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田园(外二篇)

  • 来源:红豆
  • 关键字:阳台,养眼,播种
  • 发布时间:2019-05-28 22:37

  阳崇波,广西罗城人,仫佬族,20世纪70年代生,鲁迅文学院第十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有散文、诗歌散见于《中国民族》《红豆》《当代广西》《广西日报》等。现供职于广西民间文艺研究室。

  说是阳台不太对,准确地说那是为楼梯间遮阳挡雨延伸出去的小平台。上面原放有六七个大花盆,其中的三个花盒里还有十数株蔫蔫的芦荟。

  搬到这栋楼住下后,每日上下楼看着这些空置的花盆和毫无生气的植物,我总想着要种点什么。有这种念头的显然不止我一个人。今年清明刚过,住二楼的阿姨就比我先动手了,她清除了原来的芦荟,在盆里种上了紫苏和长寿花。紫苏长得很快,不到一星期,栽下的幼苗就完成了华丽的蜕变,枝高叶阔,可以摘下来佐餐配菜了。紫苏的成长像是对我的催促,要我赶紧种点什么。我曾打算在盆里种向日葵,以便让儿子近距离观察一粒葵花种子从发芽到结籽的全过程。再说黄灿灿的向日葵花开满了阳台,一定会让人啧啧称赞。紫苏的出现让我改变了主意。我决定种些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养眼的东西。此前我在原来的阳台上种过老蒜、葱、姜,不过都是它们在厨房角落里发芽之后的不得已之举。葱姜蒜们长得太短平快,甚至不需要照看也能有所收获。它们的食用价值往往也让人忘记了对它们的欣赏。现在我想从一粒种子开始,去看着一棵植物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去体验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

  想到书桌抽屉里有朋友送的十余颗葫芦种子,就种它吧。葫芦可食用、可赏玩,寓意也好,“葫芦”福禄也!成熟后的葫芦还能用来盛装东西。要知道《水浒传》里梁山好汉的葫芦里装的可都是醇香的美酒,《西游记》里仙家葫芦里装的可是仙丹。宋代诗人陆游更写诗赞葫芦:“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云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葫芦的妙用可谓大矣。不过剩下的几个空花盆连泥土都没有。要种东西得先把土填满花盆。在城市到哪里找泥土是一件费思量的事。好在朋友帮忙从郊外的一处工地找到并拉回了一袋泥土。那种黄黄的混杂着石子沙粒的土,一看就肥力不够。想到在家里种地时,那些掺着猪粪、鸡屎的泥土总是黑乎乎的,似乎丢颗种子进土里就能获得丰收,种棵莱就能茁壮成长。真是想念老家的土地啊。有了土,终于找了个时间在三个花盆里埋进了葫芦种,又另外找了一个泡沫箱也撒了几颗葫芦种。浇足了水,剩下的就是等待。一天、两天、三天……每天上下楼时我都要停下来,看看葫芦种有没有出芽。在我都疑心错过了播种季节,葫芦种将在泥土中沉入黑暗,我将无一收获时,第七天的上午,其中的一个花盆一棵黄嫩的芽顶开了泥土,冒出了头。未舒展的芽叶,像好奇也像害羞地面对着我和世界。此后的几天,陆陆续续每一个花盆里都有新芽冒出。最终撒下的十七颗种子长出了十一棵芽。每一天芽苗都在长,渐渐地它们有了不同的变化。一个月后,差异更明显了。有的一片叶子,再一片叶子,又一片叶子地长着,长出了藤蔓,开始牵藤走蔓了;有的长出了两边叶子后偃旗息鼓,不长了,只在盆里窝着;还有的叶子越长越小,随时像要死去。朋友说,你应该把那些长得不好的苗拔掉,不然它会抢了泥土的肥力。我是知道的,母亲在种南瓜、丝瓜等瓜类作物时,都会多撒几颗种子,等出苗时就会把那些长得不够强壮的苗拔掉,保证留下来的苗有足够的肥力生长。我不想这样做,决定还是随它们去。下种、施肥、除虫、浇水是我的事,生长、开花、结果是葫芦的事。如果葫芦不愿再生长了,就让它自己决定生或死吧。

  在朋友圈里晒出在阳台上种的葫芦苗,赢得了不少人的点赞。我知道,这城市里有不少像我一样把阳台当作田园种菜、植果的人。我见过在阳台种辣椒、西红柿、空心菜、油麻菜等各种蔬菜的,也见过种葡萄、百香果的。不过,知道有人在阳台种水稻时还是让我吃了一惊。那晚在书店就偶遇了一個在阳台上种植水稻和一群计划在阳台种水稻的人。

