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业大企业成长12年观察
-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服务业企业,500强,成长规律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09-21 19:13
【提 要】12年包含了一个完整的朱格拉周期,包含了经济的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时间足够长到来观察服务业这样一个大产业中各个类别的企业群体的发展变化。中国企业联合会每年都会向社会发布《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作为这项工作的亲历者,见证了过去十多年服务业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本文将以2006-2018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数据为基础,观察服务业大企业成长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服务业企业;500强;成长规律
一、一个甲子持续进步
服务业企业是什么?对此,大多数人的认知还停留在餐饮、商超、百货这样古老的领域,集中在消费服务这样一些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产业。而这12年中,在制度层面的强力推动下,以及互联网等新技术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中,交通、贸易零售、物流、房地产、互联网服务等领域出现了一大批巨头,并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处于连接和主导功能。宏观经济层面,三大产业更替,由 “二一三”向“三二一”转换,服务业对GDP 贡献率连续7年居于第一位,中国经济已经开始从“工业时代”逐渐向“服务业时代”过渡。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2.2%,支撑中国经济增长备受期待。
2006年的“开放”,倒逼中国服务业企业必须要遵从国际规则,并直面外资进入所带来的强力竞争。其实自世纪之初加入世贸组织后,一切和上述服务业相关的改革都逐步被安排进了时间表,此后的一个甲子中,对于服务业的发展,制度层面的设计和政府层面的扶持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
同时,在过去12年中,诸多外部事件也改变着服务业企业的成长轨迹。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以重创,中国的贸易、房地产、金融等服务业企业因此受到巨大冲击。而“四万亿”刺激,也带来了房地产企业的螺旋式的V型增长,银行业的超发货币也带动了众多国有大企业布局战略产业或者风口产业,进行着业务边界的突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制造和服务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发展。
此外,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是,云、大、智、物、移(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化、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改变了服务业的发展格局和联通格局,使得低成本、高效率、全方位的服务变得可行,服务业企业得以在提供一站式、打包式、全过程服务的同时,成为联结生产端和消费端的中央处理器,并在更高的维度打通行业壁垒,重塑产业格局,一大批服务业企业以更快、更新的步伐成长起来。2014年前后,带着浓重“互联网+”色彩,乘借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东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风靡,众多新业态服务业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涉及出行、娱乐、健康、旅游、教育、购物、理财等各领域的新业态企业走进我们的生活,消费服务业崛起,在世界范围内都实现了一定的领先地位,他们从商业的底层逻辑上促进着服务业向新的方向前行。
12年间,服务业大企业风云际会,推动不同产业间出现兴盛和衰落,呈现重大分化。商超百货等传统零售终端巨头在网络购物的冲击中出现关店风波,在新零售的洗礼中也在寻求一种新旧融合的发展方式。交通运输企业进入联盟时代,铁路、公路、水上、港口、航空等各类运输资源进行着更大范围的整合。互联网巨头进行广泛的布局,腾讯仅在2014年就完成投资并购39项之多,阿里巴巴也不甘示弱,正从电子商务公司成长为在电商、金融、文娱、物流和云计算齐发力的巨头,从BAT,到BATJ,再到ATM,互联网服务以开放和分享的精神重塑着中国经济。12年间,互联网、金融和供应链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快速崛起,逐渐代替批发贸易、零售、交通运输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三大新兴领域。
12年中,外部技术经济环境多变,中国服务业企业快速增长,也快速更新迭代。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和其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其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当今,中国服务业企业,正迎着人們期待的目光,中国以和12年前完全不同的面貌成长起来,呈现出一派繁荣,也隐藏着一些症结。
