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花岗岩地貌的大观园
-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三清山,花岗岩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8-10-17 14:54
在中国中东部地区,花岗岩往往形成奇绝景观。北面的泰山孤悬于华北平原,以“雄”著称;西面的华山,从渭河平原拔地而起,高峰陡崖绝壁连绵不断,“险”绝天下;中部大别山东南端的天柱山,受郯庐断裂的影响,岩体破碎不堪,形成奇特的崩积棚洞和石蛋,以“巧”立身;最有名的黄山,峰丛峻美,独享山岳至尊。
与这些名山相比,三清山像是一个横空出世的后来者,虽成名较晚,但短短十余年,连拔“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多项桂冠,显示出非凡的实力。
“年轻”的花岗岩地貌
和黄山相比,三清山更峻峭、纤细,也更精致。山峰大多为尖顶状,峰顶发育峰林或峰丛,山峰是峰丛的基座,峰丛又是峰林的基座。峰林之上,峰柱林立。所以三清山的山峰、峰峦、峰林、峰柱常常交织在一起,难以截然区分。
我曾有幸去过三清山进行地质地貌的考察。清晨,我所在的考察队伍从南面的日上山庄向北沿阳光海岸绕到三清宫,再由三清宫从西海岸下山。一路上,我们皆为雨雾所困,三清山的峰峦、峰丛、峰林在雨雾中浓淡明灭,尤其显得雄奇莫测。
三清山的峰峦以锥状峰体为特色,以玉京峰、玉虚峰和玉华峰三座海拔均超过1750米的大型尖锥状山峰为典型代表,是花岗岩在地壳抬升作用下露出地貌,经风化剥蚀形成。峰丛又称连座式峰林,因其峰体基部彼此相连而得名,三清山数十座密集分布的峰丛堪称世界级精品地貌。从日上山庄北望,便有一组呈近南北走向排列的峰林集群。基部相连,顶部呈尖锥状,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因中间两峰间如大门洞开,故得名天门峰丛。
峰峦之上生长峰林和峰柱,显得比较峭拔而秀丽,而峰峦的基座往往又是高大的陡壁,落差极大,因此有人将其称为高山尖峰地貌,谓之“秀中藏秀,奇外出奇”。归纳其特点“峰尖坡陡,棱角分明,石蛋少见”。这些特征一方面说明三清山目前仍处于不断缓慢抬升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说明三清山剥露地表的时间不长,剥蚀程度不及黄山,甚至在山顶的三清宫附近还能看到来不及剥蚀掉的寒武纪灰岩以及属于那个时代的三叶虫化石。
倘若我们将花岗岩地貌的发育阶段细分成中老年期、青壮年期、青少年期三个阶段,那么,石蛋地貌居多的天柱山当属中老年期,黄山72峰应当算是青壮年期,而以尖峭纤细为特点的三清山就正处于青少年期。
镇山重器—峰柱
第二天,我们凌晨仍从日上山庄出发,沿一线天向东登玉台观日出。一路上晨曦一点点将峰峦、峰柱染得血红。峡谷中,薄雾慢慢升腾,氤氳缭绕在峰林之间。行至女神山庄,云雾渐浓,巨蟒峰、女神峰等峰柱如薄纱轻笼,更有一番韵味。越过玉皇顶,一场大雨铺天盖地而来,雨来得急,也散得快。雨后初霁的三清山如梦似幻,缥缈如仙境。
峰柱是三清山最为突出的景观,也是三清山摆脱黄山“阴影”,独步江湖的“镇山重器”。
三清山花岗岩地貌的形成普遍受到三组节理、裂隙的控制,它们就像雕刻大师,将花岗岩体切割成块状、厚板状、棱柱状,然后再经过流水的精心打磨,形成一件件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精品。纵向节理是大刀阔斧,它们控制着西部峰墙、南部峡谷等大格局地貌的发育。纵向节理与斜节理的配合,像锤子与凿子,在三清山中部锤凿出棱角分明的峰柱群落。而同时发育的近水平节理则是刻刀,峰墙、峰柱等棱角分明的岩块,经水平节理的“雕刻”、球形风化作用的“整理”以及流水的“打磨”,形成鬼斧神工的景观。
