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基于新中国70年科技事业发展的历程与经验分析

  • 来源:新丝路(下旬)
  • 关键字:科技发展,创新,世界先进水平
  • 发布时间:2020-09-11 13:2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传统经济体系的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等,这一切都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内生驱动动力体系。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科技事业实现了科学与经济社会建设的有机结合,开拓出一条中国特色科技发展道路,科技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一、我国科技发展历程演进分析

  1.科技事业的探索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适时提出了科学技术要“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如何领导科技工作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成效,重点主要是确立新中国科技政策的基本方针、科技机构的调整与科技队伍的整编等工作。比如,1949年11月首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一大批科研机构经过必要的调整和充实,相继建立起来。1956年1月召开的全国知识分子会议,虽不是专门针对科技发展问题召开的,但周恩来同志在讲话中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专门论述了科技问题,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提出了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水平的任务:“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力求尽可能迅速地扩大和提高我国的科学文化力量,而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是我们党和全国知识界、全国人民的一个伟大的战斗任务。”[1]在此基础上,周恩来提出了制定科学规划的任务和指导思想,并提出了许多富有远见的措施等。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的动员令,对新中国科技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会议上,周恩来对科技界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做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判断,这对于他们而言是极大的宽慰,激发了他们发展中国科技的斗志;会议提出的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学习科学、崇尚科学的热潮;会议提出的制定科学规划的任务,为新中国编制第一个科技规划奠定了基础。这次会议为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科技事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956—1966年,由于党和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政策,使中国的科技事业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观。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占据主导的情况下,我国的科技事业遭受重大曲折。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邓小平在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他把科学技术的作用提到了关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高度。他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2]接着,邓小平在讲话中论证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问题。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3]第二,关于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邓小平对红和专的标准进行了界定,指出了科技人员在科技工作中的任务以及如何培养、选拔科技人才。第三,怎样在科研部门实现党委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他指出党委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是通过计划来领导,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

  這次全国科学大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专门针对科技发展问题而提议召开的会议。邓小平在讲话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承认科技人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纠正了长期以来轻视科学技术的倾向,彻底解除了广大科学人员的精神枷锁。全国科学大会后,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政策、法规,为我国科技事业不断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3.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决定》首次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了更好的贯彻《决定》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在讲话中指出要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要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这次全国大会,也是继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和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之后,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4.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新世纪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这次科技大会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次全国科技大会,也是当代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第四个里程碑。胡锦涛在讲话中系统论述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认识科技的功能作用,提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任务,推动中国科技事业进入了新时代。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经历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下发,从8大方面30个领域着手,规划了科技体制改革蓝图;同年9月,针对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难点,国务院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许多改革和政策措施,为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路线和方针。201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成为新时代指导中国科技创新的纲领性文件。随后,国务院又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明确了“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的发展目标、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以及采取的措施。我国规划并打造了一批国家重点战略科技力量,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提供了研究平台。

  二、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基本经验总结

  基于70年科技发展的演进分析,我国由一个科学技术极端落后的国家发展为一个科技大国,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当代中国的科技事业之所以会蓬勃发展,科技之所以会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条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会议,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进而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在全国进行“技术革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曾指出:“能不能把我国的科学技术尽快搞上去,关键在于我们党是不是善于领导科学技术工作。”[4]1995年,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对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亲自谋划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开启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新征程。

  2.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对于科技的发展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不同的时期结合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科技思想。从“向科学进军”口号的提出、开展“技术革命”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至“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直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牵动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充分体现了党的科技政策的与时俱进。当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从未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更没有生搬硬套他国的科技模式,而是根据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借鉴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发展规律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毫无疑问也是中国进行科技创新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和立足点。

  3.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争取海外科学家回国,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等举措,使新中国的科技队伍迅速成长起来。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大声疾呼人才难得,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党和政府通过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恢复高考和研究生制度、制定新时期的留学政策等举措,迅速扭转了我国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为新时期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人才储备。1995年的全国科技大会再次强调科技人才的建设和培养,“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5]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指出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4.注重科技发展规划的引领

  科技发展规划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各项方针和政策作出的安排,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对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制定了9次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即《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即《十二年规划》)《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即《十年规划》)《1978—1985年全国科技发展纲要》(即《八年规划》)《1986—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这些规划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总目标,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战略目标的调整,不断制定新的科技发展规划。正是在这些科技发展規划的指引下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

  三、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6]新时代中国科技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更多领域实现由“跟跑”变为“并跑”“领跑”,不断增强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称的科技实力,加快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1.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一个大国,在科技创新上要有自己的东西。一定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7]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幂数效应”正在得到印证,中国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在世界立足,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8]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还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科技工作方面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习近平曾指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国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今后我们继续推进科技创新也要靠这一法宝。”[9]“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10]新时代我们要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项目上有更大的突破。

  2.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一方面,要加大培育创新引领标杆企业。支持依托企业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培育更多的具有创新引领标杆企业。推进实施科研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整合资金,统筹多方力量,合力攻关“卡脖子”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在创新目标、资源配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创新,支持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积极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孵化育成体系,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规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创新文化,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11]如何才能真正把人才用好用活?首先,必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立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和完善的人才评价机制。其次,大力引进优秀人才。人才引进方式要灵活多样,简化办事流程,制定奖励制度,凭借优越的创业平台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来吸引人才,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条件。还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主动的引进国外科技管理人才和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相关部门建立和完善外国专家引进机制,保护外国专家在华合法权益,充分尊重、关心、支持和信任外国人才,对他们大胆使用,要让他们来的了、待得住、用得好、留得动,为我国的科技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第三,培养科技人才后备力量,为科技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4.加大开放创新,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用好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12]中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绝不是闭门造车,也不是单打独斗,更不能排斥学习先进,而是要积极推进并参与国际合作。“新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只要有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利于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我们都不拒绝。”[13]中国要进一步通过全方位的科技开放,充分汲取不同国家的长处,使中国科技发展避免依赖于某个领域和依附于某几个国家,从而掌握更多的主动权。要加强与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数字经济等新兴科技领域的交流。与此同时,中国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应充分发挥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科技合作,参与科技项目的投资研究开发,并引进各类技术人才。广大科技人员也要遵循平等互利、成果共享、维护产权的原则,广泛参与世界级科研工程和各类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为世界科技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应利用好“一带一路”的平台,扩大“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覆盖面,进一步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技人文交流、科技园区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活动,加強面向沿线国家的创新科技联盟和科研创新基地的建设,为各国开展技术交流搭建好平台,为各国共同发展提供机遇。

  5.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14]党要在科技发展工作中,发挥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一方面,党要带头制定事关中国科技发展全局的战略规划和举措,及时了解和掌握本地区、本部门的科技发展动态情况,对遇到的科技发展问题、难题要及时予以解决,总结好科技发展的好经验,并逐步予以推广;还要加强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中的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做好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各级职能部门也要在党的领导下加强统筹和合作,打破各地区各部门的利益藩篱和壁垒,使之密切配合,共同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增强领导能力。当前最主要的是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并在实践中转化为领导科技工作的能力。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还要自觉站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列,认真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及时掌握科技革命以及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知识,学会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努力成为新时代领导科技工作的内行。

  参考文献:

  [1]周恩来.周恩来选集:下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0-181

  [2][3][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6、87、96

  [4][5]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5.31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G].人民出版社,2006:420

  [8][11][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3、35、59

  [9]习近平:在湖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7.24

  [10][12]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16-17.11

  [14]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9

  作者简介:

  崔禄春(1972--)男,中央党校研究室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共党史、党的科技政策史研究,已出版著作4部,发表文章50多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