二、规模成长逻辑
2018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所实现的营业收入总额达33.8万亿元,是2006年服务业企业500强的5.5倍,占同期服务业增加值的80%,服务业大企业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过去12年间,服务业企业500强的规模分布由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转变,60亿-100亿元的营收或成为服务业企业成长中突破关键。
(一)规模扩张的速度:显著依赖外部
2006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入围门槛为5.9亿元,到2018年已经增长到了44.26亿元,12年间增长了6.5倍;同期营业收入总额也由6.12万亿增加至33.8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3%。而具体观察这12年间,中国服务业大企业的成长曲线显著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规模扩张的速度大起大落。2008年经历金融危机的冲击,服务业500强的入围门槛和营收增速在2009年大落至低点,而后在政策的强力推动下,逐渐复苏,并在消费升级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下,2014年前后,服务业企业500强实现了集体快速成长。我们可以通过其规模曲线的变化观察到,推动服务业企业增长的外部动力在换挡,即政策推动主导向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转变。2018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营收总额和入围门槛增速双双回落,正是广受讨论的消费分级的一个注脚,未来随着四五级市场的觉醒和互联网相关产品的不断下沉,消费服务市场回暖所带动的企业增长值得期待(图1、图2)。
长久以来,服务业一直作为工业和农业衍生者的角色出现,难以逾越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然而新一代信息技术或将推动服务业向先导性产业转变。从过去12年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入围门槛还是营收总额,和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相比较,服务业企业500强都始终处于追赶状态。2006年,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相当于服务业的468.68%,如今只剩下195.2%的优势。而近5年中,服务业500强营收增速连续超过制造业,且在2016年服務业500强营收总额超过了制造业500强,并在2017年超出额达到了2.5万亿元,2018年这一优势继续保持。历经2006-2018年,服务业大企业快速成长,从入围门槛来看,12年的时间,补上了近3倍的差距,服务业企业大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
(二)规模扩张的手段:标准化、平台化
企业的规模性成长是企业做大的过程,意味着企业经营资源的增加,以此获得生存和拓展所需的生产要素,服务业企业的规模性成长还意味着知识和经验优势的积累,也是服务便利性的提高,如银行网点的密集设立,有利于顾客获得一个网络或者专业化的服务体系。观察2006-2018年服务业500企业数据,服务业企业规模扩张通常有两种思路,即标准化和平台化,而实现标准化和平台化的路径可以是并购、联盟和企业自然成长。与制造业企业标准的流水线产品不同,服务业企业快速扩张必须要解决服务产品的可复制,消除服务质量的不稳定,又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等问题。
我们发现,那些不复杂的、能够实现标准化的服务交易活动会在空间布局上趋于分散,商超、百货等流通性企业表现得最为突出,即标准化成长,这类企业的规模扩张必然以企业空间边界的突破为前提。曾经在榜单中活跃过的南宁百货和京客隆超市,偏安一隅,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并没有突破地域上的成长,没有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获得规模上的扩张,从而消失于榜单。十几年来,餐饮企业鲜有入围中国500强榜单,麦当劳却一直是美国500强的常青树,差别在于美国快餐的标准化有利于快速复制和扩张,但中餐在标准化的道路上有着天然的困境。这几年火锅或将突出重围,随着锅底、调料和菜品的标准化供应,餐饮企业的迅速扩张或将可以实现。
而那些复杂的、不能实现标准化的服务交易会选择集聚的布局模式,依靠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实现成长,这正是近几年如火如荼的平台化发展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多项服务产品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虚拟的聚集,从而满足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需求。依靠平台化,行业边界与企业组织边界被打破,核心企业通过基础设施的分享、能力的共用,为合作伙伴赋能,能够打造有机、紧密、共生、共赢的开放生态系统。BAT的例子不必言说,大多数服务业企业也正以这种平台化理念进行规模的迅速扩张。
