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国传统道德观与青年廉政教育的关系

  • 来源:时代人物
  • 关键字:青年大学生,希望,多元化
  • 发布时间:2019-12-27 07:58

  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廉政诚信道德观,使青年一代具有诚信、清明的风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能为我国高校的育人环境提供正向的推动力量,同时也能引导高校师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本文主要讨论新形势下中国传统道德观与廉政思想的内在联系,浅析了高校青年学生廉政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经过了历史的验证和岁月的洗礼,代表了人类社会文化中对真善美的总结和追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人,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历史经验教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为中华民族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这是中华民族无论是强盛兴旺还是屡遭外敌入侵都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的精神源泉。然而当今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得传统的道德标准被模糊甚至颠覆。

  一、当代青年面临开放、多元化的文化冲击

  当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开放的速度也在加快。与经济飞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精神文化层面对外来冲击的准备不足和传统中国文化对青年的影响不断萎缩。尤其对于中国的高校学生来说,多元的文化满足了大学生对外来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不断的接受各种碎片化信息中寻找刺激和娱乐。在对中国“00后”一代的最新调查中显示,区别于“80、90”一代,更加国际化、更加开放和自我中心主义成为“00后”青年的显著特征。

  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研究罗马时期的贵族生活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道德与社会的二律背反。卢梭认为物质文明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精神不平等的深化和道德的堕落。因此,在今天的中国,对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势在必行,特别是在高等学校。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如若大学生缺乏道德意识,缺乏廉洁自律的精神,那么中国未来的反腐倡廉工作便无从谈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时,他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立身之本,要求高校在培养青年学生时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并且在德育过程中弘扬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习主席强调“我们要坚持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教育实践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教育之中,无疑是高校思想道德培养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中国传统道德观与廉政思想的内在联系

  《尚书·尧典》最早记载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商汤时期就已经有较为完整的道德规范,有“知、仁、圣、义、忠、和”“六德”之说,春秋时期孔子的“仁、孝、悌、礼、信”,管子的“礼、义、廉、耻”,孟子的“四德”和“五伦”,汉代有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形成了中国的道德学说体系,历朝历代又不断丰富完善,形成了我国传统的道德规范模式。而中国的传统廉政文化就是要求官員通过修身、正德行、学做人,在行事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中渗透清廉为官、刚正做人的思想内涵。在我国传统道德规范中非常强调“公忠”,即公正忠诚、尽忠为公。要有乐于奉献、顾全大局、公而忘私、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重的民族精神。要求我们做人要坚守规则、法则,不能损人利己、损公利己。当然在讲“公忠”时,传统道德规范也讲“私情”“私恩”。“舜负父而逃”的故事、孔子所谈“父攘羊”的故事都非常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中国古代以儒经选官,寓廉政教育于学校教育之中。学校廉政教育的教材一直都是儒家经典,即“四书”“五经”。自从“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经典也是选任官员的重要考核内容。儒家的民本观、仁爱观、义利观、清廉观、修齐观等,是廉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儒家思想的廉政教化功能备受统治者礼遇。《尚书·尧典》中,有帝尧为政“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还有“敬授民时”(《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这其中就体现了古代做官为政就要具有节俭、勤政爱民、尚贤等多方面的最初公仆意识和品质。孔子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中国古人很早就将道德观念贯穿于国家治理和政治精神中,形成了以“民本意识”、“仁爱思想”为底色的廉政思想体系。文化建设具有历史继承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廉政文化建设应该从中国传统道德观中寻求思想文化资源。当代社会的廉政建设与中国传统道德观的现代性转化具有内在的文化共通性。在中国优秀传统道德观的滋养下,中国人形成了关于“廉”为“仕者之德”、“国之大维”、“廉为政本”等价值取向,为当前我国进行廉政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当代廉政建设也突破了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尤其在廉政思想、制度、社会文艺建设等方面,突出体现了时代特色和对传统廉政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的“民本”意识、“为政以德”、“以法而治”、“慎独礼治”、“去利怀义”、“崇廉尚廉”等价值论断,分别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社会文化四个方面层次为当前廉政建设提供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力量。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三、加强高校青年廉政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青年。中国共产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作风建设,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在着重解决“四风问题”,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015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重点开展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教育广大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党的群众路线运动得到进一步拓展。2016年,党中央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倡导全体党员同志“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将全面从严治党延伸至基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就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出全面部署,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基本准则。依靠学生党团组织,紧跟国家形势政策适时对青年党员、团员、学生骨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性修养,提升自身思想觉悟,形成廉洁奉公,爱党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性修养。

  典型模范教事迹影响青年。先进典型和榜样的力量激励着教育对象,在党的历史上涌现着许多模范事迹。例如,党和国家在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曾先后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焦裕禄精神、学习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学习王杰、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解放军等教育活动;改革开放后,孔繁森、周国知、牛玉儒、申纪兰、任长霞、郑培民等先进事迹在全国宣传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学习他们高尚品格的热潮。焦裕禄同志是共产党人廉洁奉公的典范,是共产党人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典范。这些先进典型集中体现了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正面教育着党员干部廉洁奉公的为政意识。

  传统道德观教化青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廉政思想文化。“纵观我国古代的传统廉政文化,从仁义廉耻的从政道德到节俭重民的优秀品德,从举贤任能的用人之道到克己奉公的修身之志,从公正无私的执法态度到心忧天下的鸿鹄之志,我们不难看出其深刻内涵和重要影响。”它滋养着当代中国的廉政社会建设,其明德修身、仁政爱民、奉公尚忠、知耻能廉等精神内核深深地嵌在中国古代所推行的廉政教育全程之中。重视和发掘中国古代推行廉政教育的重要举措仍具有重要的現实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3-01-23(1).

  [2]习近平.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加强改进高校党建工作[N].人民日报,2014-12-03(1).

  [3]张岱年. 试论新时代的道德规范建设[J]. 道德与文明,1992(3):4.

  [4]罗国杰. 中国传统道德[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5]人民日报评论部. 习近平用典[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6]孙迎光. 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作者单位:河南工学院)

  魏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