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减之战

  • 来源:今日文摘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5-19 10:31

  今年两会,“减负”成为热门话题。近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规范管理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公告》(简称《公告》),为减负工作再下一城。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中小学生负担全球第一,但在喊“减负”的同时,反对“减负”的声音也得到不少家长的认同。如何真正把学生负担减下来?

  学生课外负担有多重?

  “有的孩子,还没上小学,就拿了一摞证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说,“在一些课外培训班的包装下,家长们觉得‘多考一个就多些优势’。”

  北京市石景山区一位小学校长说,“这个文件来得太及时了。”一些培训机构进行奥数辅导和竞赛,一些学校“认竞赛成绩”,通过竞赛进行“点招”,“一些初中从小学五年级就认准了‘好苗子’。《公告》开宗明义地指出,‘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的竞赛挂牌命名表彰等活动的结果只能视为荣誉,不能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正是看准了这种现象的存在,直击痛点,给学生和家长减负。”

  北京市海淀区初二学生李铭铭没有上课外培训班,但他妈妈说,他的担子依然不轻,孩子负担重的主要原因是“超标”。“课外班是一个重要的超标因素,其特点是超前学,如把小学六年级的内容放在五年级课外学,把初中内容放到小学教。课内也存在超标现象,家庭作业、测验、考试的难度大,超出课堂教学水平。‘教的不考,考的不教’。”正因如此,课外班在一些家长眼中变得有意义。

  如今文件的出台,让家长们看到改变的希望。

  “竞赛热”背后的隐忧

  不光是学生和家长,学校也有“负担”需要减。一位小学校长表示,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实施后,一些中学在学生入学后对他们进行学业水平测试,从而大概分辨那些小学的教学水平如何,这些成绩同时会传导给家长,“对小学来说,是一种压力”。

  而如何保持教学水平,其中的度如何把握,十分考验智慧。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坦言,这份文件的颁布,平息了一些地方存在着的浮躁之气,让学校能潜心办学、安心育人。“一些‘山寨社团’‘离岸社团’组织各种竞赛,热衷各类挂牌,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于学无补,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也违背育人规律,最终受害的是青年学子,受损的是中国教育。”

  如何跳出“减负”怪圈?

  如何跳出“减负”怪圈?今年两会,教育部长在记者会表示将从学校、校外、考试评价、考试教学、家长和社会联动解决。

  整顿校外培训机构是“减负”的抓手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是当前“减负”的重心,也是破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乱象的关键。禁止超前、超纲等违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行为,尤其是斩断在职教师与校外培训机构的利益链,禁止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将学生推向校外培训机构的行为。

  “减负”不是要弱化学校教育“减负”不是弱化学校教育,恰恰相反,必须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真正的负担是那些机械、生硬、简单、重复的训练,既枯燥又乏味,纯粹为了获得分数而进行的学习。所以,必须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让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学习。解放教师,是解放学生的前提。为教师减负,首先要减少大量非教学任务,其次是要提高学校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再次要扭转教育政绩观。

  给孩子更多的“出路”为孩子们提供多元的阶层上升通道,引导家长和孩子选择高考之外的路,才是治本之道。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银付表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例如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促进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等教育理念。”德国的经验已足够说明,提前分流有利于降低高考竞争压力,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人生方向。当然,中学阶段的分流能否成功取决于社会能否为每个孩子提供多元的上升通道,让不同的职业都足够体面有尊严。

  (陈永强荐自《文摘周刊》)

  佚名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