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上海、赶小海

  • 来源:金融理财
  • 关键字:海边,出海,上海
  • 发布时间:2018-05-03 14:25

  ——海边拾趣系列之一

  “上海”在家乡人中的叫法就是赶小海。这称呼与现在的大城市名称没有一点关系,只是当地一种方言土语。赶小海,在过去的年代,是家乡人调剂伙食的好日子。

  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对生活在海边的人家来说,渔家的生活有趣的事儿可不少。出海、上海、赶小海,就是渔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出海,是渔民们的渔船出海打鱼的说法。月有阴晴圆缺,海有潮涨潮落,这虽是自然现象,可对于渔家人来说,大海的潮涨潮落,可不是一件小事儿。因为大潮来了船出不了海,岸边风大浪高,渔船要抓紧进港,并固定好。否则船被海浪拍坏了,对渔家人来说都是一件天大的事儿。小潮来了,渔船必须提前出海以免搁浅在岸边,否则一天的收入就会泡汤。有些爱睡懒觉的渔老大,有时候睡过了头船出不了海,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儿。老艄公从小就会教人学这些看家本领。

  渔家人的孩子生下来,从小大人就会教他们了解海为什么会涨潮会退潮,让他们知道海潮的大小与月亮、太阳和地球有关。当海潮为大潮的时候,是月亮与太阳和地球成一条直线的时候,这时月亮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加在一起,会引发不同寻常的海潮。阴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各发生一次。当月亮和地球与太阳这两条连线成直角时,潮差就小,潮水很低,这就是小潮。故农谚中有“初一十五涨大潮,初八二十三到处见海滩”之说。

  潮涨潮落,对于小孩子和家庭妇女来说,就像什么时候天黑什么时候天亮一般熟悉。遇到潮落的时候,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大家不用打招呼,就会成群结队,拿起小篮子,端上小镢头和小铲子,有条件的家庭就会穿上胶皮长靴,没条件的家庭干脆赤脚上阵,大家不约而同地走向浅滩,去赶小海。

  “上海”在家乡人中的叫法就是赶小海。这称呼与现在的大城市名称没有一点关系,只是当地一种方言土语。

  赶小海,在过去的年代,是家乡人调剂伙食的好日子。因当时缺粮少肉,赶小海可以捕捉回来各种各样的海鲜,如螃蟹、海蛎子、蛤蜊、海贝、皮皮虾等。

  对于这些海味的称呼,家乡人都有着特别的叫法,如螃蟹叫“蟹子”,海蛎子叫“蛎子”,蛤蜊叫“嘎拉”,海贝叫“囊囊乌”,海螺叫“夹篓”,皮皮虾叫“皮巴虾”,章鱼叫“筲”

  那时候,赶小海特别热闹。如果是晚上退潮,你看吧,海滩上到处是星星点点的灯光。有的提着煤油罩子灯,有的打着手电,有的点着火把,还有的拿着自制的土灯笼,里面点着半截子蜡烛。海滩上大人叫小孩喊,一会儿这里发现了一只大贝壳,一会儿那里挖到了一条大章鱼,一会儿这边的小孩被皮皮虾扎得哭了起来,一会儿那边的小伙子被螃蟹夹得嗷嗷叫。大人孩子都心照不宣地这边耳朵听了那边耳朵出去,大不了咧嘴一笑,心思无不紧紧地盯在海滩地面上,寻找着各种海鲜的蛛丝马迹。

  赶小海是个经验活,生手去了一般不会有多大收获。只有生活在海边的人,而且经常赶小海的才会有不少的经验。我的邻居当时很让我羡慕,他家有四个女儿,人家戏称“四仙姑”,个个长得浓眉大眼,眼珠乌亮乌亮的。不仅看人眼珠滴溜溜地转,找海鲜也是一看一个准,都是赶小海的高手。我那时候小,也常常跟着邻居的大姐姐赶小海,可能是因年龄小啥也不懂的缘故,人家嫌一个小孩老跟在身边问这问那太麻烦,干脆将各种贝类海鲜在海滩里面的隐蔽标记一股脑地告诉了我。这下子窍门找到了,我干脆离开了她们,一个人乐呵呵地去海滩自寻海味去了。

  时间长了,慢慢摸出了门道。赶小海要有收获,必须“敢为人先”,不能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转。大海落潮是慢慢退下去的,你必须紧跟着退潮的潮头冲在人前面,去刚刚露出的滩面上追寻海鲜的踪迹。这时候,你一定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善于从各种海滩沙面上的伪装中发现海鲜的“藏身之地”。比如:前面突然发现平坦的沙面上鼓起一个小包,那可能是“囊囊乌”的小家,只要在小包上用小铲子一挖,一个圆圆的外壳白亮的贝类海鲜就出来了。还有,如果你一下子见到沙面上有一个小洞,而且在不远处还有一个小洞口,这可能就是皮皮虾的藏处,你只要用脚在一个洞口往下一下下地猛踩,就会从另一个洞口跑出一只皮皮虾来。

  最难识别的是“毛嘎拉”的伪装地了。这种贝类圆圆的外壳上长着一道道竖条的黑色毛绒,善于在刚退潮的海滩沙面下隐身。一般情况下不认真识别你很难发现,但要是掌握了它的隐身术,就不难找到它。退潮后的海滩由于海浪冲击的原因,会留下一道道的凸凹痕迹,“毛嘎拉”这时候会将身子钻进沙子下面,在沙面上留下一条似开不开的小口子,一张一合,发现了这种伪装就知道下面肯定是它了。

  有时候,遇上退大潮,常常是半夜赶小海,一直赶到很晚很晚,收获也常常是一篮子一大包的。到第二天,家里吃不了,就会拿到集市上出售,还能换回不少家用零钱。

  潮涨了,潮落了,渔家人的日子就在这潮涨潮落中迎送着日月变换,品味着生活的辛酸与甘甜。

  于保月

  山东青岛人,1982年11月参军,2002年8月转业到中国建设银行总行。20年军旅生活,历任排长、宣传股长、新闻干事、秘书群联处干事、宣传处副处长。转业建设银行15年,历任总行办公室新闻宣传处副处长、处长、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公共关系与企业文化部副总经理,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组织并参与建设银行海外首家上市、成立60周年、CCB2020等重大活动国内外宣传工作。30多年的新闻宣传经历,始终与文学梦携手相伴,散文、报告文学、小说、杂文、诗歌等散见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光明日报》、《青年文摘》、《海内与海外》、《金融时报》、《中国银行业》、《中国金融家》、中国作家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凤凰网等报刊网络,出版个人作品集《绿色风》,作品被二个省中考语文试卷作为阅读鉴赏试题。曾荣立三等功四次,二等功一次。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