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富文的“三长”经历

  巩富文,男,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人。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一级高级法官,法学博士,教授,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社会与法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历任西北大学法学院院长、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先后荣获全国政协 “优秀提案”、中组部遴选的首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最高人民检察院授予的“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农工民主党中央表彰的“全国优秀党员”、“全国参政议政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

  他如一件铁器,一身黑色。一张冷峻的脸由远及近,散发出金属般的光辉。他从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大楼里走出来,表情一点儿也不丰富,但面容清俊。

  我知道,这肯定就是巩富文了。

  他亲自到大门口将记者接进法院,边走边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件疑难案件,艰澀的法律问题他却讲述得条理明晰。在罗列双方角力的证据时,他摊开双手,手心朝上,宛若天平。

  此后几个小时他一直在讲述,极少喝水,并无一句多余的客气话。我猜正是这一切,让他从一开始就给了我铁器般的感觉,确有一种特质从他身上透出力量。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透出力量的特质就是崇善和刚正,崇善、刚正与巩富文融合多年,过从甚密。在巩富文,这种品质总是和公平正义、拼搏赶超、勇于担当、为民请命联系在一起。

  他因法学研究成果丰硕、成功推进多项司法体制改革、指导办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大案要案、在全国“两会”上提案质量颇高而广为人知。他为法治中国建设这一浩大工程添砖加瓦鼓与呼的历程,并非晨始暮终的一时之举。多年来,他仗崇善和刚正之剑直行,脚步走得稳健而坚定。

  ◎ 少年时野狼嚎叫中狂奔的痛苦 ◎

  风起于青萍之末。巩富文法治人生的疾行,源于少年时野狼嚎叫中的狂奔。

  1978年冬季,雪后初霁的寒夜,国家级贫困县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陕甘边境子午岭。一个少年哭着走在冰冷的山路上,感到沮丧的心快要冻结了。

  天籁间的几声嚎叫,听起来近在咫尺,令他陡然一惊,失魂落魄。

  他深一脚浅一脚地狂奔,直到跑得浑身不再有一丝力气。

  月亮圆滚滚,仿佛自己周身都被它镶上了一圈金边儿。那把持不了自己命运的巨大恐惧感让他刻骨铭心,他盼望那层金边能像金刚罩一样保护他。

  这是巩富文一生都无法忘记的一幅场景。那时的他,心中有一个渴望:像古代侠客般仗剑直行,斩妖除狼,靖卫一方。

  艰辛和恐惧,是比山还大的重压,别的同学辍学逃避,他却愈加勇敢执著。从此他更加懂事,再逢晚归,手握短棒,旷野独行,状若侠士。

  巩富文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尽自己所能保护天下的弱者,让他们不再心怀恐惧。

  渐渐懂事的巩富文明白,知识便是他的长剑和功夫。从此,他心无旁骛,愈加努力,学习成绩总是遥遥领先。

  他成了全县唯一在庆阳地区语文知识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校长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声情并茂地朗读巩富文的获奖作文后,号召全校学生学习他克服困难、刻苦求学的精神;他被表彰为“甘肃省三好学生”,全县独此一人;中考成绩获所在考区总分第一名;高考预选获正宁县文科考生总分第一名。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五百年前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名言,被他工整地抄写下来,成了他的座右铭。心中那颗“保护弱者、兼济天下”的种子,也随着他的长大,渐成参天大树。

  直到今天,他只要看到通过法律援助赢得官司拿到血汗钱的农民工的笑容,或者看到那些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庇护的朗朗读书的孩子们,他的心就分外踏实。

  “法治中国”——巩富文打心底热爱并敬畏这个称谓。因为法治是他的信仰,是正义的长剑,是公正的天平,是护养生灵的太阳光辉。

  ◎ 踽踽而行的少年成长为赫赫有名的法学家 ◎

  巩富文的各科成绩都很优异,但最喜爱的两门课,当属政治和历史。喜欢政治,因其内有法治,法治保护人民;喜欢历史,则除痴迷外,还有对一位著名学者的仰慕和钦佩。

  这位学者便是当时在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所任职并编写了《中国历史》课本的陈光中先生。这本教材连同陈先生的大名,早已镌刻进了巩富文年少的心灵。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对政治和历史的热爱,引导巩富文进入了浩瀚的法学知识海洋。弹指一挥间,昔日子午岭下栗栗危惧、踽踽而行的少年,多年后竟以我国青年法学家、法学博士的身份,应邀在古都西安、首都北京、德国柏林、荷兰阿姆斯特丹、挪威奥斯陆、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国内国际法学讲坛上论剑江湖。

  而更加令巩富文受宠若惊于命运之神格外眷顾的是,陈光中先生居然成了他的导师!

