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照:当一个称职的“老娘舅”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杨光照,枫桥,调解
  • 发布时间:2018-06-28 15:04

  枫桥日记之一 5月5日~5月6日 雨 老杨调解中心

  杨光照说,调解不是“和稀泥”,它是一个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过程。以前的调解把长辈等请来做些思想工作就可以,现在则更讲究法律依据

  5月5日,天下着雨,一个难得的可以蜷在被窝里休息的周末。68岁的退休民警杨光照刚刚去诸暨市区汇报完工作,又匆匆赶回位于枫桥派出所的“老杨调解中心”,还没来得及喝口水,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声就响了。电话那头是一起案件的当事人咨询具体的调解时间和形式,杨光照脑子中迅速回忆了案情,扫了一眼自己的工作日程,给了对方回复。

  杨光照被枫桥当地人亲切地称为“老杨”,他在枫桥派出所当了20多年民警,2010年8月退休后,便牵头成立了“老杨调解中心”,专门从事各类纠纷的调解工作。近8年来,老杨调解中心共受理案件1700余起,调解成功1650余起,成功率高达98%。“有困难找老杨”,成了当地群众的一句口头禅。杨光照则十分谦虚地说,“靠我自己的力量,肯定没有这么高的调解率。归根结底还是依靠我们的‘枫桥经验’,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群众的矛盾。”

  走诉讼程序不如进行调解

  诸暨市检察院枫桥检察室的检察官俞智慧与杨光照很熟,这些年在办理轻微刑事案件的时候,经常邀请杨光照等调解经验丰富或有威望的人作为调解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积极引导当事人达成刑事和解。

  2017年10月,在枫桥街头发生了一起令人哭笑不得的轻微刑事案件。枫桥镇有两名年过半百的中年妇女,分别叫宋志芬和王晓玲,虽然从小在一个村子里一起长大,但是打小就有矛盾,这么多年来见面就如仇人一般,总是发生口角。两人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死对头,尤其是宋志芬两年前离婚后,王晓玲便又多了一个吵架的话柄。

  那天,两人又在一段小路上相遇,宋志芬当即开口,“今天真倒霉,遇见你这么个东西。”王晓玲立马还嘴,“你不是东西,怪不得男人不要你……”对骂越来越激烈,两人竟然动起手来,扭打在一起。其间,宋志芬用力一推,不料把王晓玲推倒在旁边的水泥台阶上,王晓玲痛得大声呼救,发现怎么也爬不起来。送医后,王晓玲被告知自己腰椎压缩性骨折,在医学上达到了轻伤的标准。平日里,两人吵架归吵架,谁也没想到事情闹这么大,一个进了医院,一个进了派出所。

  宋志芬故意伤害案侦查终结后,案件移送到诸暨市检察院,准备提起公诉。俞智慧承办这起案件,他在提讯时发现,宋志芬表达出了明显的悔意,并且她的家属也愿意积极赔偿,希望达成刑事和解。而王晓玲虽然不依不饶,但也有尽快拿到赔偿金的想法。

  这时候,俞智慧想到了杨光照这个“老娘舅”(娘舅,原为舅舅的意思。在吴语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吴语区一带,人们常把那些有威望、讲公道的年长者称作“老娘舅”),“这样的案子老杨出马,肯定就八九不离十了。”俞智慧把案情介绍给杨光照,杨光照凭借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判定,这起案件促成刑事和解的可能性很大,关键是看宋志芬的赔偿能力。于是,2018年2月,在枫桥检察室的调解室内,宋志芬、王晓玲双方在家属的陪同下再次坐了下来,两人这次见面表现得相对平和,没有再发生争吵。

  调解现场,杨光照拿出一张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明确的民事赔偿标准,上面罗列了各种情况下的民事赔偿金额。根据这份标准,杨光照给双方算起了账:“按照规定,腰椎压缩性骨折已经构成了轻伤一级,需要按轻伤一级的标准赔偿医药费。伤者还要休养两三个月,这段时间的误工费也得由宋志芬出,粗略算下来估计18万元左右。当然,打架这件事双方都有责任,双方要按责任比例来承担这个费用。既然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就争取一个好的结果,也请双方在其中各让一步。”

