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熙路上的茶馆

  唐代《封氏闻见记》记载说:“城市多开茶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时茶馆已具雏形,延至清代已遍布神州。

  成都老报人邓穆卿先生在《成都旧闻》中,收录了《成都茶馆》一文,堪称是一幅春熙路“茶馆指掌图”。文中提到旧时成都茶馆的招牌都很讲究,不像现在有些茶馆扯块蓝布作旗子,在旗子上贴上一个白色大“茶”字就算事。在春熙路地段,他就提到了十几家茶馆,比如北段的“颐和园”“漱泉楼”“三益公”,孙中山铜像背后的“春熙大茶楼”及对面的“来鹤楼”,南段的“饮涛”和“益智”,以及紧邻的东大街的“华华茶厅”与“留芳”,总府街的“正娱花园”和“濯江”等。而“漱泉楼”茶馆依然在春熙路北段的二楼上,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是流沙河先生写的匾额,因为口岸好,每日高朋满座。距今20年前,“饮涛”茶客盈门,里面有一个天井。一大早就有养鸟的人把鸟挂在天井里,好鸟叫得有节奏,有的好像在“唱歌”,而以鸟为话题,天天都摆不完。如今回眸这段历史,猛然发现,“饮涛茶楼”已经消失十几年了,这颇让人追忆。

  用薛涛井水或沙缸水煮茶

  几百米的春熙路上,茶馆如此密集,彼此之间的生意是否有影响呢?这种此消彼长的影响一直是存在的,竞争也较为激烈。有鉴于此,1947年10月,成都茶社业公会会员大会就决定:“今后严格限制新茶社牌号之设立”“不许在同一条街道开设两家茶社,除原有不计外,距离一百户以外者再酌情办理。”这样的管理举措,显然是亡羊补牢之举。

  流沙河先生说,1949年底,解放军围成都,派战士入老西门侦察动静,见大茶馆桌桌坐满,热闹拥挤,便回去报告说:“几百人开大会,转入小组讨论。”当时南下大军,来自晋绥边区,哪里见过茶馆。由此可知成都人的“茶馆情结”。

  位于春熙路南段的“饮涛茶楼”,客人主要是生意人,所谓“往来无白丁”恐不尽然。它卖的“芽茶”,是从一般茶叶铺买不到的,均为特制,因而特别吸引茶客。茶馆的水也颇为讲究。因为用锦江水需要额外雇人运送,成本增大,但茶馆为保证茶味醇正,再贵也要用河水。只有东门外望江楼“薛涛井”的水质,是市内唯一比府、南两河的河水还要好的井水,水井地处砂渍土之上,河水经过天然过滤渗入井内,杂质很少,格外清澈。旧时成都著名的茶馆,如少城公园的“鹤鸣”、东大街的“华华”、春熙路的“饮涛”等茶楼,都是有专人拉运“薛涛井”水,更受到茶客的称誉。成都东郊,如今位于望江公园的一口古井,原名“玉女津”,附近的人以井水仿制“薛涛笺”闻名,久而久之玉女津便被称作“薛涛井”;一说是薛涛本人汲玉女津井水制作“薛涛笺”而得名。不管怎样,这样的井水带来的就不仅仅是水质清洌的问题了,显然蕴含了文化的韵味,茶客很容易联想起李绪“千古艳情一井水,许多客绪寄江楼”的历史名句。所以,茶楼自然是以女诗人薛涛的大名招徕茶客。

  春熙路上一般的茶楼依然使用“沙缸水”来招徕茶客。旧时茶馆里都有四方天井,一般都置放两口雕花石缸。石缸内铺有卵石、棕叶、特意洗淘过的河沙,石缸又叫“沙缸”。河里运来的水倒入沙缸,经细沙、棕叶、卵石过滤,才提到瓮子上烧开供茶客饮用。个别茶馆的沙缸是陶制的,小的可装一挑水,大的可装七八挑水。缸里装了小半缸沙子和瓦片,用于滤水。在缸底处有一小眼,插上竹管,滤过的河水就从这竹管里流出。沙缸水生津润口,比井水甘甜清醇,饮茶平添一野趣。老茶馆烧开水的灶不叫灶,叫“瓮子”,两米长、一米宽,上下两台,高出的一台是真正意义的瓮子,储存着热水。冬天茶客坐久了脚冷,可以买瓮子里的热水来烫脚,茶馆备有脚盆,一盆洗脚水折算一碗茶钱。瓮子低的一台就是烧开水的灶,灶面铺着钢板,钢板上割有壶底大小的圆洞。火苗从洞内蹿出直烧壶底……

  但有了自来水,沙缸就逐渐被淘汰了。这已经是抗战结束以后的事。

  颇为讲究的“盖碗茶”

  傅崇矩的巨著《成都通览》记载说,清末成都茶馆有454家,产茶区则有彭县、什邡、灌县、汶川等60厅州县,而茶的品种则有红白茶、茶砖、香片、苦丁茶、苦田茶、毛茶及老鸦茶等十数种。茶馆里是清一色的盖碗茶,成为了成都茶馆里的唯一主语。“盖碗茶”有茶碗、茶盖、茶托子三件套,又称“三才碗”,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茶托,又叫“茶船”,始为木托,后以漆制。据《资暇录》记载,是南齐蜀相崔宁之女所发明。它的功能,稳固茶碗,便于端饮,水不溢桌。盖碗茶具常有名人绘的山水花鸟,碗内又绘避火图。有连同茶托为十二式者;十二碗加十二托,为二十四式,备茶会之用。清代茶托花样繁多,有圆形、荷叶形、元宝形等等。盖碗茶盛行于清代京师(北京),大家贵族,宫廷皇室,以及高雅之茶馆,皆重盖碗茶。盖碗茶宜于保温,故后来各地都流行。高人以为,喝“盖碗茶”有三大好处,比如美食家车辐先生在《成都人吃茶》里说得明白:“一、碗口敞大成漏斗形,敞大便于掺入开水,底小便于凝聚茶叶;二、茶盖可以滤动浮泛的茶叶、浓淡随心,盖上它可以保温;三是茶船子承受茶盖与茶碗,如载水行舟,也可平稳地托举,从茶桌上端起进嘴,茶船还在于避免烫手。”

  “盖碗茶”的茶碗上,那上面的文字很有讲究,如常见的“清心明目”,在道出茶的功能同时,无论顺读倒念,或依次重组,都是一句绝不重复的“四字真言”,值得欣赏,如顺读:

  清心明目

  心明目清

  明目清心

  目清心明

  如果倒念,则是:

  目明心清

  清目明心

  心清目明

  明心清目

  重组排列后的“四字名言”还可以自上或由下而读。这样上下左右便可读出两组不同的十六句名言,看似简单的两组汉字,其实变化无穷,深藏玄机。这是否也是一种蜀人的生存智慧呢?

  蒋蓝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