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眼中的“昆虫世界”

  • 来源:书屋
  • 关键字:昆虫,战争,生长
  • 发布时间:2019-10-01 14:07

  我曾经读过一则故事,说在塞尔维亚内地的一个村庄里,小伙子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1894年7月25日—1918年4月28日)发疯般地爱上了同村的一位姑娘。姑娘养了一只漂亮的小鸟,她把这只鸟看得比生命都珍贵。正当她准备接受小伙子爱的时候,一种寄生性昆虫夺走了小鸟的生命,脆弱的姑娘深深为之悲伤,不久便也染病而去。此事使小伙子精神上受到很大挫折,他几乎半疯半狂地离开了村庄,不久便在塞尔维亚的另一个地方加入了一个极为爱国的革命组织。紧接着,他在萨拉热窝暗杀了奥匈帝国的皇储,从而导致了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周之内德?俄?法?英等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如此说来,昆虫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关于昆虫,一般人或谈虫色变,或漠然视之,或知之甚少。其实如果说人类统治了地球,唯一能与人类分庭抗礼的就是昆虫,它是动物界最大的一纲,已经被命名的有一百多万种,占地球物种的百分之六十六。当然,要去研究这些昆虫,就得通过相关专业课程。作为普通大众,更愿意从人文学科的角度去了解昆虫,就像本文开头那个故事就会使大众饶有兴味。在这里,我愿意介绍李芳先生的《昆虫意象的哲学观照》一书,并与大家分享我读这本书的一些体会。

  首先,这本书会给我们许多科普的知识。通过李芳的介绍,我们知道有一种蚂蚁是农作、培菌、放牧的专家。1829年,英国派驻印度的一位陆军军官首次发现蚂蚁会种植庄稼和收获粮食。这种蚂蚁每年都会把植物种子叼入巢内,种子萌发后便搬到巢外,待结籽后再搬入巢内生长。

  有一种叫切叶蚁的昆虫是植菌类专家。它们先把树叶切割下来搬回巢内嚼碎,掺进唾液,施用在地下专门培养真菌的苗圃内;其唾叶含有抗生素,对所有杂菌都有抑制作用,因此只有它们需要的真菌能够生长,这比人类除草剂高明得多。长成的真菌子实体便是蚂蚁的美味。切叶蚁群能达到八百万只,巢穴深入地下八米,自然通风,能有效避免病菌生长和疾病在它们的地下城市传播。如果人类能做到如此节省空间,有效防止疫病传播,那该多好啊!

  纺织蚁可用树叶建巢。蚂蚁还能放牧,畜养“奶牛”。奶牛就是蚜虫,晚上把蚜虫放到树上,白天赶回来。蚜虫吸食植物汁液,产生有甜味的粪便。蚂蚁挤奶只要用触角轻敲蚜虫腹部。在野外,如果蚜虫遭到天敌,放牧的蚁群就会群起攻击,保护“奶牛”。在墨西哥,有一种蚂蚁会圈养和放牧一种蝶类幼虫,目的是取食它们的分泌物。为了安全起见,蚂蚁放牧前,会把这种蝴蝶寄主植物上的所有天敌杀死或赶走。拂晓时,蚂蚁会把蝶类幼虫赶回洞里,用小泥丸堵住洞口,然后在旁守候。在蝶类幼虫羽化前,这种保护都不会停止。没有这种保护,这种幼虫在最适宜的寄主植物上,寿命都不会超过几小时。

