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艺术圈十大人物

  • 来源:艺术生活快报
  • 关键字:2010年,艺术圈,十大,人物
  • 发布时间:2010-12-28 16:55
  回望2010的艺术圈,固然有不少欢欣鼓舞的事,也有不少扼腕叹息的事,譬如好几位大师的去世让我们平添几分伤感,老一辈的艺术家曾在推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完成了他们的时代使命,而后来者迎来的的却是一条更漫长更难以把持方向的道路。这个时代很丰富,而艺术的丰富性让人兴奋,也让人困惑,什么是好的艺术?什么是好的艺术家?或者这一切无法由当局者判定,就留给时间去审核吧。至于我们,看着这些在当今艺术界风云变幻的明星们弄潮亦是乐事。

  1.张仃 大师逝世

  2月21日,著名艺术家、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走完了他充实而光辉的一生,享年94岁。张仃先生近80年的艺术生涯,每一个重要时期都取得了非凡成就。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以漫画投身民族救亡的洪流。新中国成立时,他负责和参与开国大典、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美术设计工作,设计改造怀仁堂、勤政殿,设计天安门广场大会会场和新中国第一批纪念邮票。曾领导中央美院国徽设计小组参与国徽设计。五十年代,他是新中国展示艺术的开拓者,从1951年至1957年,多次担纲莱比锡、布拉格、莫斯科、巴黎等城市的世界博览会中国馆总设计师。1954年,他与李可染、罗铭先生发起的水墨画写生运动,倡导中国画写生,开创了中国画深入生活面对自然写生作画的一代新风,从而成为中国当代山水艺术转型的先行者之一。改革开放后,张仃他领导了著名的“首都机场壁画”创作,推动了中国壁画艺术复兴。晚年他致力于探索焦墨这种中国古已有之的绘画技法,并将之拓展为一套独立完整的艺术语言开辟了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新空间与新境界。张仃先生作为一位具有神圣使命感和崇高精神追求的美术大家,以包容万象的艺术实践推动理论探索,以创新的理论推动艺术创作的持续发展。他卓越的艺术成就、传奇的艺术人生、崇高的思想境界,赢得了人们的敬意,将永远给予后人有益的启示。

  2.吴冠中 他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6月25日,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在京病逝,享年91岁。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吴冠中的去世是美术界的巨大损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3.方力钧 像野狗一样活着

  方力钧今年动作频出,继《方力钧》个展大获成功后,《偶发的寓言》也在渝得到热烈反响,同时,他的艺术自传《像野狗一样生存》也在今年出版了,这本书诚实而客观地记录了方力钧的艺术态度、艺术立场、工作方法、思维方式、处世原则等,表现了这个性格复杂又单纯、身份多重又如一的“真生命”。除此之外由张京平执导的纪录片《方力钧》(上下集)也在中央电视台十套“人物”栏目播出了。 我们不得不承认,“方力钧”是一个名字,也是一个灼热的现象,更是一个艺术标志和一种成功方式,是方力钧经营艺术二十多年来最成功的品牌。方力钧这三个字,在艺术学术圈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泼皮文化”、“叛逆”、“新物种”..在另一个层面上还意味着“高价”、“艺术界的话语权”..就算那颗泼皮的光头已经成为一代人的精神面孔和符号记忆,但是方力钧能够牢牢占领这个学术的制高点,无疑与他精明、清晰、主动地规划艺术事业的积极行动密切相关。

  4.石齐 大家之路

  3月份,由文化部主办,中国美术馆、中国美协、北京画院协办的当代著名画家石齐个人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4月份,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国家画院、北京画院共同主办的“中国风——石齐油画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2010年出炉的胡润艺术榜显示的是,71岁的国画家石齐以2017万人民币的身价居榜单第25位,成为今年新上榜的11位国画艺术家之一。11月,央视十套《大家》栏目播出《石齐.求新唯真》。同时,我们看到石齐在拍卖市场上的行情也是稳健上升,据相关的权威网站统计,今年春拍中,石齐在国内各大拍卖行上拍并成交的17幅作品总金额达到了人民币4224.97万元,成交率为85%,平均每平方尺价格超过了27万元。在吴冠中之后,其排名稳坐当代中国画家的第二把交椅,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画改革派一员中的石齐,是一位颇具社会影响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中国画名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对传统的绘画不断进行着创新。中年时提出绘画艺术形态“三象并举”(具象、印象、抽象)和“中国画多面体”的理论,使作品呈现出三象融合大视角的崭新现代审美风格。今年的石齐热反应出具有创新价值和艺术高度的艺术追求是促成大家产生的必要条件。