  遇到他们是在常去的那家书店,那晚书店方举办了一次讲座。主讲的是来自河池市南丹县的白裤瑶农民黎友明。还在河池工作的时候,我就知道南丹县生活着瑶族的一个支系--白裤瑶。黎友明的讲座也是随性,全程几乎都是在观看他自拍的在阳台种植水稻的视频。偶尔他会就视频中的行为做些解释,顺带回答听众的一些提问。在阳台种水稻,黎友明的水田是三十二个塑料水桶。为什么是三十二个?因为黎友明想从三十二个传统水稻品种中找出最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套用专业的话来说,他做的其实是水稻品种的提纯保壮试验。三十二个品种每个水桶种一个,从下种、施肥、除虫、收割,每一个环节都全程摄像、做好记录。在阳台上的水桶里种植水稻比在水田里需要更多的智慧,付出更多的辛苦。汗水带来了收获。经过几次试验,黎友明找到了适合当地耕种的水稻品种,也收获了在阳台种水稻的经验。前两年,在香港“社区之家”公益组织的推动下,他甚至把阳台种植水稻的经验传播到了香港,也把自己田里出产的稻米卖到了香港。黎友明说,在阳台上种水稻的初衷,只是因为感受到族人严重依赖杂交品种而使古老物种慢慢消失的危机,想为本民族保留住传统的老品种。阳台上的稻田只是他的实验田。是的,他一定没有想到自己试验的阳台稻田会成为城市人的新宠。在香港,在我所在的城市,许多人知道他的故事后,开始学习他的方法,试着在阳台种植水稻。试着通过一颗稻种的阳台种植,去感受稻花的芬芳。讲座结束后,听着黎友明和其他听众的交流,我才确信,阳台可以是一块稻田,也可以是一处田园。城市人在阳台上耕种一米见方的稻田,更像是对田园生活的回望和怀想。

  阳台可以是花园,也可以是田园,只因为植物的需求是如此的简单:有泥土温暖它的种子,覆盖它的根,它就能发芽、生长、开花、结果。至于阳光、雨水,那是天赐的礼物,植物接受了,就会给大地和人类丰厚的馈赠。

  葫芦还在生长,瓜蔓在瓜架上穿梭、爬行,这多少会让我在城市里体会到拥有田园的喜悦。有人说:“城市的每一寸土地下面,原来也是田园。有一天,它也许还会变成田园,所以有着田园的梦想的人,是有希望的,也是有福的。”

  花草物语

  有些植物会让你想到一些人,想起一些布满阳光或是起了青苔的往事。植物在生长,与植物有关的人和事也在生长。在大院里看到那丛蓬勃生长的植物时,我先是被它盛开的紫色小花吸引,那花迎着阳光开得如此骄傲,随微风轻轻摇曳,让你在葱茏的绿意中刹那间就被它吸引。低下头,一缕淡淡的馨香进入鼻中,让人熨帖舒畅。正想使劲嗅,辨认出是哪一种香味,却闻不到了。起身然后再低头,那淡香又有了,可再用劲嗅,那香如精灵般又失散了。会是什么花,竟如此这般调皮?用“识花君”查看,说那是兰花草,显现的图像和眼前所见一模一样。

  兰花草!一下子就想到刚读初中时,校园里流行的一首歌--《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歌词优美,旋律简单。那时年少,就读的是所新建的中学,校园还没建好,教室借用一所小学的教室,课桌老旧。那样的环境,丝毫没有让人体会到升入中学读书的兴奋与快乐。在那样郁郁的氛围中,幸好还有音乐课可以让人暂时放松一下。教音乐的姚老师是县里文工团的歌唱演员,人长得漂亮,歌也教得好。《兰花草》从她的口中唱出,歌声中的无奈和希冀与当时的心理很是契合,以致学唱几遍就能上口,而且至今未忘。初一的下学期,搬去了新校园。校园初建,围墙未建好,只在一大片的农田中间建了操场和一排平房做教室、办公室。灌溉农田的溪流从校园里哗哗流过,阡陌纵横,沿着任何一条走,都能走进校园。那时又学唱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湾》等歌曲,也算应景了。后来知道这些歌是从台湾传过来的,在唱响大陆前,在海峡对岸的台湾岛就已家喻户晓。知道《兰花草》的歌词作者是胡适先生,则是到了大学读书时。但歌中的兰花草是花还是草,一直不明就里。自以为是地认为它类似于常见的兰花,纤细而柔弱,遗世而独立,只是寻常难见。实在想不到,从听歌到见到实物中间竟隔了数十年的时光。而兰花草就长在我日日经过的路旁。看着真有相见恨晚之意。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说的或许就是这样。

