因就在于不是通过供求机制解决的,而是需要通过政府政策调整的一系列程序才能解决。
为了提高《计划》实施的效果,必须立下一个原则,就是各地在整个过程中都要瞄准真实的师资需求。
首先是自始至终都需要有需求意识。计划本身不是万能的,仅仅依靠计划、死守着计划就会错过时机,就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能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计划遇到变化却常常无动于衷的情况在过去已经反复出现过,以后则不能再延续了。
其次,必须建立师资的供求机制,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要充分借助供求机制。仅依靠计划手段实施计划必然是空对空,其结果必然是那些真正需要教师的学校仍然难以从《计划》中受惠,投入的资金和人力最终流向非政策目标,难以精准解决问题。将计划和供求机制两种手段同时使用才能有效解决此类问题。
再者,提高贫困落后地区政府对优秀师资的购买意愿和能力是解决师资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教师教育问题的关键。如果师范院校培养了公费师范生,到了贫困地区入职后不受重视,地位和待遇不高,职业发展和生活问题难以解决,必然反馈到师范院校,影响到师范院校的生源乃至整个公费师范生的培养链条。
总之,盯着当地真实需求实施《计划》才能更有效。
文/储朝晖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