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治“今”時

  • 来源:澳门月刊
  • 关键字:
  • 发布时间:2018-08-14 16:10

在炎炎夏日,聽到“宇治金時”,都令人想起日本的傳統刨冰。不過這篇文章並非介紹甜品,而只是取其諧音,引用我國“大禹治水”的歷史典故,融入了“今時”澳門需要根治的水環境問題,因此命名為“禹”治“今”時。

若要處理由澳門開埠至今所累積的水患問題,不單需要借助禹帝般的管治智慧,更簡直是要在行動上做到“破冰”!而非“刨冰”。據悉,在本年五月,環保局發表了新聞稿,提及了鴨涌河水環境污染改善方案。該方案早已於2010 年開始,委託了相關研究機構,由採樣分析至全面調查等事宜,更加分段落實了攔魚、截污等措施,至今經過八年時間,其成果和行動實在值得正面評價!可謂是政府在治水問題上的破冰點了。

回想起小時候,若問起本地臭氣驚人的地方,除了筷子基的內港,鴨涌河也是榜上有名。兩者之所以“臭名遠播”,都皆因水道排污構成問題所致。而這個“大問號”,由澳葡政府時代遺留下來,至今仍然是斷斷續續地寫上逗號、填上頓號、加過省略號……而不曾真正為它劃上句號。鴨涌河,位於澳門半島北面,與珠海市的邊界間,並不是天然的河,而是一條不折不扣的人工河道。其狹窄程度,可追溯至七十年代,珠海市方面不斷在岸邊填海所造成。由於河岸左右兩兩相看、分隔不遠,故當時吸引了不少男女自發游泳而來。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健康運動,而在於偷渡往澳門,是名副其實首批的自“游”行。不過時移勢易,自從中央政策推出被俗稱為“放水喉”有效實施以來,現在這般辛苦來澳的偷渡客,好像都銷聲匿跡了。從他們辛苦地游來游去的一段趣怪歷史,至今北方對“水喉”的收緊放寬手段來觀看,政府的不斷努力和改善工作,好像不斷圍繞著,也離不開“水”這個主題。

另外不得不提的“水患”問題,莫過於每逢颱風暴雨季節,所引起的天文大潮或海水倒灌現象。內港水浸,不再是奇聞熱話,而不幸地成為了理所般當然。居民由充滿希望,望政府有天會治理水患,而漸漸演變為“翻風落雨、浸硬!(意即:必定水浸)”的半放棄精神狀態。話雖如此,本年五月,民政總署發表了有關治理水患問題的計劃。擬在內港 25 至26 號碼頭間,新建雨水泵房。其規模包括由下環街至新馬路一帶,合共七個出水口位置,並且預計該項工程約在 2021 年大功告成。另外,在內港新計劃興建的新雨水泵房,將會連同在爹美刁斯拿地大馬路的大型涵渠一同發揮作用,以達到改善低窪地區受水浸的情況。像這樣有了規劃,定了時間表的演講,似乎真心的“治水”而不再“吹水”了,身為居民都應該耐心地拭目以待。

雖然澳門自回歸以來,賭業的表現不單“一枝獨秀”,其收入更加矚目全球。由歷年財政局公佈自博彩的稅收數目,便可見一斑。三月份的博彩收入更高達259 億澳門元,按年飊升約 22%。無論年收季收,皆勝預期。有見及此,推算今時今日政府的財政能力,處理治水問題,本應是綽綽有餘。不過,在改善和根治水患的工作本質上,關鍵並不只在乎金錢的多少,而更在於其執行力度。試想想,在中國幾千年悠久歷史裡,為何只曾出現過一個“大禹”而已呢?

即使各種計劃,聽起來總令人感到天衣無縫,但當它應用到治水上,還得配合多方面因素。方案林林總總、你一言、我一語,各人意見也許落空成“雖十堯而不能冬生一穗”的感慨一樣,委過於時機未成熟等等。言語至此,試簡略地用三點作出總結:一,現今的官僚們,若然有當年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堅強意志、下定決心,水患問題又何愁不能治平?二,居民們,沒有別的希望,只不想聖賢明君的事蹟,永遠局限在歷史書中才能夠尋找就好。三,偉大祖國的科研里程上,已有“長征”、 “天宮”、 “嫦娥”陸續出現,期待澳門在治水領域上,也來個“大禹二號”。 (文 少輔)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