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督察持续推进问题整 马鞍山重现生态江岸
- 来源:小康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推动,整改,打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1-06 19:32
江水变清,江豚腾跃;岸线整治,滨江入画;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的警示推动下,马鞍山市持续推进各类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交出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和黑臭水体治理“马鞍山答卷”。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滚滚长江浩荡东流,至皖江稍作蛰伏,便一气冲开天门山。79.12公里长江岸线给了马鞍山这座城市如画的风景。
然而,马鞍山曾经临江不见江,只因长江岸线资源长期被大量非法小选矿、非法码头等占据,一度让美景黯然失色,更危及长江生态健康。这就是一度让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感到“震惊”、让沿江老百姓苦不堪言的长江马鞍山段。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入推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生态环境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成联合调查组,深入长江经济带11省市,进行暗查暗访和明查核实,编辑形成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其中,马鞍山市非法码头问题,马鞍山尖担沟、昭明沟常年黑臭水体问题被提及。
而此前,2018年10月31日至11月30日,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安徽省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督察认为,马鞍山市慈湖高新区黑臭水体整治推进缓慢,园区通向长江一级支流慈湖河的两条主要排涝沟渠尖担沟和昭明沟水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回头看”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的警示推动下,马鞍山市持续推进各类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全力实施“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着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
如今,江水变清,江豚腾跃;岸线整治,滨江入画;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合力之下,沿江生态蝶变焕然一新,马鞍山市交出长江岸线整治和黑臭水体治理“马鞍山答卷”。
抓住“牛鼻子”整治长江岸线
1956年建市的马鞍山是一座因铁矿而建立的城市,被称为“钢铁之都”。
一个事实是,马鞍山市长期以来较为粗放的发展方式,导致长江岸线使用不合理,沿江布局了较多的重化工企业。
2017年开始,马鞍山市先后经历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并被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点名。一组数据说明了环保形势的严峻:督察期间,督察组共向马鞍山市交办各类信访件1314件,案件数量在安徽省排名第二。
面对上述问题,马鞍山市委书记张岳峰曾经召集各部门开会研究,这些问题不整改,行不行?不行!那整改起来难度特别大,怎么办?“只有豁得出去,才能干得出来。”张岳峰在会上撂下的狠话,最后成了大家咬牙坚持下去的动力。
马鞍山市全力推进长江马鞍山段生态环境“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切实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即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反映问题、省委主要领导暗访反馈问题和环保督察反馈问题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改工作。
为使长江岸线生态功能得到有效保护,马鞍山市出台了专项攻坚行动方案,着力构筑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防线”,“1515”三道防线规定,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严禁新建工业项目和工业园区;长江干流岸线5公里范围内严控新建重化工、重污染项目,严禁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
成效顯著 整治前的昭明沟。
到目前为止,按照“1515”三道防线要求,马鞍山市已整治完成677余家散乱污企业。
“以前我就在薛家洼旁边居住,有不少码头,整天装货卸货,雨天满地泥,晴天都是灰,对环境污染非常大。”马鞍山钢铁厂工人沈怀华回忆道,“如今的薛家洼拆掉了码头,搞起了绿化,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完全变成了江边公园。”
薛家洼是马鞍山市整治长江岸线的“牛鼻子”,长期以来,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岸上住户及渔民无序生产、生活造成的各类污染,严重影响江岸环境和长江水体,近千亩的区域整体环境极差。
早在2017年4月,马鞍山市雨山区开展专项整治。半年时间,薛家洼(陈家圩)24家非法码头、砂场全部取缔拆除,同时开展岸线恢复,覆土添绿。