(三)规模扩张的陷阱:60-100亿元
过去多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规模分布一直呈现金字塔的状态,营收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企业,即低位区间的企业占据了绝大多数,而相对高位区间所包含的企业逐渐减少。在2010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中,营收在100亿元以下、100亿-1000亿元、超过1000亿元三个区间的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70%、24.6%和5.4%。 随着服务业企业的不断成长,低位区间企业数量显著减少,并逐年向金字塔的高数量级移动,金字塔的规模分布格局,也逐渐转变为橄榄形。到2017年,营收为100亿元以下、100亿-1000亿元、超过1000亿元区间的企业数量占比相应变化为37.2%、49.60%和13.2%,中间规模企业数量首次超过低规模企业数量,并且高达12.4个百分点,橄榄形规模分布格局形成。
如果将1000亿元营业收入作为中国服务业大企业的“世界级”的标准,那么100亿元的规模可以被视为“健将级”的标准,都是服务业企业做大规模的过程中攀爬的关键阶段。2010-2017年这8年间,1000亿元及以上营业收入的企业数量由27家增加到66家,年均增加6家。100亿-1000亿元营业收入的企业数量由150家达到314家,8年中增加了164家,年均增加23家。相对而言,服务业企业成为“健将级”相对容易,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能够支撑企业的快速扩张,但跨越千亿则需要更大的管理能力、资源匹配的智慧,以及企业的经营范围从国内到世界的空间性跨越,并非易事。
进一步分析营收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企业数量变化,在2010-2017年这8年的榜单中,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包含的60亿元以下的企业数量急剧减少,由295家减少到100家,年均减少28家,而60亿-100亿之间的企业数量却变化不大,一直保持在80家左右。60-100亿元的营收规模很可能是服务业企业成长的“中等陷阱”,不容易跨越,而一旦跨越超过100亿,企业将迎来下一个成长高峰(图3)。
三、产业格局更替
观察2006-2018年的榜单,中国服务业大企业所在行业出现重大分化。伴随着传统服务企业的日渐式微,互联网、金融和供应链等现代服务业企业快速崛起,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在2006年的榜单中,批发贸易、零售、交通运输三大类行业涉及313家,而历经12年变迁,减少到208家。与此相对应的,金融、供应链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等行业的企业却日渐强大,由2006年榜单中的59家攀升120家。当然,也有研发规划、文化娱乐等领域的大企业占比中并未出现明显的变化。因此,在2006-2018年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行业明显地分化出下降型、上升型和稳定型。
(一)交通运输业进入整合联盟时代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上运输、港口服务、航空运输等交通运输行业是传统服务业的代表,更是重资产、重资源的行业,在经营上有着一定的天然垄断性和高门槛优势,因此,除非经历巨大宏观经济波动,交通运输行业在行业格局上一般较为稳定。然而,在2006-2018年期间,还是有36家交通运输类企业消失于榜单,我们将其中的原因归结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服务业,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政策引导下,行业内部对现有资源进行了大范围的整合和调整,而历经这一过程,交通运输企业也正变得更具竞争力。
首先,以铁路运输业,2006年的榜单包含有19家铁路运输及辅助企业,而随着铁路体制改制,铁路实行政企分开,2013年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曾经活跃于榜单的各地铁路局也自此逐渐消失,并呈现出近两年来只有1-2家入围的局面。
其次,水上运输业。2009年,中外运与长航重组成中外运长航集团;2015年,中外运长航整体并入招商局;2016年,中国远洋与中国海运重组,这些标志性事件勾画了中国水上运输业的整合态势,而在经历一系列重组整合后,中远海运集团和招商局集团成为航运业的最后两家央企,中远海运集团成为全球运力规模最大的综合航运公司,规模优势和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迅速实现了“4个世界第一”和“6个世界前列”。
第三,港口企业。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港口大国,但仍面临竞争无序、腹地重叠、货物单一、合作协调少等问题。例如唐山港、天津港、日照港等位居前列的港口企业,其运输产品仍以煤炭和矿石等大宗物资为主,较为依赖腹地的外贸实力和本地工业竞争力,在金融、法律、保险等产业链条服务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通过兼并重组进行规模化经营,以联盟、合作进行一站式、精细化服务成为近几年港口企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例如,浙江省整合省内五大港口公司组建海港集团;京津冀联合组建渤海津冀港口投资公司;江苏将8家省属港航企业整体并入新近成立的江苏省港口集团。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港口企业也几乎毫无例外地选择了“抱团出海”。
