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福会
-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创新,设计师,古董收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4-18 12:31
亚洲华尔街日报这样评价雍福会:“让你了解二三十年代上海豪门的奢华生活。”作为会所,雍福会是上海最顶级的消费场所之一,被《胡润百富》评为“最受千万富豪青睐的俱乐部”;作为米其林餐厅,雍福会是上海唯一一家摘得米其林二星的本帮菜餐厅,并连续四年蝉联米其林二星。
植根于上海,雍福会以本帮菜立足。本帮菜即上海菜,是汇聚苏、锡、常、宁、徽等16个地方风味形成的菜系,有“浓油赤酱”的特点。雍福会主厨在保留老上海风味的同时,也考虑到现代人低糖、低脂、低钠的饮食习惯,注重在传承中创新,解读上海味道。
世纪领事馆华人设计师的物藏
上海徐汇区的一幢幢老洋房,藏着老上海的风情和故事。在永福路200号,庭院深处一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班牙风格别墅,有幸被汪兴政发现,打造成如今的雍福会。
汪兴政是中国第一代华人服装设计师,他出生在南京的丝绸世家,从小就对古典的亭台楼阁、雕花门窗情有独钟。一次在旧货市场看到了一张旧梳妆台后,他开始了自己的收藏之旅:明清家具、徽雕石刻、晋式门窗、楹联匾额……凡是美的、有历史感的物件,他都会收藏起来。渐渐地,汪兴政有了自己的系列古董收藏。
2001年春,汪兴政偶然发现一栋老洋房,它曾是瑞金医院名医邝安坤的官邸,并先后作为苏联、德国、英国等国的领事馆。第一次来到这里时,此处还是荒园,但汪兴政被它融汇多元文化的气质吸引,决定将其利用起来。他将自己收藏的上千件艺术品用作装饰,花费3年时间将其打造成一个集会所、餐厅、私人博物馆于一体的“雍福会”。
沿着两旁种有松柏、冬青的小径进入雍福会,可看见一栋西班牙风格的三层洋房,正门上方的中式牌匾书写着“聚德堂”三个大字。进门后,聚德堂大理石地面上的图案,是汪兴政让工匠用凿子一点点凿出来的,极具匠心。门厅处同样有一块牌匾,这是清代“浓墨宰相”刘墉的真迹,写着“履无咎盦(an)”。匾额下是西式壁炉,上面放着乾隆时期制造的香炉。再往前走,便可看到布置精致的用餐区,红底窗幔绣着孔雀尾羽,餐桌的白色桌布是纯手工缝制,座椅为欧式复古风。餐厅中央有一副用琉璃烧制的对联,写着“东鲁雅言诗书达礼,西京明训孝弟力田”,用餐区还用旧式橱柜陈列着汪兴政收藏的古董。在这个近乎欧式布置的餐厅中,穿插着中式古典摆件,却没有丝毫违和感。
從聚德堂出来,穿过花园依次可以看到密训酒吧、六艺堂、菜香书屋。密训酒吧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珍酿的葡萄酒,雍福会以巴黎上世纪30年代文化沙龙为灵感,每周在此举办音乐演出、电影交流、文学朗读会等艺术活动。与密训酒吧相比,六艺堂更为古香古色,它是从浙江东阳完整迁移过来的清初大宅院厅堂,在雍福会作为一个露天古戏台,用来表演京剧、昆曲等中国古典戏曲。六艺堂的每个部件,都像积木一样拆下来进行编号,运回上海后,耗费了大半年时间才组装完成。一张中式大门镶嵌在墙上,上方的牌匾出自明代书法家杨逸之手,写有“六艺堂”三个大字,大堂两侧对称放置着明清时期的木椅,楠木木雕饰顶,细致地雕刻了花鸟虫鱼、人物故事。当戏子唱腔响起,便是一场穿越古今的视觉与听觉盛宴。
位于花园东部的菜香书屋同样以古匾命名,是会员专属的雪茄吧和书房,常用来举办国学讲座、文人雅宴、茶道、香道和品牌文化活动等。菜香书屋内不乏珍贵的收藏品:绿色真皮沙发是上世纪60年代GUCCI的珍藏版,明代的八仙桌上铺着清代的金绣,一张明代的福家千金小姐床占据房间的一角……西式洋楼,中式摆件,雍福会对文化的包容,正是上海有容乃大的缩影,而汪兴政对于美的极致追求,也恰如上海人的精致。
三代主厨传承酱拼与红烧肉的创新
国宝级烹饪大师李伯荣是“上海本帮菜第一人”,他的关门弟子丁永强便是雍福会第一任主厨。丁永强深谙本帮菜的精髓,不断传承发扬地道的本帮菜烹饪工艺与口味,在他的带领下,打响了雍福会本帮菜的招牌,并培养了大量烹饪人才,雍福会第二任主厨王彪,就是他的徒弟。受丁永强影响,王彪同样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烹饪技巧和食材选取,并带领雍福会摘得米其林二星的荣誉。2020年,雍福会已连续四年蝉联米其林二星,在现任主厨周铁龙的带领下,雍福会继续将本帮菜发扬光大,并推陈出新,通过巧思对菜品进行调整。若要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佳肴,当数酱拼和普洱茶红烧肉。
