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枫桥经验”的源头

  • 来源:方圆
  • 关键字:枫桥经验,源头
  • 发布时间:2018-06-28 15:08

  枫桥日记之五 5月8日 阴 枫源村

  “村民一叫,干部就到。”枫源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村民只要有问题,村委肯定到场,甚至连政法机关的人都会赶来

  一条枫桥江潺潺从枫源村旁边流淌而过,水清岸绿。穿过枫源桥,便是“枫桥经验”的发源地之一、有名的“零信访村”——枫桥镇枫源村。南方农村的小洋房配以古木新叶,让人备感舒适,村民之间微笑点头,透露着朴素和睦的气氛。

  枫源村是一座干净且安静的小村庄。5月8日下午,记者到达枫源村,枫源村主管调解工作的村委会委员骆蔡鸣正在等待交警队的警官,两天前他刚刚处理了村里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需要配合交警进行责任划分和调解。骆蔡鸣告诉记者,“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是他们的办事准则,这样的小事都会化解在村一级组织。

  骆蔡鸣还记得两天前接到村民老王电话时的情形。电话那头,村民老王说话的声音有点颤抖:几分钟前,老王干完农活后骑三轮车回家的时候撞到骑电瓶车的隔壁村村民老李,老李重重摔了一跤,躺在地上呻吟。老王紧张之余,想到的第一个人便是骆蔡鸣。骆蔡鸣接到电话,立刻赶往村口,路上,他抽空打电话报了警,还拨打了120。老李被送到医院后,检查显示为轻微伤。

  “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双方按照责任划分进行调解解决。”骆蔡鸣觉得,既然老王、老李都是老枫桥人,双方通过调解了结的概率很大。

  年过六旬的枫源村党支部委员楼利根告诉记者,55年前毛主席批示“枫桥经验”时他还是个小孩子,不懂这个事件的意义。但随着自己的成长,耳濡目染之间,对“枫桥经验”的理解越来越深。“‘枫桥经验’在传承的过程中也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可能并不是所有村民都能把‘枫桥经验’说出来,但所有村民应该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枫桥经验’带来的好处。”

  说起对最原始的“枫桥经验”的印象,楼利根还记得一件事。20世纪六十年代,在枫源村最南面的小矮房里曾住着一个十几岁的小哥哥(当时的楼利根只有十岁左右),父母相继去世后留下他自己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经常食不果腹。贫穷让小哥哥有了偷鸡摸狗的坏习惯,于是慢慢地变成了村民眼中的“坏分子”(“四类分子”之一,其余是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久而久之,谁家要少了东西,第一个怀疑的就是他。

  一次,小哥哥在偷东西的时候被抓了现行,本来要送到派出所接受处罚,但村干部在商量之后,决定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村干部给他安排了劳动,并反复对他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这样一来,不但减少了村民东西被偷的顾虑,而且还让村里多了一个劳动力。

  村干部的帮助让楼利根眼中的“坏分子”小哥哥从此改过自新。时至今日,那位小哥哥也已经到了古稀之年。楼利根指着不远处的一栋三层小楼说,“那就是他现在的家,子孙满堂,生活比较富裕。我后来想,如果当年只是对他进行处罚,他能停止偷东西吗?可能不会,那么他的一辈子就毁了。”

  枫源村还有好几个这样的例子。“当村干部三十多年,村里的基础工作就是靠‘枫桥经验’来指导完成的。”楼利根说。

  这些年来,楼利根觉得自己最成功的一次调解是十几年前化解了一场兄弟间的矛盾。当时,一家兄弟俩因为造房子产生矛盾,并大打出手,弟弟的手指被掰断了一根,前后看病总共花费了3600多元。楼利根在两家之间辗转,分析如果走司法程序双方可能面临时间与精力上的消耗,如果双方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将互相受益。

  “毫不夸张地说,每家至少跑了十几次,最后两家协商解决了赔偿问题,也化解了矛盾。”楼利根说,对他而言,“枫桥经验”确实一言难尽,它不是三言两语的口号,而是贯穿于乡镇生活中每一件小事的始末。

  “村民一叫,干部就到。”枫源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村民只要有问题,村委肯定到场,甚至连政法机关的人都会赶来。

  早在2008年,枫源村就开始构建公共事务“一张网”工程,包括社会矛盾、公共安全、违法监管、公共服务等在内的四大类16项具体事务,由16位网格员负责。而且大多数村干部都兼任网格员。如今,只要村民反映什么问题,就会有网格员第一时间到现场解决。

  “邻里纠纷是农村最常见的矛盾,小矛盾没有抑制好就可能成为双方大动干戈的根源。”骆蔡鸣说,村(社区)是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

  在枫源村村部大楼,专门设有调解室。比较复杂的矛盾纠纷,会在这里调解。村党支部书记宣均江告诉记者,2017年全年只有4起民间纠纷到调解室进行调解,2018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群众纠纷闹到调解室。

  在枫源村的村委会内,还可以看到枫桥检察室、枫桥派出所设立的驻村联络点。枫桥检察室检察官黄启刚每周都会来这里,为村民解答法律疑惑。“我们以枫源村为基点,范围辐射周边的三四个行政村,这样一来,检察工作更接地气,真正把服务搬到群众家门口。”黄启刚介绍。

  “农村出问题,往往就是因为村干部不按规矩办事。”采访中,枫源村村委会主任骆根土说出了实在话,“村里任何事情的决策,都应该由群众一起来决定,而不是由我们村干部来决定。”

  骆根土举了个例子:前两年,有村民反映,村里饮用水水质越来越差,甚至有人喝坏肚子。针对这一情况,村里请来水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检测水质,结果显示大肠杆菌超标。查清原因后,村里针对此事举行村民代表民主恳谈会,请来专家论证酝酿方案。最后召开党员会议审议,经村民代表会议投票表决后形成决策,将“自来水改造工程”补充进村里的实事工程。

  在枫源村,“公共事务群众说了算”的做事方式,已经推行十多年。“继承和发展‘枫桥经验’,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对我们枫源村来讲,一条道路就是‘民主加法治’。”骆根土总结说,“最近我们村正在新一轮征求意见,争取进一步完善我们的村规民约,深化依法治村。”

  文/方圆记者 沈寅飞 通讯员 何若愚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