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国人的老家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 关键字:中国人,老家,家族
  • 发布时间:2020-04-18 12:07

  县,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老家。两个人初次见面,一定会问对方的老家,也就是籍贯。在回答这一问题的时候,如果只说了省是不够的,一定会被追问“你是哪一个县呢?”县回答完了,老家的问题才算清楚了。所以,人们的老家大都在县里。两个人来自同一个县,那是真正的老乡,见了才会两眼泪汪汪。

  传统的县,不但有稳定的地盘,还有稳定的居民,可能有很多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的家族。县里居民的口音、习俗,都有自己的特点,当地人凭口音中的微小差别,往往就能分辨出“您不是俺们县的吧”。

  多数人都知道,县的普遍设立在秦朝。县的诞生,则在更早的东周时期,秦国、晋国等国都是县的发明者。有的县是打了胜仗,灭了小国而设立的,这种县一般比较大;有的县是瓜分贵族土地所设立的,这种县就小多了;还有些县是一些乡归并而成,这类县也不大。后来,县越来越正规,一般是“百里之县”。不过,县与县,不是比块头,而是比人口,人口是最主要的指标。人口多,密度大,地盘会小一些;反之,地盘就会大一些。在秦汉时期,人口多的县,县官叫“县令”,人口少的县,县官则叫“县长”。

  历史上,我国行政区划制度各朝各代都不相同,高层政区有的叫“郡”或者“州”,有的叫“道”或者“省”,它们不但名称老变,分划方法也不一样。但是,不管上层怎么变,县始终是基本单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指出,自秦以来两千多年,历代设县的辖境范围变化不大,秦的县大致有一千个,如今是两千多个,而现在的地域刚好是秦朝的一倍多些。知道了什么时候开始设县,就知道它所达到的开发程度,知道新县是从哪个旧县分出来的,就知道它的开发动力,也就是人是从哪里来的。

  县是最贴近百姓区域性的行政单元,农工商学兵,山林路关卡,样样要管。用成百上千个类似的机构把万里江山一块块管理起来,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一块土地,原来可能是个蛮荒之地,只要一设县,就会逐步开发起来。所以,县又成为观察某地历史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如果把一个地区设立县的过程排一个时间表,那么这个地区的开发历史就显现出来了。在中央集权的体制下,县太爷都是朝廷委派的,他代表皇上去做一方百姓的父母官。但是朝廷又担心县太爷们拉起地方势力,反过来要挟朝廷。于是有人出主意,委派县官的时候,尽量不用本地人,一个外地人去做官,下面的百姓没有一个是他的亲朋故旧,这样他就很难集结起地方势力。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得到了推广。

  但是,一个外地人来做官,什么都不熟悉,怎么能拿准主意、办好事情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有人想出办法,让每一个县都编写一本当地的百科全书,把历史、人物、耕地、人口、山林、湖泽、物产、民情、风俗都写清楚,来的新官,在“三把火”之前先通读此书,不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吗?这也是个好主意,于是也得到了推广。这样写成的地方百科全书,在古代称为“县志”。

  当然,县志的用处不光是官员参考书,特别是后期许多文人学者主动编写的县志,也成为地方历史文化的结晶。中国的县志以及各种地方志,因历代不断更新,累积起来的数字是惊人的。现在还能看到的方志(不包括山水祠庙等专志),有8500多种,十几万卷。因为县是基本的人文地理单元,中国的地图特别重视对县的表现,许多分县地图在书店出售。美国也有县(county),但他们的分县地图远没有中国普遍。在地图上,中国人找到自己的县,自己的家乡,会感觉很亲切。

  不过,县作为乡情的传统符号,现在却开始渐渐消退了。例如北京市所有的县都改成了区。由于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中国基层社会开始巨变,传统农业社会特征越来越少,而现代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的特征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县被改成区,比如房山县改成了房山区,延庆县改成了延庆区。有人说这有利于它们融入北京的大都市圈,撤縣设区后,感觉上离城市更近了一些。

  从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县不仅仅是一个行政区划,还是人们记忆中一份深深的温情。

  唐晓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