酱拼在上海家喻户晓,是过年时吃的传统下酒菜。由于所用菜品需要腌制,为了保证味道好,以及不会出现“嚎味”,上海人基本过了冬至才会做酱拼。腌好的食材先用酱油熬制,有时适当放一点香料,熬熟冷却后,放在酱油里浸泡2到3天,再拿到户外风干。冬天上海的早晚温差有十几度,冷热交替让肉在低温时吸收盐分、高温时吐出盐分,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使腌肉有了独特的味道。
雍福会的酱拼有酱油肉、酱油鸭、酱油虾、酱油白果,食用顺序有所讲究。先吃味道淡的白果,小苦回甜;再吃味道浓郁的酱油肉,其肉质偏瘦,有酱油香,并带有类似牛肉干的香味,可配上带点甜口的原酿黄酒,平衡味道。第三道吃酱油鸭,最后吃酱油虾,酱油虾是雍福会改良后的菜品,弥补了原本酱拼全是红肉的不足,虾肉质扎实,酱油的味道并未掩盖其本身的鲜美,反而越嚼越香。一份口感各异,风味统一的酱拼,是宴席开场的冷菜,而普洱茶红烧肉则作为热菜将宴席推向高潮。
雍福會选用来自安徽宁国吴家大院里的黑毛猪,且保证猪肉生长周期足够十八个月,这样肉里才有骨香。主厨烹制时采用最传统的方式——用生肉来煸炒,这有别于现在常见的焯水后再炒,由于蛋白质无法二次释放,焯水时已经高温释放的蛋白质,不会再次释放,所以直接煸炒生肉,可以保留肉香。肥瘦相间的三线肉切成3厘米乘3厘米的大小,下锅炒至表面金黄后,放葱结、姜片、料酒,再倒酱油。酱油需煸炒到气化才有吸附力,直到整个肉的表面都上色成功,再加入普洱茶与肉持平,放少许盐提味。上海菜以咸鲜为主,讲究入口回甜,但忌讳过甜破坏口感,所以需等肉烧至七成熟再放糖。出锅前,加几滴米醋,一来可以去腥味,二来可以快速让蛋白质凝固。平常的红烧肉口感以软烂为主,雍福会的普洱茶红烧肉却多了一份嚼劲,加上普洱茶解掉了肉的油腻,吃起来真正达到“肥而不腻”的效果。
名流往来雍福会再现宋时雅宴
2004年至今,雍福会营业已有16年,期间招待了来自中外的各界名流:卢森堡首相让-克洛德·容克、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及王后索菲娅、法国前总统夫人贝尔纳黛特·希拉克、好莱坞导演安东尼·明格拉、NBA球星姚明以及中国名人成龙、张曼玉、张学友、莫文蔚、罗大佑、李宗盛等等。
雍福会为什么这么受青睐?这不单因为它别致的环境、珍贵的收藏和米其林餐厅的美食,还因为这里丰富的活动满足了大量受众:美国电子踢踏舞原创者带来的舞蹈,印度艺术家呈现的纯正印度传统音乐,起源于日本的能剧和舞踏表演,英国时装协会主办的时尚创意交流晚宴……而雍福会不止融汇了世界文化,还在东方美学中不断探索:茶道、插花、器物、酒饮等,其中代表当为“宋宴”。
雍福会与《宋宴》一书的作者卢冉携手,再现宋时雅宴,力求复兴东方美学餐桌的风雅,其灵感源自宋高宗赴清河王府夜宴。据《武林旧事》记载,清河王府当晚宴席尽是玉盘珍馐:餐前水果八盘、干果十二盘、缕金香药十种、砌香咸酸十二味……雍福会延续宋朝宴席的形式,根据不同的菜品相配茶饮与佐酒,并辅以插花、焚香、点茶等雅事,重拾宋人雅趣。宴席中复制的宋时烹饪手法及特色食物,让人拍案叫绝。
宋人常以花入菜,所谓“花炊”,《山家清供》里有不少记载:“雪霞羹”,以红芙蓉花与豆腐同煮,红白交错,犹如雪霁之霞;“广寒糕”,用桂花加入甘草水,和糯米粉制成桂花糕,取广寒高甲之谶,图个高中榜甲的吉利;再如梅粥、梅花汤饼、百合面、蜜渍梅花等都是宋朝人的拿手好戏。雍福会一道“花炊乳鸽”,来自花炊鹌子——南宋赵构皇帝临幸张俊府时御膳上的第一盏菜。以可食用的玫瑰花入菜,将乳鸽浸于秘制玫瑰花汁中,加上主厨特调的卤水,乳鸽自带鲜花芬芳,风味独特。
“荔枝白腰子”的精妙来自刀法,在对半开的腰子表面,均匀刻上小方格花纹,模仿荔枝外壳的纹理,这种刀法就是“荔枝”。荔枝纹从宋朝一直应用到现在,腰片煮熟后打卷,形如一粒未剥壳的荔枝,而用此刀法的意义,是为了缩短烹煮时间,让菜肴更入味。
花炊乳鸽和荔枝白腰子,都是复制宋人的烹饪手法,而双丝签则是宋朝很有人气的一种卷状食物。“签”,就是将生的或半生的食物卷成筒状,再用竹签插在上面定形。无论是宋朝平民的餐桌上、酒楼的菜单中,还是在上流社会的筵席间,都能见到签菜的身影。雍福会主厨在仿宋的基础上,加入了创新元素。将地瓜和心里美萝卜切成细丝,再由岛鲹鱼切片包裹,制成了这道入口咸鲜,淡而不寡的双丝签。
雍福会宋宴,用餐桌美学的形式,带领食客重寻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数十道佳肴中,回味两宋风流。
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