  读了《昆虫意象的哲学观照》书中这些科普文字,我们会觉得大千世界的奇妙,同时我们也会觉得我们所知的有限,这会激发我们探索自然界的热情。

  上天有好生之德。中國人崇尚天人合一,传入中国的佛教更是礼赞一切生命。对蚂蚁的赞颂也出现在中国许多典籍中,李芳在《古小说钩沉》和《艺文类聚》中发现一则故事,说的是浙江富阳县的董昭之一日乘船过钱塘江,船到江心,见一只蚂蚁在短芦苇上非常惶恐,遂救下。多年后,董昭之被牵连到一起盗贼案,蚂蚁不仅啮开其枷锁,还托梦告其迅速到余杭山,使其终得解救。而根据民间传说,李芳又讲了渡蚁桥的故事。传说宋代的宋庠由湖北安陆进京赶考,看见一群蚂蚁被水从上流冲下来,宋庠动了恻隐之心,顺手在水中放了一把茅草,这些蚂蚁沿着茅草爬上了岸。几天后,宋庠进了考场,他文思敏捷,一挥而就。正准备交卷,发现试卷上有一只蚂蚁,他将其拂去,不一会那蚂蚁又爬上试卷,还盯在原来的地方,他再看,吓了一身冷汗,原来他将“玉”写成“王”。如果不是这只蚂蚁,宋庠不仅不能中头名状元,能不能录取都是个问题。后来,宋庠在他救蚂蚁的地方修了“渡蚁桥”,以感念蚂蚁的功德。对于这种故事,以前我们一直作为封建迷信处理,在大力强调生态文明的今天,在昆虫和我们共有一个地球的科学认识的今天,可以看成是尊重生命的体现。李芳认为,这些蚂蚁报恩的故事生动地阐释了“莫因善小而不为”、“遇难当助、知恩当报”、“善有善报”的传统理念,蚁有“义”举,中国人给蚂蚁冠以“义”名,确实是对蚂蚁最高的礼赞。我觉得,李芳的这种解读是新颖的,也是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

  作为一本科普著作,李芳这本书有极强的人文意味。在第二章《经典昆虫的意象概述》中,她选取了蝴蝶、蜜蜂、蟋蟀、蝉、萤火虫、蚕、蜻蜓、蝗虫、蚂蚁这些昆虫在古典诗词中是如何出现的,使我们感受到古人观察的精细,在审美的同时也得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

  蝴蝶是早春时人们引来的第一批大型昆虫,惊蛰前后就能看到它们翩翩起舞的身影。在我生活的合肥,往往这个时候就能看见黄钩蛱蝶、斐豹蛱蝶。李芳在《昆虫意象的哲学观照》一书中引用了唐代王驾的《雨晴》:“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还有宋代释行海的《春游》:“芳菲时节思悠悠,快与风光汗漫游。万物不如花富贵,一春唯有蝶风流。”这些诗歌都使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而蝴蝶唤醒了春天,也唤醒了人们生命深处的诗意。令我们想象不到的是,写“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爱国英雄于谦见到蝴蝶也柔情万种,写下“雨中红绽桃千树,风外青摇柳万条。借问春光谁管领?一双蝴蝶过溪桥”这样婉约的诗歌。李芳认为这是于谦清新隽永的诗篇,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天画卷。

  在中国,蝴蝶不仅构成春天的意象,还折射出“超然物外,物我合一”的处世哲学,所以,我们有庄周的蝴蝶梦,而梁祝化蝶的故事更是赋予蝴蝶以爱情的象征(韩冯之妻被宋康王夺走,韩冯化蝶,精魂附于妻身,引妻自杀,双双化蝶飞去。晋人干宝《搜神记》这个故事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最相近的源头)。蝴蝶在中国就这样成了多种意象的结合,李芳说,它是报春的使者,是妖娆的女子,是迷思的哲人。正因为如此,中国文人对蝴蝶情有独钟,宋代谢逸一个人就有三百首蝴蝶诗流传,诗人也博得“谢蝴蝶”的美誉。

  笔者发现,蝴蝶与美女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蝴蝶被尊为“花月之神”,可以化身为美女去拜访孤寂的书生,多情的女人被称为蝴蝶女人(西方也有《蝴蝶梦》,吕贝卡的中文意思就是“蝴蝶梦”),女人多情被称为招蜂引蝶,是蝴蝶迷。究其因,无非在于蝴蝶和女人有着同样的灵性和轻盈的身材,同时女人轻佻也和蝴蝶恋花不专相似。

  《开元天宝逸事》载,长安名妓楚莲香天香国色,每次出游都“粉蝶纷纷上眉颊”,被认为莲香自有体香。唐明皇从中得到启发,三千佳丽头插鲜花,他在后宫花间捉一只蝴蝶,当庭放出,这蝴蝶飞到哪个嫔妃头上,他就在那里酣宴留宿。

