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展机制视角下的创新驱动

  • 来源:科学文化评论
  • 关键字:技术创新,机制,创新驱动
  • 发布时间:2019-03-05 10:58

  摘 要 以创新为线索,从科技创新源动力本身出发,尝试从技术创进及其行事思维方式的纵向线角度,对技术发展机制视角下的创新驱动予以粗浅的解析。

  关键词 技术创新 机制 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 N09

  文献标识码 A

  创新(innovation)一词于1912年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ios Schumpeter)提出,即通过关注经济活动中生产(技术模块)要素的组合,就是新组合,实现更大的价值。但如何高效率地持续生成新组合?人们天天呼唤的科技创新,或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想多快好省地加大步伐。创新该怎么入手呢?从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看,科技活动自身就有创新提升的机制,社会生产条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各种有利条件和影响因素中,应着力关注并激发各个“技术系统”中利于创新的源动力要素[1, 2]。从管理角度看,加强创新驱动,就是要以全局的战略、全技术链的眼光,深入理解技术创进机制,创新思维方式,大胆深化改革,有机结合市场和计划,把千千万万才华横溢的科技工作者的激情和活力都调动起来。

  一 关注技术创新的内在机制

  科学的重大发现如今相对较少,但技术进步层出不穷。我们处于技术的包围之中,从技术本质上看,新技术大多是已有技术的组合。技术创新没有固定的机制,阿瑟教授(Brian Arthur)提出创新有4个相互独立的机制:

  1.需求驱动或者现象驱动导致了技术发明,创新存在于由发明引发的根本性新技术产生的过程中;2.创新存在于这些新技术在改变内部组件或者结构深化时,因增加组件而获得发展的过程中;3.创新存在于新的解决方案转变为标准工程的过程中,其间包含着许许多多微小的进步和修正,它们累积在一起共同推动着实践前进;4.创新还存在于技术体从出现到随时间而发展,最后创造性地改变了那些与之遭遇的产业的过程中[3]。

  以上创新机制表明,无论什么机缘做法生成了新技术,新技术再组合改进又派生出新技术,采用新方案的各类实践工程也就是创新,若干新技术体在应用于社会实践中以多米诺骨牌效应改变了产业状态,又是创新。所以,为促进创新,就需要在相关政策和法规调整、资源配置等方方面面着眼于打通障碍,挖掘潜能,释放活力。

  以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发展为例,新阶段新团队新方案转化为标准工程,起到了引领创新作用。在空间微波通信技术、多普勒测速方法、基于空间坐标参考架的测时测距算法、双曲面交叉定位算法等基础上,也参照当今世界的卫星导航系统科学技术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不断摸索并持续改进、组合创新,经过三代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自己的时空信息基准基础设施-中国北斗导航系统,如今系统定位精度达到无源覆盖国土周边地区可优于5米级,其他全球地区优于10米级,导航卫星研制已经成为按照既定规范实施的标准工程。2015年起,中国科学院卫星团队作为主要力量参与国家北斗导航系统三期建设,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包含多层级)并转化到标准工程,尽可能压缩传统卫星研制流程中的时序消耗并高度聚焦产品真实效能,突破成规,大胆使用国产电子元器件,攻克了以国产龙芯CPU为核心的星上自主导航、时频无缝切换技术(通过软硬件的新组合将星载钟组之间的切换时间提高到皮秒级)等关键技术,接续高密度成功发射了10颗导航卫星,引领了我国导航卫星的跨越式发展。如今,我国北斗系统毫不畏惧美国GPS等先期优势技术和广泛市场的挤压,2018年12月顺利建成了全球组网基本系统。对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极限追求艺无止境,比如卫星导航系统运行控制中星地时间同步的时间指标(最小化)、导航信号下行功率的功率指标(最大化),标准工程的创新还在路上。

  再以量子通信技术为例,20世纪中期以来,由于量子力学的发展,微观粒子的量子纠缠现象已经得到了比较深入的理论认识并不断得到实验检验,拟利用此现象的想法随之到来,从1982年美国学者设想超距通信到今天已实用的量子密钥通信,量子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新技术体也是经过了一段时期的不断试验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就紧密跟踪世界科技前沿,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给予了前瞻性支持,现象认识结合实验技术,从纠缠光子对的生成技术到量子密钥分发局域传输能力的构建,中国的量子信息科学技术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领先优势。2016年8月16日,随着中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高速的星地量子通信以及千公里级空间尺度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科学的实证)。随着我国在地面建设“京沪干线”千公里级广域量子通信骨干网络,我国在量子通信这一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取得了领跑优势,带动了单光子探测器、固态量子存储、高容错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随机数发生器等关键器件设备并初步发展了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另外,从世界范围看,量子计时、成像、传感和计算等领域都大有应用潜力,这就是典型的量子技术新技术体(新技术领域)在发展中不断与相关产业碰撞,这将革新相关技术产业。

  二 在科技活动中创新思维方式

  只有思在先,才能行有方。由于人脑活动有先导性,无形的思维技术恰好连接了“科学”精神和“技术”精神,鼓励“求真”精神并拓展思维能力(包括思维技术),不仅持续化丰富对现象的认知,更能在科技活动中善于连接假设与目的,从而催生“新原理”去构造技术系统[2]。可见,创新思维方式,就成为科技活动中促进创新的内在动力。所以,思维方式的变革和转变,是一切变革与转变的开端。例如,由于卫星研制已经成为标准工程系统,工程系统是比技术系统更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人工系统,更重在实施执行规程,不允许失败,所以要创新就势必承受压力。工程系统要利用(包含)多种技术系统,形成多层次嵌套关系,有些技术模块通过论证可以尝试创新,既要保证系统可靠又有效推动创新,组织管理和技术决策机制尤为重要。技术创新活动是动态的,具有组织管理和技术决策支配权的领导者,可否理解本系统创新技术链,可否善于捕捉符合上述四点机制中的关键,可否创新思维地合理用权或授权,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创新首先就是看到别人看不到、别人想不到的路径或方向。