  双方听完之后,开始轻声议论起来。杨光照借机提议进行分开调解。

  在与宋志芬及她的妹妹单独聊天时,杨光照和俞智慧告诉她们这件事情的严重后果:宋志芬造成王晓玲轻伤一级已经达到故意伤害罪的法定标准,如果对方不肯谅解,走司法程序,宋志芬可能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如果达成刑事和解,宋志芬也许可以免于坐牢。因此,宋玉芬在赔款方面不能太小气。宋志芬表示,她的家庭条件不好,虽然愿意多给赔偿,但有些力不从心。宋志芬的妹妹当即表示,她愿意为姐姐承担一部分。

  在向王晓玲一方单独了解情况时,杨光照和俞智慧也客观地分析了王晓玲在打架事件中存在的过错,其实她的伤势也有部分责任在自己。而且宋志芬经济条件不好,如果硬让宋志芬去接受刑事处罚,很有可能到最后拿不到什么赔偿。

  分析利弊之后,双方当事人再次一起坐在调解室里,最终以20万元的赔偿金额达成了刑事和解协议。“希望你们吸取这次教训,以后见面和和气气的多好,来,双方握个手。”杨光照习惯于在调解成功后语重心长地嘱咐双方一番,宋志芬和王晓玲也默默点头。

  刑事和解的案例在枫桥检察室经常能够碰到,其实对于检察官而言,走诉讼程序更轻松容易,但检察官们还是愿意选择尽量帮助当事人达成和解。“用好刑事和解,消除矛盾积怨,从根源上疏导纠纷,修复关系。我们希望真正做到案结事了。这是我们检察工作不断与‘枫桥经验’融合,实行源头检察的工作模式,探索创新提升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途径。”枫桥检察室主任周锋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老娘舅”的通讯录

  事实上,有了杨光照这种“老娘舅”的角色,让不少可能会走司法程序的案件能够大事化小。与此同时,老杨调解中心受托办理的诸多案件,当地政法部门派员现场参与,也让杨光照主持的调解更具有公信力、说服力。

  杨光照之所以受群众信赖,他还有一个自己的法宝,那就是他手里的一本通讯录。这里面的人全是杨光照平时化解矛盾纠纷的“得力助手”。他们来自枫桥社会各界,是一群愿意为调解纠纷出力的热心志愿者。

  “他们有的是主动申请加入我们志愿团队,帮助化解镇上的矛盾;有的则是我们上门邀请后对方积极参与的热心肠人士。既有企业职工,也有政法部门的工作者。”杨光照说,目前老杨调解中心背后的调解志愿者团队成员有128人。

  “诸暨人讲面子,重情义,所以这些志愿者在当事人中所处的关系往往能在调解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前段时间的一起案子让杨光照觉得尤为典型。

  枫桥镇村民李志平以给人做小工为生,2017年,他接受同村水泥工边军的邀请,去帮山下湖镇的低保户洪水生家修祖坟。结果李志平在去帮工的第二天,便在去往坟地运水泥的时候意外摔倒,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帮工过程中自己摔死了,对于李志平一家,这个噩耗如同晴天霹雳。他家里有患精神疾病的妻子,常年需要吃药,需要有人照看,女儿也刚刚职高毕业,还没有参加工作。而对于雇主洪水生一家而言,他们是低保户,完全没有能力承担李志平的死亡赔偿金。案件还有一个疑问,李志平的家属没有对李志平进行死因鉴定。杨光照了解到,其实李志平在出事前就患有高血压等疾病,他的失足跌倒是不是因为自身疾病导致的,这也要画一个问号。

  基于这些因素,各方并不想纠结于案件细节,只是希望尽快在赔偿金额上达成和解。

  双方的第一次调解,李志平一方要求洪家补偿70万元。洪家当即一口拒绝,提出只能拿出2万元给李志平的家属作为丧葬费。李志平的家人听到2万元的数字后,马上炸了锅,愤怒地回应,“2万元还是喂狗好”。双方差距太大,第一次调解不欢而散。

  第二天,李志平的家属又找到杨光照,要求继续调解。鉴于洪水生家确实没有钱,当初介绍用工的洪水生妹夫答应拿出5万元来,总计7万元。李志平家认为还是太少,李志平的女儿在调解现场躺在地上大哭起来,要求对方还她死去的父亲。第二次调解又在混乱中散场。随后,洪家告诉杨光照,不愿意再调解了,“让他们直接打官司去吧”。

