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威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内涵价值

  摘 要:武威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武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文化。其首要内涵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本特征是坚持走群众路线,精神内核是“以民族大业为重”,重要载体是丰厚的红色资源。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武威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精神传承价值、社会教育价值、思想建设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

  关键词:武威;红色文化;形成发展;内涵价值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甘肃武威在河西走廊东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武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武威革命实践,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并由此形成了具有武威特色的红色文化。本文将从梳理武威革命历史入手,探讨武威红色文化形成发展的历程,并系统阐述其内涵价值,以期为人们深入认识红色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有益借鉴。不当之处,敬祈教正。

  一、武威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武威红色文化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它在大革命时期萌芽产生,土地革命时期进一步发展,抗战时期平稳发展并有过暂时的低迷,至解放战争时期最终形成。

  1.大革命时期(1924年6月—1927年7月)

  武威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1924年,共产党员张一悟来到武威,在武威师范任教务主任兼国文、历史教员。他向学生介绍《新青年》《觉悟》《先驱》等进步刊物,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并以通俗的语言讲解无神论、劳动创造世界、阶级和阶级斗争等理论知识。[1]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张一悟在武威主持召开孙中山追悼会,发表《中国时局问题》的讲演,号召广大青年继承孙中山遗志,关心时政,振兴中华。1926年,张一悟被迫离开武威[2]。两年里,张一悟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关心团结教育青年,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在武威“播下了第一粒共产主义思想的火花”[3],武威红色文化由是萌芽产生。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这一时期,武威红色革命出现高潮,红色文化进一步发展。其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开始有武威籍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比如古浪县人杨春芳、武威六坝乡人李振华分别于1935年12月[4]、1937年4月在延安加入党[5]。二是1936年秋红军奉命渡河西进,组建西路军,在武威地區进行了古浪战役、凉州四十里堡战役等重大战事,为武威革命史留下了悲壮的一幕。红军在武威还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方针和政策,扩大了党在武威的影响,并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6]。三是西路军过武威时,武威人民不畏艰险,积极支前,涌现了许多感人事迹。如柏树乡郑玉兰将家里仅有的一条被里子拆开,缝了7条面袋,装满面粉,送给红军作行军用粮;清源镇的开明地主魏克谦把家里的小麦、牛羊猪等捐献给红军,红军收下这些东西后,给魏克谦开了收据,这张收据一直保存到解放[7]。西路军失败后,武威人民又以认亲、招赘、收徒、做帮工等形式掩护营救红军,其中有名可指的红军伤散人员就近200多名[8]。

  西路军虽然失败了,但有力地配合、策应了河东主力军和友军的作战,为争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作出了特殊的贡献。武威人民敢于牺牲、勇于奉献,与红军结下深厚情谊,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军民团结的悲壮之歌。

  3.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这一时期,武威红色文化的发展可分为两阶段:平稳发展期和暂时低迷期。

  (1)平稳发展期(1937年7月-1940年3月)。此一阶段,武威出现抗战团体、地下党组织,并成立了中共武威临时县委,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2月9日,在共产党员李德铭的支持下,甘肃青年抗战团武威分团正式成立。该团“设有歌咏队、话剧团和墙报组,在城乡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编辑出版发行《抗战周刊》12期,“为增强民族抗战的意志,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9]。次年2月,武威籍青年段源、刘大武经李德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中共武威县支部、中共武威临时县委先后成立,并发展李春芳、李炎、马金声等入党[10],壮大了党的组织。同时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组织进步学生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2)暂时低迷期(1940年4月-1945年8月)。1940年4月以后,党在武威的活动受到敌人的严重破坏,李振华被马步青以“阴谋活动罪”逮捕,后经保释出狱,但不久即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自后党在武威的活动暂时处于低潮,红色文化的发展也陷入低迷[11]。

  4.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

  抗战胜利后到1948年间,李振华、李芳春辗转去了延安,党在武威的活动未能恢复。不过,仍有民勤籍学生谢怀琅、汪彦山、安佑天在北京入党。1949年,全国革命形势渐趋明朗,武威地区爆发“四·二五”学生运动,反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为武威地下党组织的重新建立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5月之后,又一批在外求学的武威籍青年如徐成年、陈宾来、杨立法、王鸣和、周天年、赵敦生等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经组织派遣来到武威,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开展各种革命活动。7月初,武威重新建立党支部;26日,中共武威分区成立,并配备了分区领导班子。9月初,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二兵团先头部队三军从兰州出发,开始向河西走廊进军,至23日,武威分区所辖武威、永登、景泰、古浪、民勤、永昌六县先后解放[12]。至此,武威红色文化最终形成。

  总之,武威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人民进行红色革命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为新时代武威精神的孕育和培养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

