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位非文学专业的耄耋老者写点文字,是平生头一回。缘由首先是因为老者的公子张俊雄是我的挚友,他是个孝子,多次向我推荐其父诗词集《普熙拾韵》《普熙拾韵续集》。我起初把此事当作“友情写作”。然而,当我阅读了老者的简介及作品,知其家是书香之家,其人道德品格高尚,诗词功力深厚,我不禁 生崇敬之情。
老者名张家烈,八十三高龄。从发表诗词的时间得知,他至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便开始写作诗词。跨两个世纪数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然而,一个人对某种文体的爱好,并不能反映其人格境界高下,只有从其作品关注的内容和表达的志趣,才能窥见其内心情感、品格和境界。张老诗词涉及时政、览景、生活、感怀、题赠、和韵、散题等多方面内容,但给人最强烈印象的是他那些描写现实和时政的篇章。张老虽一教书匠,但具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所闻所思所写,与国家民族、与人民群众同频共振。从他的诗词中,可以窥见新中国两个世纪数十年来进步的重大历程和点点滴滴,并处处表现出一种炽热的家国情怀,充满振奋鼓舞人心的正能量。二十世纪他写:“分田分地”“工商改造”“修水利”“四化建设”“市场开放”;当代他写:“改革兴邦”“奥运举办”“南水北调”“神舟上天”“高铁动车”“港珠澳大桥飞架”“打虎灭蝇”“振兴乡村”“法治中国”“复兴中华梦”。诗集犹如一部编年史,把国家数十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几乎一件不落地记录下来。如此全面地用诗词反映国家民族进步历程,实在鲜见。不仅如此,他在记录时代的同时,表现出一种深深地对国家民族的忠诚热爱的赤子之情:为国家的每一点进步欢欣鼓舞,为党的一项好政策鼓与呼,为祖国美丽山河自豪,为汶川大灾难而伤悲……
张老对诗词痴迷追求的意义,还在于它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被忽略、遗忘、贬损甚至被消解的现状,例如,古诗词这项中华文化的瑰宝,当今大部分年轻人就不感兴趣,更莫談写作,呈现后继乏人的现象。如何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守护好中华民族之根,成为当务之急。路径除了党和国家的号召倡导、政策引导、法律保护外,像张老这样用自己的行动,一点一滴去传承,一砖一瓦地去建设,并有意识地影响家庭特别是后辈,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有更多这样自觉的热心人,从更多的方面做同样的工作,传统优秀文化就会代代相传,弘扬光大。
张老写诗的缘由,固然首先是他对诗词的热爱,但人到老年,时有闲暇,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也是一个原因。人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活着有何意义?这些人类的终极问题无时不在拷问着人们。回答这些问题的答案五花八门,甚至千人千种,也就是说,人的活法是千人千样,也不必求同。但是,一个老人除了自己活得自在之外,做点有益于国家社会、有益于人、有益于后辈的事,是一种健康的追求,自己也会从社会和后辈回报的赞许的笑脸中获得满足自信和快乐,有益于身心愉快和身体健康。张老的一幅书法上写着“中华腾飞,知足常乐”。国泰民安,家庭和谐,老有所为,心态积极,不问得失,知足常乐,或许就是张老晚年的处世观,也是他快乐长寿的秘诀。
受张老感染,胡乱凑打油诗一首,祝张老身体健康,创作丰收:
拾韵和声数十年,
不为声名不图钱。
常乐高寿若有秘,
家和国泰是由缘。
黄祖松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