  蝴蝶追香逐艳,有男人好色嫌疑,故用蝴蝶指用情不专的男人,这也是中国咏蝶诗的方向,李义山有诗“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莫许韩慿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诗人认为蝶性花心,韩冯夫妇虽然为情化蝶,但化蝶不仅不能新生,反而导出更大的离异悲剧。

  美人扑蝶是中国历代文人、花鸟画家的艺术题材,宋代赵昌、李安忠,明代的戴进等都以此为题材,此一意象甚至演化成民俗,宋代每年二月十五是花朝节,执扇扑蝶成了女人的娱乐。

  明高启有诗《美人扑蝶图》,其“一双扑得和花落,金粉香痕满罗扇”为名句。《红楼梦》中,“宝钗扑蝶”很文学化,也是其金蝉脱壳、栽赃黛玉之机心表现。

  明清时期蝴蝶意象逐渐从美丽轻盈变成完全是“风月”的代名词,先是庄周蝴蝶梦和情色合流,冯梦龙有小说《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这位哲学家考验妻子的故事充满着诱惑和色情,到清代被编成《蝴蝶梦》(《大劈棺》),本意劝诫,实则助人调情。蝴蝶不再是黄色精灵,而是春梦了无痕。蝴蝶梦兑化成性梦,贾平凹《废都》中庄之蝶作为风月领袖就是这种颓废文化的继承。所以民国以降,只有梨园弟子、影星才会以蝴蝶为艺名,如程蝶衣、胡蝶(著名影星)。而始于二十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到1949年基本消失,得名于“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的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鸳鸯蝴蝶派,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

  蝴蝶的文学意象越来越世俗化,越来越情色化,美则美矣,也有颓废和堕落的嫌疑。读了《昆虫意象的哲学观照》,我觉得,为救此弊,除了激活传统文学中蝴蝶的轻灵和美丽的意象外,还得向博物和科学化发展,从了解蝴蝶的一生到科属种的鉴别,就是条很好的路子。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黄钩蛱蝶,它的寄主是葎草。每年三月,葎草就从草中萌发出子叶和真叶,渐渐葳蕤一片;头年藏于枯枝落叶的黄钩蛱蝶成虫,冬眠醒来后便会将卵点洒在葎草的叶片上,其卵在叶上变为幼虫,吃葎草叶,再成蛹,然后破蛹而出。黄钩蛱蝶这种从陈旧到新生、从丑到美、从低级到高级、从爬行到飞行的转变实在神奇。了解这个过程,我们不但不对黄钩蛱蝶丧失美感,还会增强美的欢悦,孕育出更多的诗情画意。这也是文学需要科普,科普促进文学的表现。我喜欢李芳的这本书,也是因为她把文学、哲学、历史和科学进行了深度融合。

  在《蜜蜂意象》一节中,李芳通过引用罗隐的《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肯定了蜜蜂是勤勉的象征,不仅如此,李芳还从《圣经·申命记》赞美摩西让众人吃到了岩石里的蜂蜜,突出了蜜蜂的神性。在西方,蜂蜜是亲密的人与亲密关系的代称,如此说来,新婚的第一个月被称为蜜月,也就不奇怪了。

  在东、西方文化视野中,蜜蜂都是经典的文化符号。李芳说,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三类哲学家,一类属于蚂蚁,只知辛苦;一类属于蜘蛛,只会凭空结网;一类属于蜜蜂,采集原料后经过加工酿成蜂蜜。知识就是力量,经过再加工、提炼出来的新知识才是对人类的贡献。

  在《蟋蟀意象》中,李芳说,无论是阮籍的“开秋兆凉气,蟋蟀鸣床帷”、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还是李清照的“草际鸣蛩,惊落梧桐”,都是古人悲秋的感慨,而“秋”的甲骨文就是蟋蟀的象形,“斗蟋蟀”则是从唐代以来的一项颇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竟然根据明朝宣德皇帝斗蟋蟀的故事写成小说《促织》。悲秋也好,游乐也好,都得有个度。小小虫鸣,寄兴亦大矣!

