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地球深部进军,要以装备降成本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石油,阐述,能源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9-12-22 21:21
2018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43%,继2017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后,又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天然气进口国。
不久前,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时隔3年再次召开,研究进一步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
此间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朱日祥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就国家能源安全形势、现有技术装备水平、油气体制改革和能源开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朱日祥说:“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已从全球能源治理的参与者变成影响者。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国家会选择构建合作共赢的能源命运共同体。”
在他看来,相关科研工作者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以解决国家战略需求问题为己任。“当务之急,是又快又好又有价值地把能源开采出来。”
入地之难
《瞭望东方周刊》:近期召开的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是党的十九大之后首次召开的国家能源委员会会议。你如何解读此次会议?
朱日祥:这次会议主要是研究进一步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审议通过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就我个人而言,最关注的是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能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攻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能源安全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在2016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国家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他举例说,从理论上讲,地球内部可利用的成矿空间分布在从地表到地下一万米,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勘探开采深度已达2500米至4000米,而我国大多小于500米,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
从战略上来讲,我们自主研发出一个产品,即便一开始和进口产品有些差距,但只要用得上、性价比高,就能在市场上逼着对方降低价格。
《瞭望东方周刊》:有句话说“上天不易入地更难”。我们的“神舟”上天了,“蛟龙”入海了,去年“地壳一号”在松科二井入地7018米。入地还很难吗?
朱日祥:关于入地之难,我简单地说几个原因:地球内部越往深处岩石密度越高;越往地球深部压力和温度也越高。
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就增高3摄氏度。一般到7000米以下,压力即达1400个大气压,11000米深时,压力可达3000个大气压。不难想象,二三百摄氏度的高温及几千个大气压的环境,对钻探设备测试仪器是多么严峻的考验。
去年,我国的松科二井完钻井深7018米,创下了四项世界纪录,创造了国内最高温度241摄氏度条件下钻进的纪录,成为全球首个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科学钻探井。
但需要注意的是,地球的直径是12756千米。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探井是12262米,在苏联科拉半岛,深度约为地球直径的1063分之一。
当然,这些只是科学钻探的深度,找矿采矿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深度。在寻找矿产资源的深度上,发达国家可以到2000米,我们目前仍在1000米以浅。
2018 年6 月1 日,松科二井“地壳一号”万米钻机整机系统(许畅/ 摄)
勝利油田某油井,采油工人对原油生产装置进行巡检
当务之急
《瞭望东方周刊》:向地球深部进军,是为了保障国家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供应。作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和世界能源消费大国,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如何?
朱日祥: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能源安全形势也是发展中的形势。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从能源工业基础“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今天的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2018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37.7亿吨标准煤,达到6年来的最高水平,是1949年的158倍。
但是,我们并不能过于乐观。伴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必然会与日俱增。2018年,我国能源净进口量约9.7亿吨标准煤,对外依存度达21%。其中,石油对外依存度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43%。继2017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后,2018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天然气进口国。
《瞭望东方周刊》:今年国庆期间,中石油宣布了两项重大油气勘探成果:鄂尔多斯10亿吨油田和四川盆地万亿立方米页岩气大气区。对于这样的消息,你怎么看待?
朱日祥:这样的好消息并不少。
比如去年,我国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9.59亿吨,同比增长了9.4%。其中,新增探明储量大于1亿吨的盆地有3个,分别是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陆上)和准噶尔盆地。
还有,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2018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的页岩气储量达31.6万亿立方米,排名全球第一。
毋庸置疑,中国地大物博,是一个能源大国。但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又快又好又有价值地把能源开采出来。
《瞭望东方周刊》:怎么理解又快又好又有价值地把能源开采出来?
朱日祥:举个例子,假设国际原油每桶50美元,我们的开采成本要70美元,那我们还要自采吗?向地下要资源,向地球深部进军,我们必须“加快能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攻关”,以装备降成本。
打破垄断
《瞭望东方周刊》:我国能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现状如何?