  二、武威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

  1.武威红色文化的内涵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武威红色文化的首要内涵。武威革命历史昭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人民的选择。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革命才能取得彻底成功。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更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武威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红西路军在武威,深入群众之中,积极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了解群众疾苦,关心群众生活,赢得了群众的广泛信任和真心拥护。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组织又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取得了抗日救亡和解放武威的胜利。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制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最大的“软实力”。坚持走群众路线,在新时代伟大进程中,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以民族大业为重”是武威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早在1925年,张一悟就号召武威青年关心时政、振兴中华。长征时期,红西路军所服从服务的基点,则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和人民团结一致,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奋勇斗争。所有这些,体现的正是“以民族大业为重”的奉献精神。而今天,我们更要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为建设幸福美好新武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4)丰厚的红色资源是武威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武威红色文化形成过程中,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红色资源,其中物质类文化资源包括西路军古浪烈士陵园、古浪县横梁山战役遗址、古浪红西路军纪念馆、凉州四十里堡战役纪念馆等;制度类文化资源包括长征时期的《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抗战时期的“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地下工作方针等;精神类文化资源如陈昌浩、李卓然等创作的革命诗歌、革命歌曲等。这些红色资源是武威特有的文化资源,也是见证武威红色历史的最有力的证据。

  2.武威红色文化的价值

  武威红色文化是革命时期由共产党人领导武威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在精神传承、社会教育、思想建设、经济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1)精神传承价值。武威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显著的红色精神。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都体现了武威人民务实苦干、奋勇争先、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时代楷模”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便是对武威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样板。40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为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矢志坚守,接续奋斗,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忠实践行者,也是武威红色文化传承的代表者。2019年11月3日,中共武威市第四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将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作为新时代武威精神。可以说,新时代武威精神正是武威红色文化精神传承的具体体现。

  (2)社会教育价值。红色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教育价值,比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13],所有这些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对于教育人、培养人、滋润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武威各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优势,积极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军精神”等革命传统教育,不仅增强了党员的党性意识和先进意识,也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责任心和文化自信心。因此,充分运用武威红色文化进行广泛的社会教育,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思想建设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而武威红色文化便蕴含着矢志不渝、信念坚定的价值观念。西路军面对强敌,浴血奋战,对革命事业和共产主义抱有必胜的信念,涌现出诸如凌玉成等战斗英雄。而一些红军伤散人员则历尽艰辛,寻找革命队伍,继续战斗。所以运用武威红色文化进行党的思想建设,对于坚定党员理想信念具有积极意义。

  (4)经济开发价值。红色文化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强大动力,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也是一些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14]。武威要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比如编辑出版红色文化书籍、创作红色文艺作品等;同时培育发展红色旅游,大力宣扬古浪县横梁山战役遗址、古浪红西路军纪念馆、凉州四十里堡战役纪念馆等红色遗址和纪念场馆,使红色旅游成为推动武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动武威经济大繁荣。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强有力地推动了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学术研究和红色文化的开发利用。武威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区域形态,是武威文化厚重务实、开放包容的现代体现,也是新时代武威精神的重要源头。在新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更应深入挖掘、充分研究、大力弘扬武威红色文化,振奋革命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建设幸福美好新武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注释:

  [1]《武威早期党员略传》,见中共武威地委党史办编.《血沃凉州》,第25-26页

  [2]陈生蕃口述、王宗祺整理.《怀念我的良师挚友张一悟同志》,见《血沃凉州》,第243-246页

  [3]《武威早期党员略传》,见中共武威地委党史办编:《血沃凉州》,第27页

  [4]《武威通志》编委会编.《武威通志》(人物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4页

  [5]《武威早期党员略传》,见中共武威地委党史办编.《血沃凉州》,第32页

  [6]《武威地区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活动记事》,见中共武威地委党史办编.《血沃凉州》,第8-12页

  [7]《红西路军在武威》,见中共武威地委党史办編.《血沃凉州》,第191页

  [8]《红西路军在武威地区征战简述》,见中共武威地委党史办编.《血沃凉州》,第89页

  [9]《中共武威地下党的建立发展及活动》,见中共武威地委党史办编.《血沃凉州》,第48页

  [10]《武威地区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活动记事》,见中共武威地委党史办编.《血沃凉州》,第14-15页

  [11]《中共武威地下党的建立发展及活动》,见中共武威地委党史办编.《血沃凉州》,第51页

  [12]《武威地区民主革命时期党的活动记事》,见中共武威地委党史办编.《血沃凉州》,第18-23页

  [13]熊来平、刘浩林.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及其限度.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2

  [14]钟利民.论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及其实现问题.求实,2010.3

  参考文献:

  [1]中共武威地委党史办编.血沃凉州[M].武威:甘肃省国营武威印刷厂,1991

  [2]《武威通志》编委会编.武威通志(人物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3]钟利民.论红色文化的经济价值及其实现问题[J].求实,2010,第3期

  [4]熊来平、刘浩林.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及其限度[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6.2

  [5]杨栋.红色文化的内涵解读与时代价值[J],红色文化学刊,2020.1

  作者简介:

  杨琴琴,云南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现就职于武威市凉州文化研究院,研究方向:历史文献、凉州历史文化等。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