  我知道院子里还生长着薄荷、紫苏,与兰花草不同,它们种在花盆里,都是有主人的。对薄荷的最初认识是来自牙膏和口香糖中那股令人神清气爽的味道。知道薄荷是一种美味则要等到认识小普后。小普是云南人,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桂西北的那座小县城和我成为同事。作为一个云南人,她对许多植物都有独特的看法。比如这种植物好吃,那种植物刚入口有点苦、嚼嚼就甜了;还有这种凉拌就很好吃了,不用过火的。云南石屏的豆腐、八面煎鱼,诺邓的火腿,蒙自的米线都是经她之口,让我这个广西人得以认识戓是垂涎三尺而未能得尝其味的。也是小普从城北的菜市场买来薄荷,才让我知道原来生活的这座城市也有人种植薄荷、售卖薄荷。

  我自己种薄荷则是偶然。那次单身汉的邻居小黄请吃饺子,煮好的饺子白咧咧,没有一样配料佐餐,于是就想到他屋后的野地里那些长得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或许会找到可做调料的东西,比如鱼腥草、野葱花等。果然除了鱼腥草,我还找到了薄荷。薄荷长在一个缺了半边的塑料小花盆里,应该是被人丢弃的。细小的几枝薄荷,绿意盎然的,如果不是因为白色的塑料花盆,它应该就会融进野草丛里,再难让人发现。摘了鱼腥草和薄荷,我用它们一块做成了调料,吃了一餐味道上佳的饺子。顺带着,我把几株薄荷移到家里的大花盆,放在了阳台上。自己种了薄荷之后,我常常会拿薄荷弄些小菜,比如凉拌五花肉、水煮牛肉、油煎泥鳅、薄荷蛋汤。不用煎炒烹炸,将薄荷洗净和菜肴一拌即可,翠绿的薄荷和任何一种菜肴在一起,都能让你感觉到从口到胃的舒服。那年在云南大理生活了半个多月,偶尔会和朋友去吃街边的烧烤,又喝到了传说中的薄荷茶,得以体会那种由体内慢慢渗出周身毛孔的清凉感觉。

  希腊神话里冥王哈得斯爱上了美丽的精灵曼茜,冥王的妻子佩瑟芬妮十分嫉妒。为了使冥王忘记曼茜,佩瑟芬妮将曼茜变成了一株不起眼的小草,长在路边任人踩踏。可是内心坚强善良的曼茜变成小草后,她身上却拥有了一股令人舒服的清凉迷人的芬芳,越是被摧折踩踏就越浓烈。虽然变成了小草,她却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人们把这种草叫薄荷。据说这就是薄荷得名的由来。

  认识兰花草后,我在大院的许多地方都见到它的身影,花圃中、墻根下的夹缝、沥青铺就的地坪,总是郁郁葱葱地长着,那种勃勃的生机让人赞叹。据说兰花草的花语是希望、理想;薄荷的花语是美德、永不消逝的爱。

  两棵树,两个人

  两棵树就长在办公楼楼道口,一棵是荔枝树,另一棵俗称发财树。一边一棵,谁进出办公楼都能看到。

  树长得都有些年头了。发财树高到了二楼的窗口,粗干壮枝绿叶,烈日骄阳下也能遮出了一片阴凉。故颇得单位里有车一族的喜爱,来得早的都先把树下的那个停车位占了。荔枝树比发财树长得更高些,它挨着门卫室,枝叶的大部分都长到了门卫室的屋顶上。每年荔枝成熟,搭了梯子上到屋顶就能摘下很多荔枝。只是荔枝都爱挤在一块成熟。什么鸡嘴、妃子笑、桂味等不同品种的荔技都在同一个时间段上市。街上卖的荔枝堆满筐塞满箩,价钱也便宜,也就没多少人惦记这树上结的荔枝了。我吃过这树上摘下的荔枝,果小肉甜,核大肉少,解解馋可以,真要费力去全摘了下来吃,不划算。这或许是每年即使红红的荔枝挂满一树,也少有人摘的原因。一棵树硕果满枝头却无人采摘,感觉像一个人怀才不遇,少不了有人惋惜。

  我以前见的发财树都是种在大小不一的花盆里,小盆栽的半尺左右高,大的也不过两米,种在大花盆里。发财树寓意佳、彩头好,生意人比较喜欢。铺面开张、乔迁新居都爱拿它送人,摆在办公室里、办公桌上。像办公楼前这么大的一棵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也第一次见它开丝条状的花,结椭圆形墨绿色的果。

