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总部经济“百家争鸣”
- 来源:支点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成绩单,发展,服务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0-06-21 13:32
在全国性的第二总部(总部)“争夺战”中,武汉再次亮出了漂亮的成绩单。
去年,支点财经曾对落地武汉的第二总部(总部)企业进行首次盘点。彼时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31日,共有80家外地企业在武汉设立第二总部(总部)。其中,总部企业有5家,上市公司有21家,独角兽有17家。
支点财经根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发现,从 2019年5月3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又有28家企业将第二总部(总部)设在武汉。
教育服务仍最青睐武汉
第二总部概念由光谷“互联网+”办公室在2017年率先提出,希望能吸引互联网企业落地武汉,并打造品牌产生集聚效应。
经过两三年发展,第二总部(总部)效应已从光谷扩大到武汉全市。同时,落地企业也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领域。
参考光谷“互联网+”办公室对落地企业所属领域的划分,支点财经统计的数据显示,28家将第二总部(总部)落地武汉的企业,分布于教育服务、新零售、新文娱、芯片软件、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及硬件、工业制造、科学技术服务、旅游服务和金融投资十大领域。
和首次盘点情况一致,最“爱”将第二总部(总部)设在武汉的,是教育服务领域,共有10家企业。不同的是,首次盘点时,教育服务领域均是互联网教育企业,此次除了8家互联网教育企业外,有两家传统教育服务提供商也来了。
互联网教育企业涉及的细分领域颇为丰富,既有学习辅导类的英语和数学思维培训,也有艺术素质教育类的钢琴培训等。
两家传统教育服务商是卓越教育集团和天有集团。卓越教育集团的主营业务为线下课外教育培训,去年营业收入超18亿元,净利润超1亿元。天有集团则是一家教育全产业链服务商,在湖北投资了武汉育才美术高级中学、黄冈天有高級中学、大悟天有实验学校等中小学,以及江汉大学设计学院和武汉传媒学院等教育机构。
加上首次盘点的18家教育服务企业,截至去年底,共有近30家教育服务企业将第二总部(总部)设在武汉。
武汉原本就是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其中,高校数量超过80所,在校大学生达百万人。此外,武汉本土也有一些互联网教育标杆企业,如多次入选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的颂大教育,以及获得数千万元融资的启蒙听听等。
这些教育服务企业将第二总部(总部)设在武汉,无疑会使武汉的教育产业释放出更强的集群效应,助力武汉加速成为互联网教育高地。
新零售和新文娱领域对武汉也十分“偏爱”。前者有来伊份、每日优鲜等4家企业,后者有达唯科技、乐信圣文等3家企业,他们都将第二总部(总部)设在武汉。
值得一提的是,首次盘点时,在将第二总部(总部)落地武汉的18个领域中,新文娱和以电商为主的新零售领域,落地企业数量排名靠前,分别为第5名和第6名。
这意味着,新零售和新文娱正在成为第二个“教育服务”。算上首次盘点企业数量,截至去年底,新零售和新文娱领域均有9家企业将第二总部(总部)设在武汉。
本土培育上,新文娱也有已在美上市的斗鱼,以及作品《冲破天际》被提名第91届奥斯卡奖的太崆动漫这样的“明星企业”。新零售方面,则有以线上销售DIY电脑、年销售额达数十亿元的宁美国度和攀升科技等。
芯片软件、人工智能、智能装备及硬件领域,也对武汉情有独钟。从产业链上下游来看,它们相互关联,且均属于科技型企业。在此次盘点中,合计有7家企业落地武汉。
这个数量不算多。不过,若结合首次盘点数据来看,它们的集聚效应更为明显。上次盘点时,共有19家企业将第二总部(总部)设在武汉,且大多数为头部企业。譬如,芯片软件有金山软件,人工智能有科大讯飞,智能装备及硬件有小米。
更为重要的是,在武汉本土,这3个领域发展得也不错,并有光谷软件园、武汉软件新城、武汉开发区人工智能产业园等专业产业园区。其中,在芯片软件领域,年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200多家。
毋庸置疑,这三大领域也将给武汉带来新活力。
上市公司和独角兽近半
首次盘点时,将第二总部(总部)落地武汉的企业里,有21家上市公司。此外,还有多家公司虽不是上市公司,但旗下有上市公司或母公司是上市公司。除上市公司外,落地企业中还有19家独角兽企业。
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都是各个领域里的代表性企业,对增强地方经济活力具有带动作用。
此次盘点的28家企业中,也有多家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其中,上市公司6家,另有一家企业的母公司是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3家;新三板企业1家。