  杨光照仍然希望努力把双方拉回调解当中,“一旦走司法程序,这个案子将会拖延很长时间,说不定还会产生信访事件,对于双方、社会都是一种负担”。

  在接下去连续三天的调节中,双方各自退步,补偿金额的总数从7万元到10万元再到12万元,终于达成了协议。

  过程中,杨光照通讯录里的两个电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谈到10万元的时候,李志平的表兄代表李志平家属表示同意,但家里的另一个长辈却提出了反对意见。而在此时,杨光照发现他通讯录里的志愿者中有一个老者正好也是李家亲戚,便打电话给老者,让他单独去给那名长辈做思想工作。老者对那名长辈提出,老杨调解中心已经协调将自己的经费拿出来2万元促成和解了,希望大家都给一点面子,不要弄得太僵。结果这番劝导还真起了作用,长辈同意了12万元的赔偿条件,案子经过整整五天终于调解成功。

  杨光照一口气讲完这个案子,然后对记者说道,“你说是我本事儿大吗?不是,靠的是群众的力量。只靠我自己去说服双方,就算给多少时间也没什么用。说不准,最后还得打官司,闹到法庭上。”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内涵

  在杨光照调解的众多案件中,大量的是鸡毛蒜皮的纠纷。其中一个案件就让杨光照和他的同事哭笑不得。

  枫桥镇村民冯舒婷与应国盛是邻居。一天,冯舒婷家养的母鸡跑到应国盛家院子里,吃了应国胜家狗的狗粮,应国盛家的狗便咬伤了偷吃它粮食的母鸡,冯舒婷发现后就拿着棍子去打应国盛家的狗,此时正赶上应国盛回家,见有人打自己家的狗,应国盛也抄起一根棍子打冯舒婷。

  “打狗还得看主人!”“你家狗咬了我家的鸡!”最后,两人打得头破血流,直到邻居赶来劝架才各自去了医院。应国盛花费400多元包扎伤口,而冯舒婷在打架中受伤比较重,去医院一查又查出了各种慢性疾病,索性就住院做了个大检查,进行了一番深度治疗,前后总共花费了1万多元。

  事发后,社区民警和村干部对双方进行了调解,双方互不相让,最终没有结果。两人平时低头不见抬头见,矛盾也在不断激化之中,冯舒婷更是情绪激动,多次放话要去应国盛家以死相拼。

  案件最终送到了杨光照手里,杨光照认为首先是冯舒婷家的鸡吃了狗粮,才导致事情滚雪球一般越闹越大,冯舒婷应当为此事道歉;其次,应国盛自恃强壮,打伤冯舒婷,应当承担冯舒婷的治疗费用。最终,在杨光照的主持调解下,双方认可了他的意见,冯舒婷向应国盛赔礼道歉,应国盛则承担冯舒婷一半的治疗费用。两家的分界处则由村组织出面砌上墙,避免再次产生纠纷。

  “当事人普遍存在的心理是要讨一个说法、求一个公道,因此,在调解的时候,对受到侵害或受到委屈的要讲几句安慰话;对弱者的合法权益要保护,要理解群众心理,会用群众语言。”杨光照说,调解不是“和稀泥”,它是一个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过程。以前的调解有可能把长辈等请来做些思想工作就可以,现在则更讲究法律依据。

  为提高调解工作效率,杨光照带领大家总结推行了“四延伸、四服务、四到场”工作机制,即调解工作向社区、向企业、向校园、向农户延伸;对老弱病残等对象、家庭问题引起的治安纠纷、未成年人及中小学生矛盾纠纷和隐私案件纠纷实行四个上门服务;勘查现场、征求当事人意见意向、协议(经济)兑现和回访、回复当事人到场。这套机制在化解矛盾、调解纠纷、指导调解中收到了较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枫桥经验’是与时俱进的。”关于新时代的枫桥经验,杨光照也有自己的感悟,“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应该是“枫桥经验”被赋予的新内涵。他说,作为“枫桥经验”的传承人、践行者,他有责任和义务去履行“枫桥经验”发源地的特定职责。

  在杨光照的带动下,当地涌现了一批“老杨”式的优秀人民警察和党员干部,而在整个诸暨市,已拥有社会组织1800多家,各类志愿者6万余人,涵盖了基层服务的各个方面,他们都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调动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积极发挥调解作用,实现硬法治理和软法治理的无缝结合,将治理的触角延伸细化到小平安。”对此,诸暨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平安办主任张怀斌说。

  如今,老杨依然会在空闲时戴上老花镜钻研着法律条款,“群众的法治意识越来越强,调解员不懂法就要下岗了!”记者问,老杨什么时候真正“退休”,杨光照回答,只要有人需要我,身体条件允许,就会一直干下去。“做这样的事情会让人更健康。”(文中案件当事人均为化名)

  文/方圆记者 沈寅飞 通讯员 何若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