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时代,让孩子“低科技”成长

  “低科技、高玩耍”,尤其是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量和与朋友相处的时间

  在美国的华人妈妈,像国内焦虑的妈妈们一样,通常都会加入微信“妈妈群”,交流和讨论育儿、择校、补习班讯息。

  是的,你没看错——只要是华人的孩子,不管在哪个国家,从幼儿园毕业后,基本都逃脱不了上补习班的命运。

  我家邻居,是一对来自上海的夫妇。孩子今年6岁,还没正式上小学,但已经忙到飞起,在钢琴、溜冰和数学补习班之间穿梭。由于父母在家说上海话,孩子还听不懂普通话,所以刚刚又给他报了中文学校,下学期估计要更忙了。

  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在美的华人家长感觉到,只有“美国和中国两手都硬”,才能保证孩子未来有光明的前途。因此,中文成了越来越多华人小孩的课外必修课。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学业和补习压力,夫妻俩正计划把国内的父母请到美国来长住,分担一部分接送上课和课后辅导的任务。

  不久前,在接孩子时碰到邻居太太,我们忧心忡忡地聊起了孩子和我们自己未来的“补习人生”,节奏大致是这样的:越补习,越焦虑;越焦虑,越多补习。

  但问题是,这样因为攀比压力而引发的循环,真的能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吗?

  一位住在加州的大学同学告诉我,硅谷IT界现在最流行的儿童教育方式,不是高强度补习和考上“常春藤”,而是以“低科技”的方式,从小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是“低科技、高玩耍”,尤其是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量和与朋友相处的时间。

  硅谷甚至已经有了这样的专门学校——在那里,孩子们协同合作,共同参与某个有挑战性的项目,比如使用锤子、钉子等基本工具做成一件物品。学校没有什么规则,学生也可以自由提出想做的事,只要他们自己完成就可以。

  而且学校里没有任何电子屏幕。有意思的是,在硅谷的高科技精英看来,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各种先进电子设备,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低科技”才是最好的育儿途径。

  他们的观点是,旺盛的好奇心和与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未来成功者的必备素质,而非一张“藤校”文凭。

  教育专家肯·罗宾逊的新书《你,孩子和学校》里的这样一段话,或许会让焦虑的中国家长很有共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多,却又变得越来越焦虑和困惑。他们重点关注的是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然后又弄不清楚为什么孩子变得压力巨大,心事沉重。”

  在他看来,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学位再也不能替你安排好人生了,但我们还处在旧的思维方式之下。”

  李维维

  现居美国波士顿

  文/李维维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