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经济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新形势下,“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行动计划的实施给物流业带来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物流人才的缺乏,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文章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宿迁学院为例探索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依托区域经济建设设置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对接企业岗位要求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和贴合物流行业发展实施产教深度融合。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宿迁学院

  新常态下,国际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全球采购、生产和全球销售的物流发展模式日益形成。随着国内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梯度转移、城镇化加速、消费结构升级以及“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行动计划的实施,为物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宿迁市在这大背景下将现代物流业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以来,“一核、五区、多节点”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面对新战略、新机遇,宿迁市不断优化物流业空间布局,加强区域物流合作机制创新,打造黄淮海经济区和沿运河物流通道重要节点。调查表明,2018年运河宿迁港、电商物流、通湖物流等14个重大物流项目在集群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发展推进中,从高端的物流规划设计人员,到中层物流管理人员及基层的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物流业高中低端人才全面紧缺。因此,急需通过教育提供具有物流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改革需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宿迁学院坚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在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形势下,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的物流管理理论基础、扎实的物流管理知识及一定的实践技能,能在交通运输领域从事物流相关的决策、规划、组织等工作;能够在交通运输行业,从事公路、铁路、内河等系统工程技术应用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具备熟练的物流项目规划、分析、设计和组织等专业技能,能够研究和解决物流领域的实际问题,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具备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物流和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和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对接区域经济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在立德树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宿迁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动向,改革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一)依托区域经济建设设置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

  宿迁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坚持依托区域经济建设,在对江苏省以及宿迁市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平台+课程群”的课程体系。围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以培养应用型物流专业人才为出发点,在理论课程设置中,按照“通识、专业、应用”的顺序,构建了通识教育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应用平台。通识教育平台主要设置思想政治、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文写作等必修课程和人文社科、艺术体育、创新创业等选修课程。专业基础平台主要设置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C语言程序设计、管理学、会计学等必修课程和数学建模、高等数学选讲、经济学选讲等选修课程。专业应用平台主要设置物流学原理、供应链管理、物流运作管理、物流信息系统、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货物学、冷链物流管理和运输港站与枢纽9门专业必修课程和供应链设计、供应链建模、供应链与库存控制、智能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智能仓库规划与设计、多式联运组织与管理、电子商务概论、跨国公司经营管理、物流成本管理、运载工具、物流系统仿真、物流项目管理和人工智能导论共14门专业选修课程。

  按照横向“工作岗位—工作能力—课程群”逻辑主线,在“三大”平台基础上形成“物流运营”“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管理”三大课程群。物流运营课程群通过开设公路运输、仓储与配送管理等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运输配载、仓储作业及管理、库存控制等技能;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群主要开设物流学原理、数据库管理应用、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仿真等课程,系统培训学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技能,组建小型团队,协作完成小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管理课程群通过开设供应链管理、供应链设计、供应链建模等专业课程,培养学生供应链优化技能,以致学生能快速融入物流企业实操。

  (二)对接企業岗位要求构建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宿迁学院办学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以及企业核心岗位要求,物流管理专业形成由专项能力实践模块、专业综合实践模块、创新能力实践模块构成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线,以问题为牵引,以任务为驱动,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实现教学过程的渐进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三个模块相互衔接、互相支撑,强化“专业化”和“职业化”培养理念,将实践与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融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实践结合。

  专项能力实践模块中,分为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两个子模块。课程实验是对设置的专业课程分别开出相对应的独立实验,在教授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便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综合实验是针对物流专业毕业后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专业能力进行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专业综合实践模块中,设置了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学生通过自主分散实习,增强对物流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感性认识,了解实际工作中企业组织开展物流管理工作的全貌,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模块中,包括学科竞赛、创新训练和毕业论文。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完成毕业论文等形式,针对实际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对应解决方案,加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贴合物流行业发展实施产教深度融合

  地方经济的区域性决定了物流行业发展的差异性,因而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迎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需求,宿迁学院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在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基础上具有鲜明的地方产业特色。一是专业建设之初,邀请物流行企业的专业人员参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工作,共同商讨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二是教学内容上衔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将物流专业的能力培养与行业发展有机融合,同时开设行业课程,强化校企合作,使得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三是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将企业的产业背景和科研资源相结合,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四是与地方企业共建校园实训基地,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企业的真实经营环境中实践,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事物流专业教师也会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潘华贤,吴文杰.基于岗位责任清单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9,(02).

  [2]谢会芹,方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究——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

  [3]王秀梅,连珠.基于市场需求的物流金融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12).

  [4]李卫东,吴砚峰.面向东盟培养区域特色物流专业人才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1).

  [5]胡玉霞.校企合作推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

  作者简介:

  杨秋明(1983-),女,河南省洛阳市人,宿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