第四,铁水联运呼声不断。不仅每一细分类型的交通运输行业进行着整合,在行业间的联盟也出现了更大的需求。自2011年《关于加快铁水联运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至今,各地铁路公司、港口企业、船舶公司都进行了诸多的尝试,尽管诸多示范项目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交通运输行业进行全面的大联合,以此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效果已然成为趋势。
(二)商超百货的传统模式被迫转变
在过去12年的榜单中,商超百货企业由91家显著减少为35家。互联网时代,服务可以跨越时空,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传统渠道逐漸被互联网替代,百货商场、连锁超市这些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传统渠道商受到较大影响。在服务业企业500强的诸多行业中,获利能力和水平一直存在较大差距,而商超百货企业正是属于一直远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并在低位徘徊的那一类。2017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商超百货企业的平均人均利润为1.68万元,全行业的水平为14.6万元;收入利润率为1.26%,全行业水平为7.56%,观察2012-2018年期间,商超百货企业的平均收入利润率一直在1%-1.5%左右,甚至在2016年还突破了1%,仅为0.89%。
商超百货企业整体上的式微所反映出的很可能是商业模式的问题,尤其是在互联网连接一切、便捷一切的时代,通过专柜收分成的获利方式受到严峻考验,传统购物转型迫在眉睫。互联网颠覆了实体、门店原本存在的意义,但也确实为这种转型提供了难得机遇和技术条件。
近几年,百货商超企业也进行了诸多尝试,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向购物中心转型,如王府井2013年开始“去百货业态”,重点拓展购物中心与奥特莱斯。二是向社区便利店转型,如华润万家2015年首次公布了在小业态发展方面的规划,将新开30家VANGO便利店。三是拥抱互联网,打通线上线下,转型新零售,如大商集团的电商平台天狗网;还有早在2006年就成电子商务公司的百联集团,选择了与阿里巴巴强强联合,打造“新零售”业态;更有以生鲜为主打产品的永辉超市与京东联合提供2小时内送到家服务,线上线下加速融合的O2O模式在零售业已是大势所趋。
然而,不得不说,许多百货企业的线上业务更多流于形式,O2O的融合仍是表面功夫。未来,传统商超百货无论在地域空间还是网络渠道的拓展上,积极发挥门店的体验功能,完善门店的数据采集、分析功能以提高个性化、精准化服务能力,利用新技术改造供应链体系,强化自营能力等方面都不容忽视。既然触网不可避免,那么就从功能定位、流程改造、模式创新等方面全面、积极拥抱。
(三)物流及供应链服务企业已成气候
过去12年中,供应链企业迅速崛起,它们整合并优化了产业链条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让生产和消费实现更好的连接,这些分离于制造业的服务业,正向着产业的主导者、整合者进化。入围2018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的物流及供应链企业共有27家,相较于2006年的榜单增加了13家,以怡亚通为代表的一大批总部为深圳的供应链公司和顺丰、圆通、申通和韵达等快递企业的入围尤为抢眼。从鞋企Nike的外包策略到香港供应链企业利丰的成功,再到深圳市一个地区有8家供应链服务企业入围榜单,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一种竞争,供应链思维逐渐被广大企业所接受。供应链服务本质上是实现商品从原材料到成品到需求终端这一过程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的高效、高速传递。对“四流”服务的各自侧重又决定了供应链服务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
一是,侧重物流解决方案的物流/快递企业,如入围榜单的河北物流产业集团、德邦物流、顺丰快递,这一类企业大多为重资产的仓储运输公司,也有少量的轻资产代理公司。完善的物流网络、强大的信息系统和完备的仓储/中转设施是这一类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成为物流企业的三大特质,2017年顺丰上市,诉诸资本市场,谋求发展重资产布局也正是如此。随着消费互联和产业互联的快速发展,快递物流业迎来喷井。
二是,提供商流解决方案的贸易商。这一类企业的优势在于掌握的货源、厂商资源和渠道支持,尤其是跨境繁琐的贸易交易中,能提供完善的服务。出身于特定历史环境的外贸类商业巨头,在2006年服务业企业500强曾占据23.6%的席位。12年过去,外贸权从中央到地方,依然驰骋在大流通的领域的贸易企业逐渐升级为提供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中“多流”服务的供应链公司。如曾经主导钢铁贸易的五矿集团,经过不断迭代的战略性变革,已经成为上游掌控资源采购、中游服务生产,下游具有贸易和渠道优势的全程供应链公司,又如以贸易起家的厦门建发集团、以物流起家的腾邦集团都在朝向多元化的供应链公司转型。