朱日祥:长期以来,我国大型地球物理探测装备和核心软件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国际上,大型探测装备的研发和生产处于少数大公司掌控之中,形成了市场垄断。他们只租不售,不仅价格昂贵,还对我国实施高端产品技术封锁。
2013年,我们开始攻关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深部资源探测核心装备研发”——依据矿产资源“攻深探盲”勘探流程的技术急需程度,我们遴选了卫星磁测载荷、航空超导全张量磁梯度测量装置、航空瞬变电磁勘探仪、组合式海底地震探测装备等8套深部资源探测装备的研制任务。
经过长达4年的自主研发,终于顺利通过验收。
现在,航空超导全张量磁梯度测量装置样机已参与资源探测、工程考古和国防领域的应用;航空瞬变电磁勘探仪已为武警黄金部队在山东、内蒙古等地进行了金属矿勘查工作;组合式海底地震探测装备已被中海油、福建省地震局应用。
这8套深部探测装备通过验收之后,2017年,我们又启动了“智能导钻专项”。
“智能导钻”集传感、运输、控制、精密制造等高端技术于一体,力图 “看得清、打得准、采得净”,形成6000米深层油气资源开发整体技术解决方案,为未来非常规油气等勘探开发提供核心技术。
10月中旬,我们在胜利油田预探井进行了“智能导钻”实钻试验,效果还不错。
《瞭望东方周刊》:请你评估一下,我们的技术和西方最先进的技术相差多少年。
朱日祥:这取决于我们的发展速度。如果不发展,一百年赶不上;如果发展得快,数年就能赶超。
客观地说,目前,我们国内的高端装备还是主要靠进口。要赶超一流,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从战略上来讲,我们自主研发出一个产品,即便一开始和进口产品有些差距,但只要用得上、性价比高,就能在市场上逼着对方降低价格。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一些自主研发的深探装备研制所达到的技术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年设定的目标;我们现有的部分装备,已经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一些核心部件和装备的应用推广速度,也超出了预期。
一方面,扩大开放必将增强市场活跃度,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让全世界最有实力的公司来帮我们勘探开发能源,不失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供应能力的有效手段。
例如,卫星磁测载荷系统自主研制了磁通门磁强计工程样机、质子旋进磁强计工程样机、磁检测标定系统和数据解算软件。第三方测试表明,部分技术指标优于设计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整项技术支撑了火星磁场探测任务的立项,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工程有效载荷单机项目研制优选中胜出。
当然,这只是装备研发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将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持续攻关,推进深部探测装备的实用化与产业化。
双向开放
《瞭望东方周刊》:你刚刚讲到战略。一个科学家应该有怎样的战略?
朱日祥:我的老师刘光鼎先生,常对我们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我的理解是,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应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以解决国家战略需求问题为己任。
就我而言,就是地球科学要為国家服务。
我国经济发展的很多基础工作,都需要地球科学的支撑,如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都离不开地球科学。
《瞭望东方周刊》: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今年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9年版)》,这份文件取消了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限于合资、合作的限制,被视为我国油气体制改革的“里程碑”。请问,对外资开放独立勘探开发权,会冲击国内相关产业吗?
朱日祥:油气勘探开发是一个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我认为,取消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限于合资、合作的限制,引入多市场主体参与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一方面,扩大开放必将增强市场活跃度,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让全世界最有实力的公司来帮我们勘探开发能源,不失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供应能力的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我还想指出,我们的能源开放是双向的。我们不仅是把能源引进来,还有能源技术装备的走出去。
从贯穿中国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项目,到中俄、中蒙、中吉等跨国输电线路,从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南非德阿风电项目,到世界最南端的阿根廷孔多克里夫水电站和拉巴朗科萨水电站,中国能源建设者的身影已遍及“一带一路”。
能源合作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主题。当前,世界能源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已从全球能源治理的参与者变成影响者。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国家会选择构建合作共赢的能源命运共同体。
陈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