尽管经过两年多的整治,非法码头被拆除,周边开展了复土绿化,但今年3月27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暗访薛家洼时却指出“非法码头拆除后复绿质量不高,‘两断三清不到位,环境整治不彻底,仍有一些渔民以船为家,生活污水直排入江污染环境,遗留部分构筑物存在安全隐患”。
马鞍山市直面问题,今年5月,薛家洼水域229名渔民全部上岸,告别“水上漂”的生活。现在,薛家洼长江生态游园主体工程已经完成。
马鞍山市花山区常务副区长陈鹏介绍,薛家洼区域位于雨山区和花山区交界地带,原有3家非法码头和养殖场等,还积聚了100余户住户,江面上100多名渔民生活在100多条渔船上。岸上乱搭乱建,江上随意倾倒垃圾,整体环境极差,“沿江不见江、近水不亲水”备受当地群众诟病。
《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近日在薛家洼整治项目现场看到,绿化工作已经完成,非法建筑物原址上长满郁郁葱葱的树林,沿江步道蜿蜒,绿草如茵。
薛家洼是长江马鞍山段岸线整治的缩影。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马鞍山市退捕转产涉及渔民1.1万多人。其中,薛家洼完成退捕转产任务,涉及渔民229人,集中收回和拆解捕捞及辅助渔船223条。
“虽然住在长江边,但以前很少去江边游玩,全是码头和砂场,太脏了。现在江边就像公园一样美,大伙儿都喜欢去江边走走看看。”雨山区采石街道九华村村民组长昌光荣告诉记者。
事实上,整个长江马鞍山段东岸,颜值越来越高。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马鞍山市制定实施《马鞍山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东岸综合整治规划方案》,目标是将其打造成城市生态客厅,重塑美丽长江风景线。
除了通江河流的整治,马鞍山市还通过排污口达标排放治理、“散乱污”企业整治等一系列源头治理工作,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长江马鞍山段水环境质量有效提升,从源头守护长江生态。
和薛家洼一样,距其不远的滨江文化公园原来是一片采石港区,昔日也曾污染严重。2012年,马鞍山滨江新区为彻底改变临江现状,对非法采石港区进行取缔整治。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一处风景秀美的滨江公园,岸边青草萋萋,绿树成荫,是马鞍山当地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
马鞍山市雨山区常务副区长王伟介绍,滨江文化公园位于长江东岸综合整治规划中的文创旅游区,占地约1000亩,此前,该区域原是码头货场、“散乱污”企业集聚、环境污染严重的江滩地,有货物码头42座,小化工、小冶炼企业20余家。马鞍山市在实施滨江大道建设、沿江棚户区改造、临江港口码头搬迁、江滩企业集中整治4大工程的基础上,平整江滩地近50万平方米,其中广场和游步道铺装约12万平方米,绿化面积约21万平方米,沿江岸面约7万平方米,设置建筑小品和独立景点30余处。不仅修复了该段长江岸线自然生态,也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渔民上岸开始新生活
马鞍山市作为八百里皖江的龙头,是安徽发展的“东大门”、全面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马鞍山市工业基础雄厚,现已形成钢铁、机械、汽车、电力、化工、建材、食品、铸造等一批产业集群。蜿蜒而过的长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港口岸线资源。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过去,长江马鞍山段上有着112家码头,其中仅有29家合法码头。长江岸线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大量无证经营、生产设施简陋的“黑码头”占用了岸线资源,严重影响周边水域航道条件与通航安全,破坏长江生态环境。
马鞍山市港航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冯昕表示,非法码头牺牲了安全和环保成本,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冯昕介绍,从2017年开始,马鞍山市对全市范围内码头全面摸排,依法认定,坚决拆除,彻底整治拆除长江干线全部83座非法码头,达到了“拆除到位、清理到位、复绿到位”验收标准,共清退长江岸线约10公里、滩地1000多亩。
为得到码头业主的理解,马鞍山市编印了《致码头业主的一封信》,发给每位业主。点对点、面对面的宣传,细致的工作,赢得了多数码头业主的理解和配合。
拆除非法无证码头之后,这些业主怎么办?马鞍山市按照“政府主导、业主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设5个砂石集散中心,建设工作正在全面开展。马鞍山市还通过修订《马鞍山市港口管理办法》,制定实施《马鞍山市打击非法码头建设暂行管理办法》,建立县区政府、部门联防联控的监管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防止非法码头回潮。
50岁的秦立军原来一直做码头造船生意,年收入超百万元,自从码头拆除后,在彩石街道办的帮扶下,自己开起了农业生态园,又承包了180亩鱼池,现在,每到周末,生态园生意非常红火,钓鱼、采摘等吸引了很多市民,去年收入已经达到百万元。
非法码头拆除后,漁民退捕转产也是马鞍山大力实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上岸后,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街道还给我们申请了无息贷款开起了超市。”住在马鞍山市博望区荣博佳苑小区的渔民张来喜,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常年生活在渔船上。去年,随着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工作的推进,继承祖业的张来喜和许多聚居在薛家洼的渔民一样上了岸,他对新生活充满憧憬和期待。