(四)从消费互联到产业互联全面开花
2018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榜单中包含互联网服务企业18家,而2011年的榜单这类企业入围数量仅为4家,分别为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新浪,涉及社交、搜索,购物,娱乐等消费领域。而今这18家企业除了消费互联的继续扩容,增加了京东、唯品会、三只松鼠等购物平台,也出现了鹏博士、网宿科技等网络技术公司和完美世界等网络娱乐公司。在产业互联领域也有如上海钢联和找钢网进入榜单。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从消费互联到产业互联领域的企业已经逐步开花结果,并达到相当的规模。
消费互联企业发端于提供资讯为主的门户网站,随着移动终端的多样化,智能终端的普及,在购物、娱乐游戏、社交、资讯、出行、订餐等领域诞生了多个让人耳熟能详的独角兽企业,当然这些巨头的诞生也经历“百团大战”、“新美大”、“快的、滴滴补贴大战”以及现在如火如荼的“共享单车彩虹家族”等行业竞争、洗牌,诸多新興企业成为了很快会被市场忘记的“分母”,并走向企业成长的终点。如今的消费互联领域基本“太平”,资本的想象空间也在逐渐缩小。
想比而言,产业互联企业以生产者为用户,以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为技术手段,改造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全产业链条、全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对原有产业价值链、分工协作体系甚至社会生产组织方式进行着革命性重塑,极大的解决了行业痛点,提升了行业价值。目前,以互联网+金融+物流仓储+各个垂直领域的商业模式逐渐成气候,成立于2012年的找钢网,为解决钢铁行业中的交易难、融资难、物流贵等问题,变革钢铁流通贸易模式,开展网上“撮合交易”与自营业务,将原先流通环节的5个环节缩减至2个,促进行业从较混乱的“批发制”变革为较先进的“零售制”,找钢网也正在打造一站式交易、仓储加工、第四方物流、互联网金融、国际电商等全产业链业务。随之而来的是,在塑料、化纤、棉纺、煤炭等领域都诞生了大量“找X网”。
四、地域显著变迁
过去12年,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分布范围广泛,除了贵州、西藏等,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企业入围。在分布上,呈现出中西部企业持续增加,北上广不断集中的趋势,同时广东多年成为新的地区冠军。这其中的原因,既有人才要素的支撑,需求因素的驱动,更有营商环境的推动。
(一)中西部企业持续增加,北上广占比达40%
2006-2018年期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的地区分布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化,东部和东北部服务业企业数量数减少、中部和西部显著增加。其中,东部服务业企业由371家减少为368家,东北部由21家减少为10家;而中部服务业企业由56家增加至61家,西部由52家增加为61家。12年间,入围榜单中,东北部服务业企业减少11家,中西部增加14家。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中,中西部地区正呈现出一种补偿性的发展,这是中国提倡大力发展服务业的结果,也是得益于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催生出的服务需求。
近年来,服务业大企业有向少数区域不断集中的趋势显著。2012-2018年的榜单中,排名前三位的地区所拥有的企业数量由173家(浙江61家、北京60家、广东52家)增加至199家(广东91家、北京60家、上海48家),增加了26家。而从广东、北京和上海三地所聚集的服务业企业500强数量来看,由2008年的139家提高至199家,份额由27.80%增加到39.8%。北上广等地区提供了更具优势的人才供给、技术支持和消费需求,服务业企业成长的土壤更加富饶。
(二)地区分化显著,广东持续发力
12年间,不同地域之间的服务业发展日趋分化,并有强者恒强之势。广东代替北京登上冠军宝座,在2018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入围榜单数量高达91家,摇摇领先于中国任何一个省份和直辖市。12年来,广东在服务业领域持续发力,入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企业的数量从30家左右增加到91家,广东入围企业几乎覆盖了服务业企业500强所有行业,尤其以科技研发(2家)、人力资源服务(2家)、零售(9家)、供应链(13家)、批发贸易(15家)和电信及互联网服务(5家)更为突出。
五、支撑服务业变迁的四种力量
回顾世界经济中服务业企业的成长,无一不是需求拉动、技术带动、政策推动和空间支撑四个外部动力因素单独或综合作用的结果。12年中,中国的服务业企业发迹于消费升级和更多中间需求从生产型企业分离带来的服务需求增长,受益于云、大、智、物、移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享受着政策红利密集释放的推动,扩张于“一带一路”和乡村振兴战略所带动的物理空间拓展。如今,这四大外部机遇正处于叠加期,并在诸多领域和层面上影响着服务业企业的成长轨迹。
(一)需求拉动