峰柱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1500米的峡谷或山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方型峰柱,它们柱体平直,纤细修长,棱角分明,壁立如削,上下等粗,雄奇壮美;另一种是残留在山脊的柱状、块状崖石,它们受到球状风化作用和流水作用影响,峰体光滑圆润,粗细相间,凹凸有序,形成千姿百态的造型石。
三清山著名的峰柱有巨蟒峰、女神峰、观音赏曲、猴王石、老道拜月等等。巨蟒峰是典型的方形峰柱,为三清山的标志性景观、三大绝景之一。巨蟒峰的奇绝之处一为“极像”,不同角度,峰柱呈现出不同形态变化,或如驼骆,或如巨柱。最绝处乃从沟中仰视,巨柱倚壁而立,如一条硕大的巨蟒蛇破山而出,昂首竖身之态,惟妙惟肖,让观者直呼奇绝。巨蟒峰的另一个神奇之处是“险绝”。峰柱垂直高度128米,壁身平直,陡峭如削,猿猱难攀,是为“险”。它头部大,腰身纤细,中间最细处直径不到7米,状极突兀。更奇妙的是,石峰上有好几道裂隙,摇摇欲坠,仿佛随时都会断裂倒塌。但它却摇曳在风雨之中,虽历万千年,危而不倒,是为“奇绝”。
与巨蟒峰相邻的女神峰,也是三清山标志性景点之一。从玉台往北行几百米就可远远地看到。初看此峰,无须引导提示,便天然觉得极像一尊雕像。她端坐在苍松与杜鹃灌木之间,含首俯瞰云山雾海,似佛坐而论道,又似少妇若有所思。人们观其娴雅端庄,视之为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瑶姬的化身,又以专司春天之事的“司春女神”为其命名,成为万众瞩目的三清山女神。
其实从日上山庄向东穿过一线天,登上玉台,然后沿山体的脊部行走,一路上都可以看到许多峰柱。它们或倚峰墙,或临深涧,或兀立脊背,或纤细峻峭,或平直如柱,或圆滑丰润。当峰柱成群出现时,还形成难得的花岗岩石林,如三清山北东部就发育一片“玉灵石林”,成群的峰柱簇拥在脊背,如万剑刺空,蔚为大观。
峰柱之上的岩隙之间,苍松成为景观恰当好处的点缀。其实不仅是这里,在整个三清山,松树都是景观最好的搭档。和高大苍郁的黄山松不同,三清山的松树就像这里的景观一样精致。山崖上的每一棵松,都像精心修剪,精心摆放,或独立崖柱,或倒挂绝壁,或一枝独秀于峰顶,或虬曲而出于深涧。每一棵都诗意而低调地陪衬着这里的山、峰、崖、石。
石锥:三清山“识别码”
由于三清山的花岗岩地貌普遍受到一组斜节理的切割,形成众多形形色色的造型山石,它们随意撒落在三清山的峰、崖、岭、涧中。行在路上,不经意地抬眼之间,或在眼前,或在不远处,或在身边。无论是球形石、龟形石还是尖角石,无不如人似物,诡异怪诞,意趣无穷,构成三清山一绝。而每个石头又都有一个惟妙惟肖的名字,好像真的有“生命”似的。
在考察中,我们还发现这些造型石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大都在顶端“长”有细长的“角”。这些“角”普遍上细下粗,高度一般小于5米,呈锥状或芽状,或长或短,或直或曲,或尖削如针,或锋利似刃。地质专家将这种奇怪的“角”称之为“石锥”,它是三清山最具地域特色的花岗岩微地貌。这种微地貌为什么独钟情于这里,而在其他花岗岩地貌区鲜有发育,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它的形成机制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不均匀崩塌,有人在物质组成中找到化学风化的证据,有人则从气候条件分析是冰雪胀冻的结果。长角的石头,俨然成为带有三清山特色的显著“识别码”。细长的“角”成为“犀牛”的角,“神龟”的头,“企鹅”的嘴,“蜗牛”的触,“海狮”的唇,横生出许多意趣,让单调而呆板的石头变得活泼可爱,充满喜感。
没有谁会不朽,也没人能“飞行虚空,控驭风云”。草木貌似枯荣交替,生生不息,但也会有物种绝灭,灰飞烟灭的那一天。山水亘古,似乎由来已久,永恒在天地之间,其实也会“海枯石烂”。就像处于“青春期”的三清山,会慢慢长大,然后慢慢垂暮。说不定某一天,海浪重新呼啸而来,这里重新成为大洋的一叶孤岛,所有的一切,又重新开始新的轮回……
撰文/李忠东(四川省地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