  两棵树都种在花圃里,也有可能是先种了树,然后围着两棵树砌成了花圃。说是花圃,没种花,种的却是绿萝、剑兰等绿植。荔枝树下更是放了很多盆绿萝。绿萝能净化空气、吸收甲醛,所以很多人都买来放在办公室。奇怪的是放在办公室里的绿萝不出两三个月就会变蔫,叶子发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于是隔一段时间就有人把办公室里的绿萝搬出来放到荔技树下。而放在荔枝树下的绿萝两三周时间过后,又会变得生机盎然、苍翠欲滴。有人分析原因,认为是办公室缺少植物需要的阳光空气。也有人说,办公室门一关,植物就孤独了,它们也需要和其他植物交流。于是荔枝树下成了绿萝休生养息的角落。树下的绿萝过上一段时间就会和办公室里的绿萝互换下位置。荔枝树下的绿萝,发财树下虎皮剑兰等等总是一派勃勃生机,看着让人心生欢喜。

  绿萝易生易养,有点水就能活下来,生长开去。门卫室的黄姐就常给荔枝树下的绿萝修剪,剪下的细枝她用废弃的塑料瓶装上水养着,一瓶瓶都放在荔技树下。偶尔有人看上眼,她会热情地让人拿上回家养去。单位门卫室值班的有三个人。三班倒,黄姐是下午班,值上午班的是农师傅。夜班的师傅接触少,挺多是夜里回来隔着门卫室的窗口和他点个头致下意,少有交往。农师傅六十多岁了,笑称自己是六〇后。门卫除了负责大门电动阐门的开闭,还要负责大院车辆停放的管理,早晚还要各扫一次地。工作不算重。一来二去接触的都是单位大院里上班、居住的人。黄姐和农师傅待人热诚,工作认真。有几次我出差,有快递送来他们都好好地存着,来往几次渐成了熟人。我儿子如果找不到伴玩,也会和我说:“我去找姨妈玩。”他嘴上叫的“姨妈”就是黄姐。儿子跟着黄姐,也多是在门卫室闲坐,看她择菜剪绿萝。单位是个清水衙门,来办事的人少,所以门卫其实挺闲的。黄姐闲下来时就做两件事:修剪绿萝和择各种野菜。她去哪里找到如此多的野菜我没问,好几次她要送我些野菜尝尝鲜,见她择得辛苦,我都婉言拒绝了。不过,我那次送她一瓶我家乡的什锦菜时,她说其实拿某某菜来做什锦菜也挺好吃的。我猜她也是一个很会操持家务、会弄菜的主妇。

  据说农师傅是石化系统的下岗职工。他是上午班,七点钟就来接班,然后打扫大院卫生。早上我送儿子上学时他通常已把院子打扫了一大半。他工作极上心,单位里有个别人不讲卫生乱扔杂物,他找文印室打印了几张关于讲文明讲卫生的温馨提示,然后特意拿给那乱扔杂物的人看。几次过后那人就不好意思再扔了。这是他亲口和我讲的事,我相信他会做。

  前几天单位找人把花圃拆了,种的绿植和发财树也砍了,荔枝树也被修剪砍掉了一枝。走过空落落的楼口,我一瞬间就想起黄姨和农师傅。三个月前单位换了家保安公司,农师傅和黄姐自然就离开了。刚巧那几天我工休带儿子回了老家,等转回来看到门卫室里年轻的保安低着头专心地看着手机,才知道单位的门卫换人了。新的门卫是保安公司派来的三个年轻人,他们不负责大院的清扫,也不帮忙接收快递,只负责大院的治安。三个月了,大院里的人慢慢适应了新保安来后的生活。尤其是有快递到时,会一个两个从办公楼里走出来领回,不像往日电话里一句“帮我放门卫室吧”,然后等下班后再去拿。

  儿子开学后从老家回来,知道黄姐走了,有些不高兴地说:“以后没人陪我玩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儿子,就没接他的话。但愿他不会惦记太久。我不知道农师傅和黄姐去了哪里,他们其实早该退休在家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了。只是原来的单位没了,人下岗了。做门卫成了他们这群人最好的选择。门卫不做了,不知道他们会做些什么。

  原来生长着发财树的地方,现在画上了两个停车位,比原来能多停一辆车,只是阳光下的水泥地面灼热而刺眼。如果没事,新来的保安会静静地在门卫室里坐着,偶尔望望单位大门外的车水马龙。办公楼门口只剩下一棵荔枝树兀自绿着,一棵树的孤独也许只有一个孤独的人才懂。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