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青春载体下的现实表达

  • 来源:综艺报
  • 关键字:归去来,青春
  • 发布时间:2018-05-29 14:55

  5月14日,由北京完美蓬瑞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完美影视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刘江执导,高璇、任宝茹编剧,唐嫣、罗晋等联袂主演的《归去来》甫一播出,便引发关注和讨论。

  刘江介绍,该剧“不仅仅是一部青春励志剧,也是在探讨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归去来》在书写当代留学生奋斗经历的同时,也引发了多层次现实话题的探讨。正如该剧编剧高璇所说,《归去来》始自校园,通向社会。

  以留学生视角窥见当代社会图景

  《归去来》是北京市年度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也是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剧目。该剧首播当晚, CSM媒介研究52城东方卫视收视率为0.774%。网络端,剧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归去来》第一集播出后24小时内仅VIP会员网络播放量就突破2亿。

  《归去来》聚焦当下留学热点,讲述萧清、书澈等人因为家庭、理想、爱情等原因相聚美国,成为名校精英后,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一步步完成蜕变的故事。

  从《媳妇的美好时代》到《咱们结婚吧》《咱们相爱吧》,刘江一直深耕现实题材,以轻松明快的剧情折射对社会话题的思考。在他看来,《归去来》是一部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品,留学生是载体,主题在于直观呈现中国社会图景,关注人们的生活百态。

  同样一直扎根现实主义且搭档多年的编剧高璇、任宝茹表示,“我们从留学潮切入,这一刀下去,透过留学生的横切面看到的是中国社会的缩影。”

  剧中描写了6位典型的青年留学生:“法二代”萧清、“官二代”书澈、“商二代”缪盈、“草根二代”宁鸣、“富二代”成然、绿卡,他们是不同阶层、不同身份背景年轻人的代表,他们的家庭形成了社会各种生存状态的不同样本。两位编剧认为,“留学群体”特殊的人物设置是戏剧结构的核心发动机,故事的矛盾冲突在这种环境下被激发,国内社会各种矛盾在美国名校这一聚光灯下被放大。

  从海外留学生视角出发,该剧也反映了新时代中国人和世界的关系,当下中国人的价值观与3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以往的作品更多关注自我的情感悲欢,但是当我们打开视野,就绝不会只看自己。”任宝茹说。

  开始剧本创作之前,高璇、任宝茹采访了众多留学生家庭,走遍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纽约等地多所名校,采访了30多位华人留学生,对于各种情节进行了事无巨细的考证。“采访的过程让我们很踏实,印证了我们起初的戏剧设置是对的,剧中的那些人物是活生生的存在。”高璇说。

  《归去来》全剧拍摄180天,在美国、中国北京、柬埔寨三地取景,70%的场景在美国拍摄。为真实还原留学生生活,剧组一行50多人在美国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拍摄,并与美国好莱坞50多人的拍摄团队联合创作。

  多类型、多元素杂糅叙事

  《归去来》第一集讲了男二和女二大学时代一段没有结果的暗恋故事。正集40分钟,女主在最后10分钟出场,男女主角在最后2分钟邂逅。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也引发了很多观众讨论。

  编剧高璇在微博上为这个“不同寻常的电视剧开篇”做了专业的戏剧解读,“《归去来》正戏始于萧清出场,在这之前,有一个被编剧和导演称之为‘楔子’的序篇,是属于缪盈和宁鸣的‘致青春’。一部戏有它独有的戏剧结构,这个恢宏磅礴的故事,始自校园,通达社会,如此开篇是最佳选择。”

  《归去来》定位现代情感励志剧,青春与爱情是《归去来》其中一个主题。实际上,剧中有两条故事线,分别是萧清、书澈等留学生间的爱恨纠葛,以及父辈间权商利益的复杂牵连。剧情从一个顶包案开始,层层深入影响几个家庭命运的反腐案件,两代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与价值冲撞被淋漓展现。

  该剧融合青春、爱情、反腐、犯罪等多种元素,是典型的多剧种、多类型杂糅创作。对于这种创作方式,高璇和任宝茹在《别了温哥华》和《我的青春谁做主》中已有尝试。“关键在人物设置。我们花费了大量心思将每一个人物立体化,在这个过程中,生活线、故事线、冲突线自然生成,搭建故事、填充骨肉的过程,也就是人物关系交织的过程。”任宝茹表示。

  《归去来》中,6位年轻人在美国展开新生活,经历爱情、学业、友情的磨砺。与此同时,他们父辈间的权商勾连渐渐露出水面,难以想象的重担与压力来到了他们身上,面对这一切,他们需涅槃成长,在爱情、正义之间做出选择。

  刘江说,剧中每个人都在做选择,选择的指向就是价值观的冲突,“在时代洪流面前,一个人到底是要做对的事情,还是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做一个讲原则的人还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刘江解读,“归去来”其实是一种打破再建立的过程,“归来”除了在地理意义上的回归,也有价值观上的归真,人心良知的归来。

  对话刘江:写最真实的人性是我创作一以贯之的原则

  《综艺报》:你怎么理解现实主义题材剧?

  刘江:现实主义从词面解释就是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内容贴近生活,反映生活本质。为什么现在有人说现实题材不是现实主义?因为很多剧是现实的包装,但反映的不是中国人的情感,也不是生活中的问题。所谓的悬浮剧,是没有触及真实的人性和真实的人生,这种剧就很假,就不是现实主义。

  《综艺报》:《归去来》这部剧的定位是什么?

  刘江:典型的现实主义。

  《综艺报》:会不会担心网友吐槽这部剧“打着现实主义的幌子谈情说爱”?

  刘江:我没有担心。我的剧表现的都是最真实的人性和最真实的人,这是我创作以来一以贯之的原则。我作品中的所有人物都要办人事,说人话,这是我永远坚持的内容标尺。

  比如《媳妇的美好时代》中柏寒老师饰演的婆婆曹心梅,好多人都说像自己的妈,其实妈都不一样,只是演员演出了共性。剧中人物越深刻,共性范围越大,对现实根植越深,辐射范围越广,就越容易刻画出人性。所有人物都这样做,戏一定好看。永远是人物推动戏剧发展,而不是借用戏剧功能让人物说非人类的话。

  《综艺报》:随着时代发展,传媒与社会变迁,你在处理现实题材的方式方法上有没有变化?

  刘江:肯定不一样。比如一道鱼香肉丝,50年代和今天是同样一道菜,但装菜的盘子越来越精致,吃饭环境也不一样了,但菜的口味没变,本质不会变。

  《综艺报》:变的是什么?

  刘江:变的是与时俱进。10年前,我可能不会拍留学生题材,现在出国留学是很普遍的事。中国国力在增强,硬件建设方面比国外很多国家好。那么我们现代文明比他们好吗?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在我们走进了一个新时代,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之后,更需要精神文明。在这方面,文艺工作者要给大家多吃细粮,拿出更多能让人们精神上产生愉悦感的作品。作品光有娱乐是粗粮,如果再有一些思想成分在其中,让大家观赏后在高兴之余,跟着剧中人物有一点点思考,就是很高级的事了。

  文/祝媛莉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