  1987年秋,痴迷政治和历史的他,如愿以偿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刑事诉讼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历史的痴迷和法学的梦想终于得以交汇。而更让他欣喜若狂的是,精通历史和法学的陈光中先生,也早已调入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并在这一年成为他的导师,成为他这一生学术研究路上的领路人。

  第一次听陈光中先生讲课时,巩富文脸上荡漾着夙愿实现的满足感,以至于课后舍友连连追问“上课时你从头到尾到底乐什么?”。

  陈光中先生是我国诉讼法学泰斗,是世界级著名法学家,是莘莘学子们十分仰慕的一代学术大师。无数年轻学子都想成为他的弟子,因为陈先生深厚的造诣、尊贵的人格、赤忱的情怀在大家心中早已凝聚为一座令人仰望的高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法学人。

  15年之后,巩富文作为中组部遴选的首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中国政法大学深造以及在职攻读诉讼法学博士学位期间,又师从陈先生学习,聆听教诲,感受品格,得以再次受益于陈先生的思想和精神。

  如今,年已九旬的陈先生,仍与时俱进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实地调研,展现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先生心系国家立法和司法进步的家国情怀、“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法治国家”的赤子之心,更时时激励着巩富文在司法实务和理论研究中不甘平庸、奋勇争先。

  ◎ 从法学专家到司法官员 ◎

  2005年夏天,西北大学法学院迎来了一位甘肃籍院长,虽然口音浓重,听他课的学生却越来越多,不久之后,就连来自江浙一带的学生也学会了几句甘肃腔。

  2007年初春,他担任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2013年1月,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7年初秋,他转任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2018年1月,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法学院院长、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省高院副院长,这三个身份的相遇汇合,成为巩富文的显著标识。

  他以敬仰、敬畏、敬业之心,对待每一个人生角色;他以勤学、勤勉、勤慎的态度,在每一个人生角色中都成就斐然,奏响事业的华彩乐章。

  他渐渐为人们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位心态平和、步履从容、严于律己、一丝不苟、学者气质十足的司法官员心生喜爱。法学专家与司法官员融合在一起,在他身上展现出了良好的叠加效应。他将所学发挥到了极致,又将所学充分加以应用,在司法实践中开辟出了新的更高的境界。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政贵在行。”巩富文虽是学者出身,却不尚空谈,善抓落实,强调凡事都“要落在实处”。他把抓落实的出发点放到司法为民上;把抓落实的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把抓落实的重点放到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打好基础上。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中抓落实、促发展、出实绩。

  巩富文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能及时掌握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找出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化解排除工作中的障碍和困难。同事们经常为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政策性很强”所折服。

  厚积薄发、善于调研的巩富文从一名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到省检察院副检察长、省高院副院长,在所分管的领域连创佳绩,多项工作成为全国首创。

  ◎ 检察工作跃居全国前列 ◎

  从2007年到2017年这十年间,巩富文担任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此间他注重对检察实践及其规律进行总结、提炼,将其上升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制度与运行机制,切实发挥指导全省检察工作的长效作用,并率先在全国检察机关创建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专家论证制度。

  由他组织开展的陕西省检察机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以案析理”活动,得到中央政法委员会、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肯定,先后获评“2007年陕西十大法治新闻”“陕西‘五五普法十大法治事件”。

  由他组织开展的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专项监督活动,写入最高人民检察院“两会”工作报告。