同样作为渔民,许喜根今年6月上岸后,街道负责帮忙联系了华菱西厨装备有限公司,经过两个月学习后,他现在已经成为一名焊工,每月保底工资5000多元,一家人还住进了政府安置的福利房。
据博望区丹阳镇小花津居委会主任韩庆荣介绍,他们居委会安置渔民417户1668人,经过居委会组织培训和就业安置,已经有近400人得到就业安置。
坐拥“一江两岸”的马鞍山,在市区东岸拥有长达23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在综合整治过程中,马鞍山紧紧围绕“沿江风光展示区、湿地生态涵养区、城市生活融入区”的定位,以塑造良好的沿江生态景观为核心,运用大地景观手法,融入城市人文记忆,因地制宜展现本土特色,进一步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全面打造一个生态自然、开合有度、文韵深厚的滨江绿色风景线,进一步促进马鞍山市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
“整改前,‘散乱污企业、养殖场、棚户区住户、船上渔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各类污染,严重影响江岸环境和长江水体,区域整体环境脏乱差。”马鞍山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胡伟坦言。当地经过近两年的整治,拆除了非法码头,组建拆违、复绿、环保、渔民上岸四个专项工作推进组,搬迁拆迁、种草植树、修复江岸、建设游园步道,逐条逐项细化整改措施,一座崭新的生态游园亮相长江边。
水中岸上齐发力,消除黑臭水体
汇入长江的慈湖河支流尖担沟、昭明沟,位于马鞍山市慈湖高新区,在两年前还是人人避而远之的“龙须沟”。但是,通过截污纳管、雨污分流和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如今的尖担沟水体主要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一举摘掉了“黑臭帽”。
两岸绿草茵茵,水面清波荡漾,沿着尖担沟旁的游步道一路向前,这片藏身于工业区内的“景观带”,俨然一幅精致的画卷,令人赏心悦目。
而此前,这里正是环保督察组指出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地方。
水体黑臭、气味刺鼻,曾是昭明沟、尖担沟的共同写照。雨污管网混接、错接、渗漏等问题,导致昭明沟、尖担沟雨污合流、直排河道,加之河底淤泥污染、水体自净能力差,致使水质不断恶化,成为让市民掩鼻而过的黑臭水体。
整治黑臭水体,“截”是基础。对此,马鞍山市住建局在前期摸排的基础上,对昭明沟河道两侧共20多个排口进行了封堵拆除,从源头切断了污水入沟的通道。同时,对河底平均厚度达七八十厘米的淤泥进行清理,进一步消除了水体内源污染。
“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关键在排口。”黑臭水体整治,要治标更要治本。马鞍山市在实施尖担沟、昭明沟水系整治工程中,除了做足“水中”文章,还积极做好“岸上”文章,通过加大管网排查检测力度、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等措施,做到标本兼治、源頭治理。
“目前,我们正对雨污管网进行全面排查检测,仔细检查每一个污水井、雨水井,确保不留死角。”马鞍山市住建局城建科科长朱国斌说,通过排查摸清底数,挖出病根,为下一步完善管网奠定基础。截至目前,昭明沟已完成管道清淤1.3公里,管网检测3.5公里;尖担沟已完成管道清淤1.6公里,管道检测2.1公里。“在排查管网的同时,我们还对河道汇水区内工业企业雨污管网、污水处理排放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工业企业污水达标排放、工业企业内部雨污分流。”
暗涵改明渠、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一系列方案、措施、工程正在形成合力。“目前,尖担沟上游河道已整治基本完成。”朱国斌说,此外,慈湖污水处理厂提标扩能工程正加速推进,预计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届时将极大提高污水收集与处理能力。
“目前,尖担沟上游已从治理阶段转入常态化运营管护阶段。”慈湖高新区环委办主任张庭峰说,为巩固治理效果,确保治理后的水体不返黑返臭,专业的运维队伍每天都会对河道进行保洁、对绿化进行养护、对排口进行巡查,还建立了“一河一档”,每个月都会对水质进行检查,出具检测报告。通过专业运维,目前,该河段水体主要指标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和雨山湖水质处于同一水平”。
朱国斌介绍说,慈湖河是马鞍山母亲河,横穿主城区,是一条重要的通江河流,全长26.1公里,沿河36条支流,其中17条属于黑臭水体。慈湖河整治前水质为劣V类,发源地向山地区分布着大量的采矿企业、化工企业和散乱污企业,沿河周边居民乱搭乱建严重,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沿河的散乱污企业达到120多家。马鞍山市先后投入20多亿元实施综合治理,着力提升河道排涝能力,整治周边环境,提升水环境质量。目前,水质达到地表V类水标准,沿河景观显著提升。全部整治工程完成后,将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
朱国斌说,按照计划,马鞍山市将于2020年年底前实现中心城区水体全面消除黑臭、 80%以上水体达到V类标准、重要水体达到Ⅳ类标准以上,实现中心城区水体可渔、可亲、可泳,构建水清、岸绿、河畅、景美和群众满意的水环境。
朱国斌表示,下一步,马鞍山市将在加强已“销号”水体长效管理、加快黑臭水体建设进度,全面消灭黑臭水体的同时,对全市污水排水开展顶层设计,陆续开展扩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善配套管网、实施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新建区域雨污混接改造等,进行雨污混接改造试点,构建“护水、保水”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水清岸绿、水景亮丽、人水和谐水环境”。
郭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