服务业的发展分离于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壮大又对工业和农业的升级产生推动作用,三大产业的壮大又决定了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从而刺激服务业的发展,这是三大产业互助发展的基本逻辑,也是从需求端考量服务业企业成长的基础。美国经济学家富克斯(V.R.Fuchs)在1968年就指出服务业发展的动因,一是对最终需求(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二是生产发展所引发的对生产性服务需求的增长。
最终需求取决于人口基数、取决于人口质量、也取决于人口的可支配能力。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正处于中产阶级兴起和消费升级的进程中,无论是分子还是分母,都因庞大的绝对数量蕴含着难以想象的服务需求,这是任何一个类型服务业企业成长的底层源代码。从衣食、到住行,再到康乐(健康娱乐),中国消费升级的进程激发着从传统的餐饮零售到保险、教育、医疗卫生、娱乐、旅游、养老等诸多服务行业的市场空间迅速扩容,而过去以成本和性价比导向的服务内容也向以高标准、个性化、高效便捷、专业性、体验价值为内容的方向升级,以服务本身提升为内容的服务市场也将迎来更多机会。
长久以来,中国以资源投入为模式的粗放型发展中,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对服务的引致性需求,这在以钢铁制造的河北工业发展中较为显著。当然,现阶段生产性服务的专业性和价值创造能力也受到生产端的质疑,并为之“背锅”。但随着制造业企业规模的继续扩大,对高效率的不断追求,服务外包会大大兴起,刺激了中间服务业的发展,比如神舟数码这样专业的电子产品分销商逐渐强大起来。同时互联网的协同、高效也催生出了一批新兴服务业,比如专业研发平台药明康德、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成品分销的供应链服务公司等开始展露头脚。
(二)技术带动
过去12年,以互联网蓬勃发展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不仅催生了一大批互联网新业态企业出现,优化了服务业的产业格局,也改变了几乎所有存续服务业企业的生存模式、服务方式,重塑了企业的价值创造模式。2017 年,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成为“一带一路”沿线的 20 国青年评选出了“新四大发明”,有三个与互联网服务相关。本世纪初互联网历经泡沫重生后,过去12年可以说是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从PC时代到移动终端,从博客、微博再到微信,从门户传媒、到电商,再到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相关服务成为独立的产业,并成为经济的新动能。2018年,全球网民已经达到了36亿,占世界人口的50%,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超过8亿,互联网普及率接近60%。庞大的用户群体显然成为互联网企业推崇的开放、共享基因以及应用场景不断扩大的根基,在很大程度上也称为中国互联网公司能够从疯狂地“Copy to China”到“Copy China”,大批量向海外反向输出商业模式,在消费互联的诸多领域实现领先的基础。
互联网相关技术的进步让经济运行中的诸多要素都实现了互联互通,服务业企业的成长也由“互联网+”,走向“科技+” 、“金融+”、“物流仓储+”和“大数据+”,前者体现为连接能力和服务广度的扩张,后者体现为整合能力和服务深度的拓展,从消费互联到产业互联,服务业企业正由衍生性产业到先导性产业转变。随着很多传统的、固化的商业模式被颠覆,受到越来越多地挑战,新老业态之间,曾经一度出现激烈的对抗,在以电商对商超百货等实体店面的冲击,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的博弈最为突出。然而,几年过后,对抗的着力点逐渐消失,二者正走向一种积极的联合,甚至共融。
(三)政策推动
自199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决定至今,大大小小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规划一直不曾间断,但过去的政策出发点更多在于解决就业,优化经济结构等,将服务业视为从属角色的层面。近几年,以服务业企业自身做大做强做优为目标的政策密集出台,服务业的发展被给予了更多的期望。尤其是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及细则也在全国迅速铺开,健康、养老、体育、文化等产业政策相继落地,服务业相关政策的推动力度之大,频率之密前所未有,对服务业企业大发展的带动空间值得想象。
除了国家层面,各地区也加大了对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其中以广东最具有代表性,目前广东无论是宏观的服务业增加值,还是微观上的大企业数量都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區。除了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地域优势,广东积极打造营商环境、强化ICT基础设施、构建人才高地,以及最重要的在政企关系、金融制度等方面进行的有效创新和尝试。不同地区服务业发展差异的分析,背后政府的力量和政策的到位成为重要的显性因素。
(四)空间支撑