与首次盘点时的情况类似,第二总部(总部)集聚企业越多的领域,相应的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数量也较多。统计数据显示,在十大领域里,教育服务和新零售领域的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数量相对较多。
不仅如此,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以及估值最高的独角兽企业,都来自教育服务领域,分别是好未来和VIPKID,他们的主营业务都是英语培训。
以2019年12月31日的收盘价为标准计算,好未来的市值为285.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10.89亿元。不过,4月好未来深陷财务造假风波。该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5.02亿美元和647.3万美元,公司实际业绩情况有待具体调查,相关情况不在本篇讨论范围之内。
即便如此,好未来的股价并未大幅下跌。今年4月14日,好未来收盘后的市值,约为307亿美元。
此次盘点中的独角兽企业估值,均在20亿美元之上。参考《2018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19年报告还未发布),VIPKID的估值为35亿美元,在3家独角兽企业中估值最高。
不难发现,截至2019年12月31日,在将第二总部(总部)落地武汉的100多家企业中,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数量的占比已接近一半。其中,上市公司27家,独角兽企业22家。
专项政策有望出台
毫无疑问,光谷乃至武汉打造第二总部(总部)效应已经“开花结果”。
截至去年底,包括小米、三六零、科大讯飞等企业在内,共有86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相继在光谷设立第二总部(总部)。
光谷“互联网+”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这些企业在光谷设立第二总部(总部)后,带动了超过3万个就业岗位。
同时,工业制造、科学技术服务、旅游服务、金融投资等领域都有企业落地,武汉的第二总部(总部)生态圈变得更加丰富。
2019年初,为吸引包括第二总部在内的总部企业落地武汉,武汉出台了《支持总部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通过设置落户奖、投资奖、经营贡献奖等,鼓励本地企业同时也招揽外地总部企业在汉落户,单项最高年奖2000万元。
将第二总部(总部)落地武汉的企业中,有的已实打实地得到了相关奖励。去年12月,武汉市发改委认定了首批33家企业为武汉总部企业,其中既有本地企业,也有外地企业。外地企业代表小米,其落地武汉第二总部的主体——小米之家商业有限公司,便是武汉市认定的首批武汉总部企业之一。
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支点财经采访时表示,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为更好地发挥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引领作用,武汉有条件也有必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该负责人还称,推动总部经济发展是一项长期工作,未来将持续发挥政策引导效应,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较大、辐射能力较强的总部企业,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辐射能力,加快推动武汉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支点财经还获悉,2020年度武汉总部认定企业相关前期筹备工作已经开展,預计不久后会发布第二批武汉总部企业认定名单。不仅如此,有关第二总部的专项政策也有望出台。
目前武汉总部企业认定要求较高,相关条件主要涉及三方面:一是需要体现总部企业辐射功能,要求企业是在武汉区域内注册的独立法人企业,且管理或服务武汉市以外的企业或分支机构数量达3个以上;二是体现总部企业规模,按照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分类,要求对应分类企业年度营业收入分别达5亿元、20亿元和10亿元;三是体现总部企业对武汉市经济的贡献,要求前述三类企业对武汉市年度地方财政贡献,分别达2000万元、3000万元和2000万元以上。
“满足规定的第二总部企业,也可享受相关政策支持。”上述负责人说,“我们也会对第二总部企业的特点加强研究,不断优化相关政策。”
2020年,还会有哪些企业将第二总部(总部)落地武汉?
林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