  由他推动的陕西公益诉讼试点工作,走在了全国检察机关前列:总结的20多项试点工作创新经验,被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推广;三次在全国检察机关试点工作推进会上作了大会经验交流,得到中央政法委员会的肯定;陕西省委将公益诉讼试点工作,作为2016年25件有代表性的改革典型案例之一,收入了《陕西省改革案例选编》,并将其确定为 2017年强力推进的34项重点改革事项之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此予以专题报道。

  他主持制定了《陕西检察机关检察委员会工作制度》《陕西检察机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办法》等10多个指导性文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作为示范向全国转发。

  他指导办理了全国首例大气污染类环境公益诉讼案——陕西省宝鸡市环保局凤翔环保分局不全面履行职责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为指导性案例,作为全国检察机关办理此类案件的重要依据。

  他领导办理的20多件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案件,先后入选全国优秀案件、全国九大民事检察监督典型案例、全国优秀法律文书。主持编写的陕西省兴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不依法履行职责案例,被最高人民检察院作为范本选入《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实践与探索》一书。

  如今看来,这些案例,其意义远远超出了案件本身,它们在更大程度上有力地推进了我国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进程。

  ◎ 审判方式改革亮点纷呈 ◎

  巩富文率先在全国创立了以司法推动、创新驱动、防控联动、化解互动、服务带动、督导促动为主要内容的陕西金融审判“六动”工作模式,主持制定了全國第一个《金融商事纠纷证据规范指引》,指导发布了西部地区第一份《金融商事审判白皮书》。

  陕西省委将省高院金融审判改革创新工作列入首场“全面深化改革系列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得到最高人民法院、陕西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肯定,在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全国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推进会上作了大会经验交流,中央政法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三次印发简报推广,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瞭望新闻周刊》四次予以重点介绍,《人民日报》等200多家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先后入选2018年陕西法院十大新闻、2019年陕西政法工作十大新闻。

  “‘3116工程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陕西密码。”2019年,新华社、《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在对陕西知识产权司法保护“3116工程”的报道中,给予很高的评价。这道“陕西密码”,便是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营造了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应对三大严峻挑战,建设一个创新平台,打造一批精品案例,构建六项协同机制。”这项由巩富文领衔创立推进、旨在全力打造“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新高地的“3116工程”建设,入选“2019年陕西法院十大亮点工作”。

  巩富文主持论证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在西安设立了西北地区第一家知识产权法庭,跨区域审理陕西全省专利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入选2018年陕西法院十大新闻,写入最高人民法院“两会”工作报告,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知识产权审判史上的空白。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2019年10月11日到西安知识产权法庭调研,先后深入法官办公室、互联网法庭,仔细询问案件特点和审理情况,要求对新类型案件加强研究,努力把每一起知识产权案件办成精品案件,在一流环境中,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努力为陕西追赶超越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 法学研究成果丰硕 ◎

  三十多年来,巩富文主持完成了“中国廉政建设”“当代反腐建廉新战略研究”“司法公正理論研究”“检察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研究”“陕甘宁边区的人民检察制度”“环境资源的权利界定与可持续发展”等4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

  他公开出版了《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研究》《中国侦查监督制度研究》两部个人专著,均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学术空白。主编、合著《陕西金融商事审判》《陕甘宁边区的人民检察制度》《有序民主论——当代反腐建廉新战略构想》《知识产权——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等10余部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法学》《中国政协》等权威报刊发表专业文章400余篇。

  他先后荣获第三届全国统战部门优秀文章奖、农工民主党中央优秀调研报告、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五届全国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二等奖、陕西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等40余项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

  在18年国家“211工程”大学严谨治学的经历中,巩富文是浩瀚法典书海的渔者、是象牙塔中法学研究与司法实践的耕耘者,是声名远播的法学教授;在14年陕西司法战线恪尽职守的经历中,他是公正天平下严格执法的检察官、勤勉创新的法官;在8年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经历中,他是全国“两会”上120件高质量提案的贡献者,是乐为法治进步鼓与呼的推动者,是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不遗余力的践行者。

  在写给岁月的答卷上,巩富文努力作答。不论结果如何,但求问心无愧。

  (责任编辑:张锐 张义学,供图:刘凯强 崔喜 李鑫)

徐峰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