空间支撑的本质是服务需求的市场空间,在不断开放的世界经济中,服务业企业不仅要满足在国内市场,外部市场同样重要,这是欧美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80%以上的重要支撑。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服务出口贸易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具有很大提升空间。当前,中国服务贸易仍存在显著的逆差,这其中既有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的原因,也受到发达国家抢占服务市场先发优势的影响。几年来,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进,商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互联互通将促进中国服务业企业的开放化发展,从地理空间这一维度上为服务业企业成长带了更广阔的市场。商贸、流通、运输、金融和文化等服务业企业都会因此受益。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大量的跟随性机遇出现,服务企业更是要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打造全球化服务能力,实现全球化的布局发展。
另外,在未来不容忽视的是,十九大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所带来的农村服务需求的旺盛。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二者所能享受的服务存在巨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乡村振兴会带来服务业的梯度转移。同时,在此过程中,存在着技术不足、人才缺乏等问题,服务业企业的发展可能还受益于大量赋能型业务,具有业务、人才、资本和管理输出能力的平台企业将可大展拳脚。
六、促进服务大企业健康成长的建议
(一)坚守价值创造的商业本源
在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眼花缭乱,成长机会面临众多风口,服务业企业要更加守住初心,坚守价值创造的商业本源。价值创造是任何一种发展模式所必需坚守的基本面,从管理1.0到2.0再到新一代管理模式的不断继承、演变和发展中,企业和顾客之间从传统的买卖关系转向共同创造的关系,以顾客需求为起点,提供更加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应当成为企业的商业发展之道。
首先,堅守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常识,积极理解并运用新的商业逻辑,以不断创新的价值创造承载和路径,去满足顾客的现有需求,并布局、挖掘潜在需求,这是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要求。其次,摒弃“赚快钱”的发展逻辑,在资本加持和新技术催生的众多独角兽崛起的趋势中,对“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的理念保持清醒认识,逐步沉淀技术,积累能力,回归到服务内容本身的提升上来,并力争做到管理水平、技术投入和模式创新应实现协同式、融合式推进,不可偏废其一,这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第三,坚守主业,强化核心能力的构建,这既决定了企业的发展质量,也决定了在未来不断开放和共享的产业格局中,企业所能够连接和整合的边界。在上行的经济周期中,不盲从,坚持价值底线;在下行的周期中不慌张,坚守价值创造。商业的本源,重在价值和常识,要义在于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
(二)打造人力资本增值的管理机制
无论是消费服务还是生产性服务,都呈现出显著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的关键人才不仅是高科技高端人才,也有“快递小哥”这样的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线普通员工。“新经济”背景下,就业市场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新生代员工的崛起,也让领导和员工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受到考验。服务业企业的员工管理面临诸多难题。“以人为中心”,充分尊重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制定个人和企业之间的激励相容机制是企业必须认真对待的命题,这也是从根源上解决企业的发展受制于人才有效供给不足的困境。
首先,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广泛连接不同空间、地域的合适人才,构建虚拟的人力资源平台,甚至以兼职和短期雇佣等灵活化的手段来满足未来更加开放和生态的组织发展趋势。“让世界成为我的人力资源部”的人才平台搭建正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如何吸引并发挥这些人才的价值,并“为我所用”值得关注。其次,以投资收益的理念实现人力资本的持续增值,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坚定不移地在报酬与待遇上下功夫,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华为研发投入的70%用在人头费上,对于任何一类的企业都具有标杆意义。同时,要切实制定人才发展战略,以创业平台等手段实现企业和员工的目标协同。企业实践中,由财务资本主导转向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创共享成为趋势,这在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的“同股不同权”是有益的尝试。第三,要充分尊重员工的个性化特质,不搞“一刀切”的人才发展政策和过于单一的人才评价体系,至少做到员工的考核以企业战略为导向,而不是以便于管理为导向。
