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的特质

  • 来源:商周刊
  • 关键字:国家级,发展,创新
  • 发布时间:2019-11-03 18:03

  自1992年至今,我国共设立了19个国家级新区,其中的15个集中在2010年至2017年。据悉,近两年里,又有十几个城市提出要设立国家级新区。

  谁会是下一个国家级新区,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城市争设“国家级新区”?

  上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成立之时,正值经济低潮期。2010年之后,国家级新区大量获批,也是因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亟待复苏。作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每个国家级新区都有其自身的明确定位和战略使命,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者。

  区域分布上,国家级新区多集中在东部和西部,并兼顾中部和东北地区,体现了我国“促进东部率先发展” “西部大开发”,以及从“非均衡”到“均衡”的区域发展政策。

  与最早的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不同,新获批的国家级新区已经不再具备更多特殊的优惠政策,含金量已大大下降。但新区的特质,恰恰在于“新”。因为被赋予了更多的“新”意,国家级新区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新区之新,首要的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国家级新区最大的优势与核心竞争力。”围绕全面简政放权、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市场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新区都被赋予了新的改革任务。大多数国家级新区在成立之初,便在机构设置、政府管理等方面创新探索了新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模式。

  新区之新,在于拓展新空间、培育新动能。国家级新区一般选址在产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国家级及省级园区支撑的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城郊地区。通过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区成为城市产业创新发展方向的引导者。在这里,可以更好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为城市发展拓宽空间,为产业发展培育新动能。

  新区之新,在于打造新增长极。几乎所有的国家级新区,在其规划中也都提及,要打造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大连金普新区的定位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战略高地、引领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极”;云南滇中新区要打造“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支点、云南桥头堡建设重要经济增长极”;兰州新区要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贵州贵安新区则是要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布的《2018中国国家级新区营商环境报告》显示,2017年18个国家级新区(不合雄安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总和接近4万亿元,约占全国总量的5%,其中有11个国家级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千亿元规模。

  目前,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GDP都已过万亿元,而截止2018年底,全国(港澳台除外)CJDP过万亿的城市也只有16个。借助国家级新区,很多“辅城”变成了“新城”,并快速成为了城市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

  近40年里,從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自贸区,到国家级新区,它们是中国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但都得益于改革开放,也天然地带有“改革”的基因。

  上海浦东新区“应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通过不断的改革探索,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趟出了一条发展的新路,从过去上海的“阡陌之地”发展为“领头羊”,被称之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样本”。

  当年的天津滨海新区,也同样肩负着“探路者”的角色。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领域的“先行先试”,天津滨海新区摁下了改革的“快进键”。特别是在简政放权领域,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永久封存109枚公章,一时成为改革典范。

  在没有了更多的优惠政策之后,先行先试被认为是国家级新区后来者手握的唯一利器。而由改革和发展决定的新区未来,值得更多期许。

  宋鑫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