  思维方式决定着行事方式,一旦成为习惯或条文化就难以改变,形成了固化范式。由于活动方式一定按照特定的成文去办理,形成了特有的办事思维方式,互相循环促进导致僵化。当前,我国科技界技术决策尚没有形成学术民主的氛围,某种情势下往往走入固定格式。表面上看,我国科技组织管理活动中各种程序流程中规中矩,检查、评价环节鲜明,但决策者关乎决定性要素的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对于技术创新起着无形的疏导、促进或阻滞作用。以项目评价评审过程为例,笔者在多年工作中观察到,看似按照规程办事,可站在第三方角度仔细审视,其中的“真”往往被掩盖掉了。

  例如在国家某渠道专项科研的立项建议方案遴选评估中,只有评估专家翻看建议书并对比打分,申请者不出场答辩,亦没有讨论环节。评估择优打分表中有一项“研究基础和条件”,这就引导了评审专家从感觉和习惯上倾向于大集团或行业内老牌厂所,而不关注技术方案本身展现出的技术认知的底蕴,即使发现某团队(属于基础研究深厚研究所但不是行业制造大厂所)建议方案呈现出了新机理新方法但依然不愿意给评价高分,所以无一例外地,行业内此专业龙头厂所申报建议书的此项得分一律偏高,有很多好团队(新主体)好方案(新原理)被淹没。作为技术研究类项目,3年周期探索一下,此方法或手段究竟将来是否能在产业大浪中能挺立潮头,还需要持续性的中试验研究,如此过早地强调“系统整机”或“总体单位的历史能力或干过类似项目”,岂不是隐性的垄断性思维?随着当今科技的迅速发展,技术科研类的课题,过去做得少或没做过并不表明以后不会创新。放眼世界,即使美国社会已经具有极强的鼓励创新思维理念,但马斯克的SPACEX还是一枝独秀地比NASA更灵活更有所突破,首创了世界上航天史上回收运载火箭的先河。择优评价的决策性环节的思维方式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更确切地说,评估规则的制订者没有考虑国情、文化、发展等诸多要素,根本上也是没有把握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错误的思维理念反而抑制了创新。

  三 着力于“以人为本”的相关改革以激发活力

  由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进步机制可以看出,技术也是人性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始终处在一个包含革命和常规、范式和反常这样的张力大网之中[4]。创新依赖于学习和想象的路径,要努力寻找思维的深层面的东西,并需要一些“科技结合”:鼓励发明的氛围,新的解决方案得到优选并付诸工程;新技术能够迅速得到试用采用推广;技术体得以迅速发展并不断获得与产业衔接的机会。比如对于类似卫星工程系统研制的创新激发,决策管理者们的相互信任氛围至关重要,高层决策者的智慧(善于用智、爱智、不独断并主持公正)极其关键。创新驱动一定伴随着利于激发创新要素的改革驱动,因为创新要素是蕴含在“人+社会实践”技术经济活动之中的,从文化、政策、法律、制度、组织到资源,有形的和无形的,都是为活化思维并促进、润滑一系列的“科技结合”,而这里的根本基础,还是归结于各层次的人的个体活动。总之就是要在科技活动组织中充分激发思维主体-人的活力,就是“调整好主体,选择好客体”并做好连接的过程。所以,归根结底,就是要以人为本,没有个体的积极思考和钻研,就不可能有团队的创进。大树生长需要合适的土壤,创新需要积累,硬条件需要积淀,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历史以及当前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断的现象,无不是前后接续和螺旋式发展而来[2],经人的潜心加创意组合,无不是“久久为功”的发展,“弯道超车”不现实也不可持续。

  2018年7月,中央财经委第二次会议明确指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在于有效发挥人的积极性。”人力资源配置和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现象必须逐步破除,唯论文、唯官位、唯头衔、唯职称、唯学历等导向机制需要面向实际问题的灵活评价方式改变[5],宜走向多元评价。在新的时代,让所有的科技人员都有希望之梦,鼓励探索正确的符合科技进化特征需要的人才评价导向,培植好利于人才成长的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落到根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6] 2018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随后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都是力图建立完善以对人的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充分释放创新活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强化科研人员的主体责任。

  当今世界已经步入新时代,各国普遍卷入了工业化信息化进程之中,庞大的中产阶层在全球各地迅速成长起来,互联网领域携手了经济活动和各方面技术革新,加上人工智能、大数据、高速计算等,都在根本改变21世纪人类生活场景、技术形态。在新产业、新需求冲击下,往昔有效的科技创新范式或知识范式均已经无力解释、应对现实了。科学在发展,技术活动日新月异,国家科技活动的管理者必须紧密跟踪研究和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勇于开拓思路,以人为本,打破成规,挖掘创新的原生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喜先. 技术进化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2]约翰·齐曼主编. 技术进化论[M]. 孙喜杰, 曾国屏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3]布莱恩·阿瑟. 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什么, 它是如何进化的[M]. 曹东溟等译.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4]吴国盛. 技术哲学讲演录[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5]科技日报评论员. 让评价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指挥棒[N]. 科技日报. 2018-07-04: 01.

  [6]习近平.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Z]. 2018-05-28.

  Innovation-driven on the View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Mechanism

  XIAO Weigang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innovation as a clue and preliminarily analyse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inking mode based on original power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Key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mechanism,innovation-driven

  肖伟刚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