  5.徐冰 凤凰飞天

  3月27日下午,两只大小分别为28m和27m长,8m宽,重达12t的巨大怪鸟由6台吊车慢慢腾空悬挂竖立在今日美术馆门前,实现了它的首次飞翔,这正是徐冰最新创作的作品——《凤凰》。这两只身着彩衣的“凤凰”在日光的照射下俯视着繁华的城市,而在夜晚降临时,它的全身则会被LED灯装饰点亮,在夜幕中变成闪亮的“金凤凰”。徐冰2008年后,目睹着中国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变化,尤其是各地大兴土木、轰轰烈烈的建设工程,令他印象深刻。于是,徐冰开始考虑使用建筑工地上的废料拼装这两只巨大的“机器凤凰”。“凤凰涅”不但有再生的含义,而且与垃圾和财富有隐喻的关系,二者可以互为衬托。从“天书”、“长城”、“猪的交配”到“凤凰”,这四件在中国完成的作品不妨视为徐冰诸多作品中的四重奏,这四步几乎代表了西方认识中国的四步,印证了中国从弱势经济到强势经济的崛起。作为一个艺术家,徐冰非常重视的是把自己的思想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具体的语汇”表达出来。文字是语言的故乡,从乌有的汉字到乌有的凤凰,徐冰实现了政治与视觉的完全结合样。徐冰的艺术中存在着多重复调,既可以讨好中国,也赢得国际的喝彩。徐冰是与中国完全契合的艺术家,但他从来不是仅从中国文化视野出发,而是凿开一条缝,与世界对接。于是,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每走一步都如此出乎意料又似在情理之中,是当代艺术家少有的范例。

  6.吕澎 改造历史

  吕澎一直站在中国当代艺术圈的风浪口上,从之前的青城山美术馆项目到威尼斯双年展特邀展的争议,从与王林关于“既得利益”与“合法性”的争论到艺术史的写作,吕澎在中国当代艺术圈子里面一直饱受争议。不过吕澎丝毫不受影响地继续创造艺术当代史,今年5月份,他与策展人朱朱联手,策划了《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的大型展览。吕澎是中国新艺术史的重要推动着与书写者,他于1992年主持的“广州双年展”[广州.90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开拓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吕澎在2006年底完成《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1979年以来的现代艺术和90年代开始的当代艺术放进一百年的历史框架中给予记录,续写了20世纪的艺术史,填补了改革开放时期缺乏艺术史的空白。“改造历史”展显然也打有吕澎的深刻烙印,尽管这位四川人一直伴随着不断的争议,他的艺术史书写,被认为是在获取“历史的利益”,不过,作为一位一直以来的支持艺术走向市场的积极鼓动者,吕澎屡屡参与到政府项目和艺术商业活动中,以热情的姿态拥抱当代艺术的体制化和市场的到来,并充分调动资本的力量,将各种不相干的人纠集在一起做一件彼此都感兴趣的事,从而促进了当代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同样应当值得赞扬。至于他书写的历史是否有效就另当别论了。

  7.陈丹青 归国十年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主办,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策展的《归国十年》——陈丹青个展于11月6日在中国油画院美术馆开幕,乃是作为陈丹青归国十年的首次个展,展览集中展出陈丹青归国后至今的包括清华任教时期的作品,以及近期油画写生,速写等90多件作品。 陈丹青去美国走了十八年,于千禧年回国至今十年,这十年他经历的要比美国的十八年多的多的激荡起伏。舆论常把他放进“西藏组画”的终极成就中予以定论。近年他写书,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受到文化界广泛关注,甚至音乐、电影、戏剧、建筑等方面都有他的声音。为此他又被带上“公共知识分子”的称谓。明显的,这十年他写的多、说的多、公之于众的画很少。他归国十年之际的首次个人画展吸引了学院以及公众的多重关注,学院派、职业艺术家甚至普通大众,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入偏远的高碑店中国油画院。面对有观众公开批评现在的画没有以前画得好,陈丹青并不介意,反而微笑着承认这一事实:“的确是这样,我也意识到我在日渐退步。但好在我并不焦虑,活到下笔画画不存意图的年岁了,我也无所谓画得好与坏了,想画就画,画成什么是什么。”无论陈丹青退步成什么样子,他这种敢于自嘲的精神也是其个人魅力的典型表现。