  “白露降,寒蝉鸣”,在李芳笔下,蝉是时令的象征,所谓寒蝉凄切,所以才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是双重写实,既是对自然的真切描摹,也是人压迫人的现实之呈现。

  蝉是高洁的,所以李芳偏爱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和朱熹的“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

  “蝉有禅意”,这是李芳该书《蝉意象》一节的标题,单看标题,可能不少读者会不知所云,但是看看“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蝉韵微微近,松声宛宛生”、“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就觉得听蝉真的能生禅意,而《庄子·达生》中那个佝偻者承蜩(蜩即蝉)“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以至执臂“若槁木之枝”,“于物无视”,进入忘我境界,其实那是中国人最早的“禅意”。道家和佛家并非截然两途,这是我从李芳的文字中得到的一点感悟。

  “留住荧光”是李芳这本书中的一个标题,她感慨萤火虫正在离我们而去,这是工业化的悲哀。萤火虫能将生物化学能百分之百转变为光能,可是普通电灯由电能变为光能只有百分之六,人类模仿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制成的荧光灯,大大提升了电能变光能的效率,即此就知小小萤火虫的存在价值。如果有一天萤火虫消失,我们的后代怎么感知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的诗情画意?怎么读《三字经》“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文字是需要对应物的,这样才好理解。

  “維桑与梓,必恭敬止”,农家在门前屋后栽种桑树和梓树,栽梓树的目的是观赏和打家具,栽桑树的目的是养蚕。久而久之“桑梓”成了“故乡”的代名词。而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中的“浴蚕”是古代选育蚕种的一种方法,是指立春前后将蚕种浸在淡盐水或卤水中,劣质的蚕种就无法孵化,从而就可以淘汰一些弱质的幼蚕,这是古人的智慧。未读李芳这本书,我也读过王建这首诗。好读书的我真的没有好好深究“浴蚕”这个词的意义。从范成大的“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这首诗和这个季节为了不打扰“蚕宝宝”生长,家家关门谢客,红白喜事也一律不准庆贺和凭吊的吴地风俗,李芳认为这固然有封建迷信的因素,也有隔离、防疫的科学合理成分,这充分显示了作为农学博士的李芳的科学素养,而她文史哲的水平,相信读过《昆虫意象的哲学观照》的每一个读者都会称赞。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蜻,其色青葱也;蛉,言其状伶仃也,或言其尾如丁也。或云其尾好亭而挺,故曰蜻蜓。”我们的古人对蜻蜓是有科学认知的,在《尔雅翼》、《本草会编》中都有蜻蜓是水虿所化,蜻蜓点水是生子的记载。李芳在《昆虫意象的哲学观照》中说,蜻蜓幼虫要在水中生活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有资料说是三年),要十三次蜕皮,其间还要对付水蝽、水生甲虫、大田鳖、水螳螂、鱼类等天敌,要是它们生活的地方水干了,就会遭到灭顶之灾。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真的感叹蜻蜓的不易,所以曾用诗歌要人们珍惜这种益虫:“三年水虿丑仪身,华丽成精点水亲。坑干未期魂殒灭,劝君多把此虫珍。”当然,我的诗歌是没办法和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相比的,唯感情真尔!

  昆虫有什么价值?爱默生说:“一只实际存在的苍蝇比一个可能存在的天使更重要。”天使只能在幻想中存在,并不能解决人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一只苍蝇(丽蝇)则能够为芒果授粉,提高芒果的产量。在《昆虫价值论》一章中,李芳为我们阐述了昆虫的经济价值,比如蚕带来蚕丝,目前全世界已有三千六百五十种昆虫可以食用,至于昆虫的药用价值更是巨大的。还有科学研究价值、环境监测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都是显见的。作为热爱人文科学的我们,读读上面我们列举的古人诗歌中写蜻蜓、蝴蝶、蜜蜂等的文字,再看看飞翔在大自然中的这些精灵,必然得到美的陶冶。正如作家白连春在诗歌《我和你加在一起》中所说:“一只蝴蝶,是小的,轻的,微不足道的,和花朵加在一起,就大了,重了,成了春天的最爱……”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没有蜻蜓等昆虫,哪有农药使用前农业的丰收,哪有中国古代丰富的田园诗?在日益重视生态文明的今天,随着人们对农药危害认识的重视,以虫治虫的有机农业必将大放光彩,昆虫对农林的作用也日益突出,由昆虫造成的大自然浓郁诗意会使更多的人感受到。

  (李芳著:《昆虫意象的哲学观照》,科学出版社2016年7月第一版)

  疏延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