(三)增加提供服务的技术和硬度
如何更好的发挥员工积极性,提升效能是服务业企业永恒的话题,但在“HOW”这个问题的解决上,已经不能局限于员工本身。科技正在改变服务业,服务业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硬件设备的支撑影响了服务水平的优劣,甚至决定了服务水平所能够达到的高度。服务业企业作为一个有机体,整体的效率提高和发展依赖于各类要素的集成和耦合,未来服务业企业的利润创造和成长对于技术投入和硬件支持的依赖更加显著。
首先,要重视对技术的投入,提升服务水平。其次,要依赖对技术的投入,挖掘潜在需求。第三,以技术投入减少劳动依赖,优化员工的工作环境,甚至是提升安全性。不管是传统的以家政为代表的生活类服务企业,还是“互联网+”模式下的服务创新中的外卖团队,劳动力密集依赖的掣肘与裹挟都影响了企业未来发展。外卖骑手以及将派送速度置于人身安全之上的行径更是不可持续,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技术的不断投入,优化服务方式,甚至进行劳动力的替代。第四,不断提高服务中的硬度。在过去12年,A股服务业上市公司中人均使用固定资产有大幅提高,尤其表现在仓储物流、批发零售、金融等行业,这是注脚更是信号。
(四)构建有机开放的组织体系
当今的竞争格局不是企业单体的竞争,而是价值链跟价值网的竞争,创造可持续价值的开放整合模式,正在取代原有的以资本增值和利润为中心的零和博弈模式。
首先,服务业企业要借助互联网进行端到端的重塑,借助互联网业态所具备的平台属性、共享属性、协同属性,整合企业的研发、设计、采购、生产以及营销等各个环节形成网络化的平台,最大限度地打破信息壁垒,进而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即时响应。其次,拓展企业边界,实现产业融合式发展。产业互联时代,企业边界渐趋模糊。过去几年,电商和实体商超百货构建出一种线上+线下融合模式;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也从博弈走向BATJ与四大行集体合作。这些都是传统服务与新兴模式融合式发展的范式。第三,提升“三链”的整合能力,打造综合服务体系。服务业决定经济运转的效率,其根源在于服务的管道和流通功能,比如贸易零售、交通运输和金融服务,他们强大的终极体现就是让商品、要素的传输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交通运输行业的整合联盟和多式联运、供应链行业的“四流”合一,流通渠道的扁平化都是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 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
[2]丹尼尔·贝尔.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M].商务印书馆,1984.
[3]高蕊.如何提升服务业大企业发展质量[N].经济日报(理论版),2018-09-20.
[4]高蕊.服务业企业发展新趋势值得关注[N].经济日报(理论版),2018-04-12.
[5]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7]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85.
[8]李建明等.《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2002-2018)[M].企业管理出版社.
[9]尚慧丽.服务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D].东北财经大学,2010.
[10]维克托·R·富克斯.服务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87.
Abstract: The 12-year period encompasses a complete Juglar cycle of booms, recessions, depressions and recoveries long enough to observe the evolution of business groups of all types in a large industry such as services. Every year, the China Enterprise Confederation publishes a list of the Top 500 Service Enterprises in China. As a witness of this work, I have seen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enterprises from small to large and from weak to strong over the past decade. Based on the data of top 500 service enterprises in China from 2006 to 2018, this paper will observe the growth law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large service enterprises.
Keywords:Enterprises of Service Industry; Top 500; Law of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