  8.刘小东 金城小子

  11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将推出本年度最后一个大展:《刘小东:金城小子》。为了该展,刘小东回到了他的故乡辽宁省金城镇。从今年7月到10月,他在金城将他的家人、童年的朋友一一描绘在画布上,同时也用日记、速写、照片等多种形式记录下他这段时间的生活。在此期间,台湾著名导演侯孝贤会跟拍刘小东的此次创作并制作成纪录片,通过影像立体地展示刘小东的金城回忆。刘小东来自一个人口不到1万的小镇金城,距离辽宁省锦州市25公里。在这个小镇里有一家造纸厂,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他家的所有家庭成员都曾在造纸厂工作。至今,造纸仍然是金城的唯一经济支柱。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农村的飞速发展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给造纸厂和整个镇子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他曾经居住的房子、狭窄的街道、一些老旧的建筑虽然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但在刘小东离开的这30年里,早已物是人非。侯孝贤为此次刘小东回乡作画拍摄的纪录片,第一次完整、全面地呈现出刘小东的创作历程和艺术实践,片中一直贯穿着乡愁这一“人之常情”和古老的创作主题。如果说方力钧用更鲜明的符号描述了90年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那么刘小东则以温和的方式切中了“后八九”时期的社会脉搏。在栗宪庭看来,刘小东十分幸运,“他的画基本上是写实的,容易得到官方的认可;同时又有现代主义的东西,也容易被西方认可。”

  9.张洹 穿越希望隧道

  他曾经浑身涂满蜂蜜端坐在北京东村的厕所里任苍蝇飞虫缭绕叮食,他曾经和马六明等东村艺术家用赤裸的身躯为荒凉的无名山增高一米,他曾经裹满一身血红的牛肉行走在纽约的街头。那种被压抑很久的底层黑暗在黑镜头前,肆无忌惮。2月份,张洹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十年来的首次个展《创世纪》。5月份,佩斯北京举办了《放虎归山》。这是张洹在北京的首次个展,其主题经过了2年多的酝酿,是艺术家首次呈现以生态平衡为表现题材的展览。10月,尤伦斯艺术中心联合张洹带来最特别的社会公益项目《希望隧道》,可以说是“为了忘却的纪念” ,本项目呈现出被地震摧毁的火车残骸、变形的轨道,以及火车从事故地点辗转西安、上海再到北京的纪录片,张洹将地震中被掩埋在隧道中的21043号列车清理、修缮并创作成作品。从早期极富争议的反映个体与生存环境间激烈冲突、肉体与精神相互碰撞的行为艺术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强调个人体验、用极富挑战的方式来表现个人感受的张洹;而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放弃个人体验转而关注自然环境与整个人类群体间关系的张洹,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更多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生命终极体验的思考。从这种关注点的变化来看,张洹正在完成着又一次的身份转换。

  10.左小祖咒 忧伤的老板

  1995年,包括左小祖咒在内的一群来自北京“东村”的11位艺术家们,按照体重顺序裸叠成一米的高度,地点在北京郊区的一座无名山顶上。这个名为《为无名山增高一米》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经典之作。那会的左小祖咒还鲜为人知。而今年对于左小祖咒来说是意义非同寻常的一年,因为韩寒的“推荐”,拍时尚杂志、上电视专场秀,小众、非主流的左小祖咒瞬间广为人知。逐渐“大众化”的左小祖咒拥有诗人、小说家、音乐制作人、电影配乐人以及前卫艺术家群落“北京东村”发起者等众多名号,但左小祖咒却自夸:“概括我的词还没有出现!”1月份,“你西我东——中国当代艺术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幕,之后全国巡展,在这个原本很普通的展览,因为左小祖咒的加入而备受关注,左小祖咒两幅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我也爱当代艺术》在此次展览中展出。虽然是陈年旧作,但左小祖咒对作品仍很自傲,“它除了杰作还是杰作,需要巡展”。 在今年8月出版的新书《忧伤的老板》中,左小祖咒讲述了他近二十年的音乐经历,也顺便骂了一些人,比如说崔健格局不够宽而且死要面子,说马六明、张洹自称是《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主创是为争名夺利..但他说这些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无论是在摇滚乐还是当代艺术领域,左小祖咒都拒绝承认自己是先锋的,虽然大家一直把他当成当代艺术的先锋典范。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